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下洛神何灏浩传统诗词歌赋是我的灵感 [复制链接]

1#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54.html

本文转自: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吕航

在采访正式开始前,刚刚坐下的何灏浩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向羊城晚报记者展示她刚刚看好的水下服装。穿着宽袍大袖搭配丈余飘带在水下舞动,何灏浩为即将到来的拍摄犯了愁,“到了水下,服装会缠在身上,每次正式拍摄前都要整理很久。”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时间回溯到年6月12日,在河南卫视推出的端午节晚会《端午奇妙游》中,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受到一众好评。随着表演者何灏浩的舞动,一位悲悯众生的东方神灵跳脱飞扬于屏幕。一夜之间,这位90后广州姑娘成为全网“顶流”,她当时在一篇自述中说,那段时间自己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很多采访排到晚上,能聊到凌晨。有时就在车上开个视频通话,完成采访。我得到了很多机会,有一种生活会越来越好的感觉。”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洛神水赋》让何灏浩一夜成名,关于水下舞蹈,她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感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她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自由”。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花游基础打底,水下舞蹈灵感来自美人鱼

何灏浩6岁开始学游泳,8岁开始学花样游泳。在她看来,花样游泳本身就是一项融合了舞蹈、武术等众多元素的运动。即便是业余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也要学习各种舞蹈。关于水下舞蹈构想则萌芽于年参演周星驰电影《美人鱼》期间,那时何灏浩觉得,美人鱼表演其实就是人在水下的舞动,脱掉鱼尾就可以做到水下起舞。

法国水下摄影艺术家、自由潜水员朱莉·戈蒂埃以海女为灵感创作的水下艺术片《海女AMA》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这段舞蹈短片中所有的舞蹈动作几乎都是倾斜的,这在陆地上很难实现,“看了《海女AMA》之后,我觉得水下舞蹈是有前景的,就开始尝试在水下练习舞蹈。”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回顾这段探索过程,何灏浩表示,《海女AMA》只是一个契机,自己作品风格的形成更多得益于诗词歌赋中的东方审美意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从小就很喜欢古诗词,诗词的魅力在于能在精简的语言体系里构筑丰富的想象空间。”何灏浩说,《洛神水赋》能火出圈的原因就在于舞蹈所传达出的东方神韵,小到服装颜色的搭配和头饰发型的设计,大到舞蹈动作的编排和洛神风姿的传达,方方面面都值得回味。

广泛的爱好也是何灏浩创作的一大助力,这也是她和许多专业舞者不同的地方。光是跳舞一项上,她就涉猎过爵士、HipHop、Locking、古典舞、民族舞、拉丁舞等众多门类,武术也接触过跆拳道、散打、太极等。何灏浩形容自己是“野路子”,“我啥都学一点点,但是全部都不精,如果真的要找一个词形容我的动作,那应该是‘自由’”。

在何灏浩看来,自己“野路子”的特点与水下舞蹈十分契合。因为水下舞蹈条件远比陆上复杂,需要身随水动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即便在陆地上按照设计把动作做得很到位,到了水下环境里动作难免还是会出现变形,“更何况,如果水下动作和陆上动作一模一样,那水下舞蹈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何灏浩认为,自己的性格、舞蹈动作的风格与地域之间也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不是闲适也不是‘躺平’,舞蹈需要一种气定神闲的分寸感”,不必太刻意、太执著于表现什么东西,“在水下用心感受自己的声音、身体以及环境就好”。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一度迷茫焦虑,水带给她满足感和归属感

作为个人生涯引路之作,《海女AMA》的情节也像是何灏浩的人生经历,它讲述了一位女性在水下与自己对话,打破了禁锢,与自己和解,最后冲向了未来的故事。

年,何灏浩从国企离职,此后短暂创业。创业失败的经历让其一度陷入迷茫和焦虑。她坦言她从前是个特别容易自卑的人,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但同年电影《美人鱼》的上映让作为水下替身的何灏浩小火了一把,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察觉到水对自己的召唤。“在业余花样游泳这一块,我觉得自己做得还是蛮不错的。在陆地上竞争那么大,比我聪明厉害的人有很多很多,起码在水下,我是处在擅长的领域,这会给我带来满足感和归属感”,“跳进水里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谈及水下舞蹈,何灏浩的言语中总是充满着自信。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洛神水赋》刷屏后,某地舞蹈协会曾专门研讨《洛神水赋》到底是不是舞蹈,通过逐一分析、对照何灏浩的水下动作与陆地专业舞者的动作,最后得出《洛神水赋》完全不是舞蹈的结论。对此,何灏浩表示,水下舞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没有办法用陆地上舞蹈的标准去简单衡量,“如果水下敦煌舞一定要跳得如陆地敦煌舞般标准才能算是舞蹈,那我更愿意说自己从事的是‘水下舞动’而非‘水下舞蹈’。”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身即山川而取之”,正是因为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何灏浩更偏向即兴创作。例如在《水下洛神》拍摄过程中,所有动作都要靠憋气完成,她一天反复下水超过次。而在环保艺术短片《自由之海》中,何灏浩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海上波涛汹涌,海底暗流涌动,人不知不觉就会被冲离原定的位置,“后期制作会很有难度”。她还表示:“与陆地舞蹈不同,水下舞蹈很难先选配乐,根据音乐去进行动作编排。”

