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赛事引领,全民健身,竞技突破,体育之城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去年,召开了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在抓好竞技体育的同时,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体育事业发展不仅让市民受益,更让城市富有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为此,东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全民健身、提升竞技体育、发展体育产业等一系列文件,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保障,强化工作指导,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东营市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精心筹备马拉松、自行车、市运会等大型赛事,推动体育事业产业不断发展,为实现“全力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三大目标贡献体育力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园园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主城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

“有了这个场地,踢球方便多了。”26日,东四路西侧阳光运动休闲场地的足球场上,赵玉正在热身,“年建成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这里踢球,离家就隔一条马路,那个笼式足球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比赛。”记者了解到,占地3.1万余平方米的阳光运动休闲广场,共设有7人制足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4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桌8个、门球场1个、拼装式游泳池1个、健身跑道米、健身器材14件等,其中,笼式足球场是市内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足球活动基地,具有承办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和市级足球赛事的能力。齐备的设施,满足了各年龄层次人群的运动休闲需求。

阳光运动休闲场地及其设施,仅仅是东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全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连续多年在全省位居前列。据介绍,“十三五”以来,东营市不断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健身设施网络,累计投入余万元,加大农村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全市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5%,主城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建设,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打造了如全民健身公园、阳光运动休闲广场等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15处;按照新型农村社区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标准资助建设农村社区(行政村)20余处;主城建设健身步道多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干道路旁全部建有健身步道,亲水步道、穿桥步道更是体现出东营特色。快速发展得益于高度重视。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事业,列入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四次被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由市政府批复实施了《东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和《东营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年)》,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今年,东营市将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优化列入民生实事,为个行政村和农村社区配置、更新健身器材2余件,在7个试点社区配套建设二代健身器材,推动智能化体育设施应用。

此外,为健全设施管理维护机制,制定实施了《东营市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管理办法》,从立法层面规定适用范围、明确管理职责、加强规划建设、明确使用维护要求、加强监督检查、设定法律责任,这是我省首部规范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政府规章,“重建轻管”现象在东营得到极大改观。东营市体育局还探索多元化投资途径,通过给予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参与运营公共体育设施,在有效减少政府投入的同时,不断扩大资源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品牌赛事成靓丽名片为城市注入无限活力

如果说黄河入海、黄蓝交汇,是大自然赋予东营的一张自然名片,那国际马拉松、公路自行车、汽车场地越野赛等黄河口系列品牌赛事,则是东营体育人打造的另一张靓丽名片,通过“体育+”深度融合发展,为提升东营知名度与美誉度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曾说,黄河口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东营的一个窗口。家住辽河小区的老张也在感受着马拉松带来变化,“不光咱东营有很多报名参赛的,还有很多外地甚至外国的朋友来,不少朋友通过马拉松认识了东营。”自8年首次举办至今,由中国田径协会、山东省体育局和东营市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市体育局承办的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参赛选手从余人增加到3万余人,参赛国家和地区由11个扩展到70个。不仅如此,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连续第7年被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连续第3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而国内连续三年以上获评金标赛事的仅北京、上海、厦门、东营4家;连续第2年被中国田协确定为“我要上奥运”马拉松系列赛事;连续第9年由中央电视台现场全程直播,连续第7年实现航空拍摄,并在5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卫星转播。年12月,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被省政府列入《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今年3月26日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办好一场赛,带活一座城。作为全省重要的群众体育健身项目,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及其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东营吸引外来游客,尤其是对“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城市旅游名片的打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继续做好相关工作,将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打造成为国际田联永久‘金标赛事’,通过举办赛事及其系列配套活动,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将马拉松精神注入城市建设,使东营成为永远奔跑的城市、永不止步的城市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在东营市体育局工作人员看来,马拉松赛事集体育、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围绕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市理念,在成功举办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的基础上,东营还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拓展品牌赛事类型,自年尝试打造公路自行车赛事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年首次采取国际赛+业余联赛的办赛模式,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口区和东营区举办了三场分站赛,在中心城区举办了国际赛和业余赛总决赛;年,正式获批在华国际C类公路自行车赛,成为省内首家由中国自行车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性赛事。年,大力实施体育+旅游战略,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了黄河口蓝天国际赛车场,先后举办了齐鲁赛车英雄会、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汽车场地越野赛分站赛等四场高水平汽车场地越野赛。打造出了用一场场赛事激发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经济活力的“体育强市”新样板。

