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我和我的家乡rdquo [复制链接]

1#

“犇”跑中的赵逯庄

文/李凤彬

人到中年,乡愁如陈年老酒,愈加浓烈。今年春节,我从县城出发,再次踏上回家乡的路。当走到村北的那条小河堤上时,像往常一样,我停了下来。迎着新年的曙光,透过碧绿的麦田,我眺望着那生我养我、充满希望的家乡——赵逯庄村,任热血沸腾,思绪澎湃。

赵逯庄隶属曲周县大河道乡,位于县城西南方向约二十五华里,南距南柴线三华里,西距曹前线四华里,和肥乡区、永年区接壤。赵逯庄南依西四夫人寨村、东四夫人寨村,西南接着孔庄村、东大由村,北邻白寨镇司寨村,东面是一片被附近村人称为“万亩方”的广袤平原。由于位置偏僻,早些年县城里很多人不知道赵逯庄,而现在随着交通、信息等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赵逯庄。

赵逯庄并没有逯姓人家。据《曲周县地名志》记载,赵逯庄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乔、史、杨、赵、李、张等六姓人家在此落户定居。其中赵姓人多户大,故称赵陆庄,意即六户中赵姓为首,后演变为赵逯庄。另一种说法是赵姓人家从山西迁居此地,并非官府征召分配而来,而是自由迁居此地,故取名赵逯庄(逯有随意往来之意)。这两种说法中,我更推崇第一种。赵逯庄现有赵、李、史、张、郑、王、柴、牛等姓氏,其中李姓居多,这与第一种说法较为接近。

赵逯庄人勤劳善良,民风淳朴,和睦相处,世代繁衍生息。村子现有人口人,耕地亩,由后街、前街、东街和西街四条主街构成,近似一个方形。在西街中间路东,有一座红砖蓝瓦旧宅院,那就是我家的老宅。老宅的堂屋是我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盖的,据说当时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而如今村里一座座别墅式二层楼房拔地而起,它已经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旧房子了。

继续前行,一条南北走向平坦的乡村公路出现在面前。这条路往南就是赵逯庄,往北与司寨、马布、刘庄屯相连,是家乡通向县城最早也是最近的一条路。而这条路也承载了我求学时代的几多艰辛。

我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光。那时无论村里的街道,还是通往外面的马路,都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人们如果外出,靠的是双脚或者马车,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那就是比现在小轿车还要高级的交通工具了。小时候,我走出赵逯庄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对我而言,家乡就是世界。

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曲周县第一中学。当时父亲在原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平日我借住在父亲的宿舍。每到星期天,父亲就骑上自行车驮着我,颠簸在家乡和县城之间的这条路上。后来父亲调到安寨卫生院工作,我就一个人骑自行车上学回家。不怕严寒,不惧酷暑,印象最深的是雨后去县城的路上。为了不影响晚上的自习课,雨一停就往学校赶。此时,马路变成了一条泥泞的河,中间积满雨水,两侧如同溢水的河堤。走马路边是最好的选择,但一会儿自行车还是沾满泥巴,蹬不动了。这时只能停下来,蹲下身子,用哥哥给我准备的硬木棍,把塞进轮胎和车瓦缝隙间的泥巴一点一点的抠掉。然后再骑一段,又蹬不动了,再停下来,又抠一回。平常从家到县城一个多小时,这样一来,则用了两三个小时,人已满身是汗,浑身是泥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直到九十年代后期,经多方筹集资金,赵逯庄从村西口到曹前线铺设了一条砖路。总算是有了条雨后能外出的路,大家兴奋不已。那时我已中专毕业,在县城参加了工作,哪怕是绕行,走那条路也成为我雨后回家的不二选择。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国家加强了乡村公路建设,赵逯庄通向南柴线的路段和村里的主要街道,修建成了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水泥路。正式告别出行难的历史,人们欢天喜地开启了出行的新篇章。*的十八大后,国家又大力推行“四好农村路”建设,赵逯庄的大街小巷和通往外面的所有道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道路四通八达,连小巷也建成了水泥路,人们真是喜出望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乡村路到街道,从街道到小巷,国家把路修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也把幸福送到老百姓的心里。

一会儿,赵逯庄到了。村口安静而祥和,路旁的超市和棉织厂门上的大红春联洋溢着新年的喜庆。而在平日这里是一个热闹的蔬菜交易市场。干净整洁的村西环路旁,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着,快乐写满了脸庞。路边整齐地停放着几辆小轿车,其中一辆是崭新的宝马牌轿车,应该是谁家年前才买的。“你看,村里现在发展得多快呀!”妻子在一旁说道。