得益于之前练花样游泳时培养出的水感和广泛爱好,何灏浩在水下创作的用时并不会太久。她说,在大学学新闻时,“老师和我们讲,无论电影、微电影还是表演片段,不管是在多长的时间段,要么讲清楚一个故事,要么表达好一个感觉”,“我不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我比较追求纯粹的表达,水下的环境是怎样的,我就怎样表达”。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带火行业,“洛神”如今面临新挑战

《洛神水赋》迅速带火了水下舞蹈,一大批专业舞者、演艺人员纷纷投身进来,其中不乏*这样的具有民族舞专业背景的明星。与此同时,大量资本的涌入也让如今的水下舞蹈短片在制作上更下功夫,不仅服装、化妆、灯光要到位,有的公司还开始投入巨资进行水下置景。这是何灏浩当初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一个人在尝试,连坚持下去都很困难。”

如今水下舞蹈的“内卷”让何灏浩需要面对新的问题。她并不打算马不停蹄地开发新作,“对于个人作品,我需要完完全全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东西,然后才能开始去做”。在她看来,水下舞蹈作品需要专注表达情绪,更需要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就算讲故事的手法再高超,但一个故事就只有一个版本,“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开放的,能有各种解读维度,而不只是视觉效果上的美轮美奂”。

何灏浩也不觉得由《洛神水赋》带起的作品井喷给自己带来创作压力,在她看来即便创意一样,不同的舞者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更何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博大精深,一个人一辈子不可能做得完,《山海经》里光鱼就有30多种,随便拿出一个点,做到极致就会出好作品。”

谈到将要开发的新作,何灏浩透露会是一个表现不同朝代服饰、礼仪的“魔方世界”,创意来自一个梦境:梦中自己用直立、倒立、悬浮、倾斜的姿态做出各种礼仪动作,“人可以在这个面上,也可以在那个面上,转一下就变成另外一个场景,我想让不同位面上的人之间发生一些故事,这会很有意思”。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水的呼唤,从“乌托邦”到疗愈他人

或许对于何灏浩而言,水下舞蹈曾是属于她个人的“乌托邦”,是能治愈自己的良药,如今的她更希望水下舞蹈能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世界。

在《水下洛神》播出后不久的一个公益项目中,何灏浩结识了歌手魏雪漫。那时何灏浩有了知名度,但又陷入新的焦虑,“我总会想自己好不容易出名了,但为什么经济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而魏雪漫的一句话让彼时的何灏浩找到了新的方向,“她说有了这样的一个影响力,我要想的不是一天三餐只管温饱,而是要想想怎么通过我的行为去影响、帮助到更多的人,这对我影响很大”。

如今的水下舞蹈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何灏浩也在探索水下疗愈的新领域。她希望通过水下舞蹈的方式,教会更多人缓解焦虑,拥抱自己。

水曾帮助何灏浩打碎负面情绪,让她重拾信心与方向,她的个人经历就是被水治愈最好的佐证。在访谈的最后,当记者问起对于行业前景的看法时,何灏浩坦然直面诸多不确定因素,她说自己从年开始就在面临各种挑战,与当时不同的是现在的自己更加从容,“水下是我擅长的领域,我相信能把它做得更好”。

《羊城晚报》5月11日A14版报道

羊城晚报: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何灏浩:王维,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的生平事迹也很令我动容。

羊城晚报:对你影响最大的普通人是谁?

何灏浩:我可以说自己吗?我从过去的经历中成长,成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人。

羊城晚报: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何灏浩:冯唐的《女神一号》,我闺蜜送我的生日礼物,几年前送的,现在才开始看。

羊城晚报:你最近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

何灏浩:《小丑》。

羊城晚报:你最爱的广东文化是哪一类?

何灏浩:广绣!

羊城晚报:水下舞蹈之外,你在哪个爱好中投入精力最多?

何灏浩:看电影和看书,主要是现在没法旅游。

何灏浩:治愈,新奇,自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