多彩全民健身运动为健身提供多种选择

因为马拉松赛,老马喜欢上了跑步,并从最初的跑着玩儿,到给自己立目标——“明年跑全马。”老马说,如果东营不举办马拉松赛、没有场地,可能自己永远也不会有跑马拉松的计划。系列品牌赛事以及每年一届的全民健身运动会,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运动健身的激情。据了解,仅马拉松一项赛事,每年可以带动30万人参与健身展演、拉拉队展演等配套全民健身活动。赛事的发展,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近年来,东营市体育局以办好马拉松、自行车赛为统领,不断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行业特点的健身运动项目,结合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开展主题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据悉,为办好全民健身活动,今年东营采取“1+3”模式办好全民健身活动,即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这一综合赛事,扶持发展武术、太极拳、指弹球等传统运动,冰雪、轮滑、儿童平衡车等时尚运动,健步走、骑行等大众无门槛运动,同时办好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市运会成人项目等,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打造我市的全民健身多样化品牌,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为鼓励引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健身运动,东营市还先后制定出台了《东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单项比赛承办办法》、《东营市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承办办法》、《东营市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举办相关赛事,从而使比赛形式更多样,群众参与更广,组织实施也更加规范;并按照“一县区一特色,一协会一品牌”的工作思路,鼓励支持各县区、单项运动协会举办特色健身活动。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群体的体育爱好,东营市体育局还成立了31个单项体育协会、12个民办非企业俱乐部,让群众能够在身边方便地找到健身组织,参加健身活动;不断探索提供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健身;不断弘扬群众身边的健身文化,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吸引大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促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竞技体育展东营风采体育产业为发展“添金”

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是体育工作的“三驾马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

发展竞技体育,可以弘扬体育精神、弘扬道德风尚,还能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更能促使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促使体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而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化的新引擎。在竞技体育方面,这些年东营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第13届运动会上,东营市获得金牌3枚、银牌2枚,创历史最好成绩,市体育局被省政府通报表扬为有功单位;在第24届省运会上,东营市成绩实现突破,青少年组团体总分首次进入全省前10名,从排名倒数,到走上领奖台,这对东营竞技体育来说意义重大。为促进竞技体育发展,今年以来,东营市体育局以备战省25届运动会为抓手,切实加强竞技体育工作。不仅成立了备战25届省运会的专门工作机构,研究出台25届省运会参赛管理办法,确定21个参加省运会运动项目,4处后备人才基地、18支市队校办运动队;还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比赛,普及青少年运动。上半年,组建队伍参加全国第16届中学生排球联赛,获得全国第八名的好成绩,参加省级青少年锦标赛12个项目,获得12枚金牌,16枚银牌,14枚铜牌。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市青少年锦标赛、中小学生联赛,设8个比赛项目,共有余名青少年参加,发现选拔出一批优秀体育苗子。此外,还不断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上半年,引进高水平教练员6名,先后举办橄榄球、幼儿体操等教练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教练员队伍水平。作为体育工作的另一驾重要“马车”,近年来,东营体育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并逐渐实现破题。据介绍,近年来,东营体育产业市场主体逐步扩增,产业门类逐步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群众体育健身消费需求旺盛,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要进一步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在一篇调研报告中,东营市体育局局长陈延星提到,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与高质量发展方向相契合,对健全完善全民健身运动,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健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让体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路径明确。”“体育产业既是金色的也是绿色的。说金色,是因为体育产业是一个待开掘的金矿,蕴含丰富潜力;说绿色,是因为体育产业是不折不扣无污染纯健康的朝阳产业,是有益身心,以人为本的产业。”曾有人如此评价体育产业。

而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发展相依相助。“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全民健身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等。”陈延星说。

一个规划

年5月,东营市启动《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以打造“健康运动城”为目标,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规划于年6月由市政府批复实施。按照规划,在市域层面,着力打造“一圈、两廊、三区、五组团”总体架构。即中心城城郊游憩休闲体育圈,沿黄河自行车健身绿道和环渤海自行车健身绿廊,北部河口湿地生态运动游览区,中部城市游憩运动休闲区和南部历史人文运动体验区,中心城区公共体育组团、河口城区公共体育组团、垦利城区公共体育组团、利津城区公共体育组团和广饶城区公共体育组团。在中心城区层面,以建设“健身步道”为核心,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将现有健身步道和健身骑道贯通,形成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网络周边利用边角闲置地建设场地连片、运动项目丰富的健身片区;充分与现有公园和规划建设中的公园相结合,建设体育健身公园;结合水系、绿网两大体系,建设富有特色、环境良好的自行车骑道、健身步道、健身绿道,“让运动绿起来,让绿地动起来”,真正打造具有东营水城特色、湿地特色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一个办法

为加强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管理,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推动体育立法,年11月13日,《东营市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出台。《办法》共三十二条,主要内容包括规定适用范围、明确管理职责、加强规划建设、明确使用维护要求、加强监督检查、设定法律责任。《办法》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全省乃至全国首部规范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的政府规章。《办法》的出台,对于加强室外公共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更好满足市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实意义重大。

品牌赛事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国内顶级赛事,是继北京、上海、厦门之后第四个荣获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马拉松赛。赛事的举办已成为展示东营城市形象的窗口、名片和平台,发挥了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赛事成就历程: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全程半程马拉松参赛人数突破00人;连续七年获全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年、年连续两年荣膺国际田联“银标赛事”;年、年、年连续三年荣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年、年连续两年纳入中国田协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主办的“奔跑中国”系列赛事;年参赛人数突破3.5万人,男、女马拉松双破纪录,在今年10月8日国际田联公布的世界马拉松竞争力排名中,列全球第十七名,中国国内排第一。自年起,东营以举办黄河+湿地为主题的自行车赛事,大力推广黄河文化。作为国内唯一以黄河文化、母亲河底蕴打造的品牌赛事,今年以“黄河入海,我们回家”为主题,并且该赛事已注册为在华C类国际赛,成为目前山东省内唯一一个在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注册的在华C类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