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再到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一名常年在医疗卫生战线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北京日报社科教卫新闻部的贾晓宏从来未曾缺席。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她依然冲在了一线,医院的发热门诊,医院,核酸检测室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40余天连续作战,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8个小时,写完最后一篇稿件已是次日凌晨……贾晓宏和她的同事全员出击,冲在了北京疫情防控,治病救人采访报道的最前沿。
北京日报多个整版,北京晚报多个整版,北京日报客户端传播矩阵发稿2万多篇……一组组数据,印证着北京日报社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走进幕后,也揭开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懂事的孩子给爸爸妈妈点赞
1月24日,除夕。晚上10点多,医院发热门诊的贾晓宏回到家中,发现9岁的儿子已经睡着了。客厅的灯亮着,爱人加班还没回来……
这多年来,因为每年除夕都要采写新年宝宝,在医院产房过年早已成了她的“专利”。今年是最近10年来第一次午夜之前回家,她想着能陪家人过个年,但家人都不太“捧场”。
凌晨1点,爱人回来了。“我明天出发,去武汉一线。”
“去吧,我支持你!”她平静地说。
懂事的孩子知道父母都在一线工作,从来不闹,反而给父母竖起了大拇指,表示“点赞”。爸爸出发几天后,孩子满嘴的大疱道出了他内心隐隐的担忧。疱疹破溃流血之后再结痂,很久不能痊愈。妈妈知道孩子的病过段时间也会好,但还是特别心疼。“有一天晚上忙到深夜之后,我自己偷偷哭了一会儿。”
时间倒转回1月20日。凌晨2点多,她的手机突然响了。“北京市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了!准备发稿!”电话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打来的,从那一天开始,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控战“疫”就打响了。作为卫生新闻战线的“老兵”,疫情来袭,她深入一线,写稿,采访,连轴转。疫情高峰时期,每天几十篇稿件与视频报道,接收数万字的海量信息,协调联系几十人上百人……超级强度的工作,让北京市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北京疫情防控的信息,能够看到前线医务工作者忘我拼搏,但重压之下,她一度脾气急躁,“好在同事们都包容了我。”贾晓宏说。
她眼里白衣天使最可爱
她眼里,医护人员是最可爱的。他们无私的奉献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57岁的郭立新主动请缨要求到发热门诊值守。采访中,他告诉我,担心8小时上班时间要去洗手间,他特地穿了两个纸尿裤。但午夜下班时,两个纸尿裤都没用上,因为防护服密不透气,身体里的水分都变成了汗。
北京医疗队抵达武汉后,第一批进入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丁新民,在额头上写了四个大字:“有事找我”。看到前方传来这张的照片,贾晓宏第一时间把他从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出去。6个小时后,当丁新民同走隔离病房时,照片已经刷屏了……
说起自己的采访对象,她津津乐道。“比起他们,我这点苦不算什么。”贾晓宏说。
医生眼里她是一个女汉子
2月14日,漫天大雪。9个月大的新冠肺炎康复患儿奇奇和妈妈、医院出院了。这一天,医院的工作人员又看到了贾晓宏的身影。
对于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她的身影是最熟悉的身影。陈明莲是北京医院宣传中心主任,与她相识10多年。采访结束后,贾晓宏蹲在地上就开始写稿,陈明莲用手机顺手给她拍了一张日常工作照。“她就是个女汉子!能吃苦,更敬业。”北京医院原本医院,几次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后,医院医院。“进隔离区这事儿,别人听了都发怵,她从没说过怕。”陈明莲还记得在年,北京市出现了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患者就在医院接受治疗。“那年,医院里一样,天天进入隔离区采访,我们都叫她荣誉职工。”
如今,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她依然坚守在一线,每天发出海量报道。
当提到现在最大的愿望时,她说,“盼着疫情早日散去,让孩子早点上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
编辑匡峰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