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时代的音乐坐标这首歌记录中国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范佳

红色佳音,唱响经典。

10月17日,是我国的“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这样的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响起这样一首歌,开头一句这样唱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生机勃勃的新农村。这首歌的词作家是陈晓光,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当年创作这首歌时,他还是《歌曲》月刊的一名编辑。

著名词作家晓光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犹如改革的一声春雷,震惊九州方圆。农村的巨变正在萌芽升华。30出头的晓光,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大地上暖风吹拂的清新气息。

晓光立足于改革开放的高处,采用长镜头广角式的视角将目光投向农村发生的新鲜变化,捕捉“西村纺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的生动画面,展示出以“联产承包”为特色的农村改革为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谈到歌曲创作时,晓光曾表示,这首歌的歌词从创作的风格上来说,采取了一个比较接近于白描的手法,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写中国这块土地是希望的田野。施光南的音乐也没有局限于某个地方,它有南海渔歌的素材,也用了北方河北、山东一带的秧歌的节奏和素材,所以江南塞北的人们听起来都感到既熟悉又新鲜,有些地方在节奏上有行进的感觉,让人们更觉得中国是在向着富强、向着现代化迈进。

曲作家施光南也曾谈到,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歌曲,不能拘泥于《信天游》或《小放牛》那种历史上的‘乡土气息’,也不能搞成乡间小路式的校园歌曲,必须找到能反映社会主义农村新形势下的节奏和旋律。

著名曲作家施光南

年底施光南为这首歌录了两个版本,中央电视台专题片用的是合唱版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播和后来春晚推出的是独唱版本。年,歌曲问世之后,老百姓纷纷打电话请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仅当年的点播率就高达余次,从此广为传唱。

四十年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再听此歌,依然让我们热血沸腾。一个作品只有与时代和心灵共振才能达到最大的振幅、产生最大的能量,《这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就是一个划时代的音乐符号。

歌曲歌词

在希望的田野上

词:陈晓光

曲:施光南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嘿呦哎嘿咦嘿呀

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那个东港撒网

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嘿呦荷呀喝咦嘿呀

我们的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哎嘿呦哎嘿咦嘿呀

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