小时候,我曾听奶奶讲过,解放前日本人进村,她让我父亲拽住牛尾巴奔跑的惊险,以及建国后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吃野菜充饥的艰苦。而我则赶上了生产队的尾巴。吃玉米窝头配咸菜、喝玉米糊涂,是我对那个年代最深的记忆。当时全村分为九个生产队,我家和附近邻居属于三队。不久,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那就是解散生产队,分田到户。人们的生产热情如火山般爆发,大家干劲十足,起早摸黑,争先恐后,热火朝天。我虽然上学,但在星期天、麦假和秋假等时间里,像挖地、拉耧、割麦子、打麦场、刨玉米稞等农活,我也经常参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人们吃上了白馒头,家里有了存粮。

解决了温饱的赵逯庄人,从骨子里流露出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不怕吃苦、敢闯敢干的行动追逐着致富梦想。刚开始,一些劳动力多的家庭,有的向武安造纸厂送麦草,有的到附近砖厂打工等,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而郑金河大胆敢干,抓住机遇,承包了大河道乡砖厂,在八十年代中期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而多数一直种庄稼的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只种小麦和玉米,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种植过西瓜、桃树、棉花等增加收入。现在,赵逯庄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尤其是大棚春甘蓝成为一大特色。前两年有次回家,遇到发小郑建峰,谈到当年种甘蓝的收成时,他故作镇静地说“挣了十几万”而内心的那份喜悦却无法掩饰。

随着国家免除农业税、发放种地补贴等惠农*策的实施,加上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很大程度上从农业种植上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梦想。与时俱进,敢于创业的赵逯庄人,有的开办棉织厂,有的搞起养鸡场,有的跑起运输,有的在外承包桥梁工程等。赵燕雷在杭州做水暖配件生意,闯出了一片天,在杭州买了楼房。史晓光在北京中关村做电脑生意,也是风生水起,年收入几十万。赵逯庄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户户都通上天然气,一些家庭买上轿车,有的家庭还在曲周、邯郸买了房。努力奋斗让赵逯庄人实现了小康梦。更为可贵的是,前年一些在外闯荡的赵逯庄人志愿捐款,为村里装上太阳能路灯,给村里八十岁老人送去大米,成为赵逯庄一段佳话。

“奶奶,奶奶,我们回来了!”女儿和儿子一进家门就喊着。“哎,哎!”屋里传来了母亲的答应声,我赶紧领着孩子走进屋子。母亲正在看电视,“呼呼”开着的空调让屋里暖融融的。母亲已经八十四岁,除了腿脚有些不利索外,身体没有大碍,每月领着农村老人养老金和高龄补助,日子过得很舒心。母亲说:“村里喇叭喊,过年不拜年,不点炮。”我说:“知道,就是咱家族里几位长辈应该去看看吧?”“嗯嗯,去吧,去吧!”母亲应道“早去早回。”

母亲住的是我哥哥家,紧邻赵逯庄小学。学校还是我上学时的地方,但是已经变了模样。校园里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座座空调外机悬挂在教室墙壁上,深红色的院墙彰显着学校的神圣。而我那时候,学校没有围墙,只有两排破旧的教室。教室没有电灯,需要从家里拿煤油灯照明。上下学看的是太阳的位置,上下课听的是“铛铛”的钟声。放学后,大家一起玩的是捉迷藏、扳三角、射弹弓、拓人模等游戏。如今,这一切都成为难忘的回忆,学校变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在这里汲取营养,茁壮成长,放飞梦想。

大街上人来人往,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道新年祝福。我和年长些的乡亲们打着招呼,而几个年轻的孩子就认不清了。由于划分宅基的原因,我们家族住的比较分散。我和妻子向几位长辈们一一表示了问候。他们身体大都还好,就是七十八岁的法堂叔叔由于前几年得过脑梗,现在走路还是小心翼翼。我嘱咐他日常要小心些,他点头答应着。

我和妻子往回走时,忽然听到激昂的舞曲声。我向远处望去,原来在大街上有几位穿红衣服的中年妇女跳起广场舞。好!我从心里为她们喝彩。新年的舞蹈,跳出了新年喜庆,跳出了牛年精神,跳出了一年的好兆头。这几年赵逯庄村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村里活跃起广场舞、扭秧歌和大头舞三大文化项目。年,赵逯庄广场舞队还到曲周参加了县里组织的表演。五十年代,赵逯庄曾盛行唱乱弹戏,在方圆十里八里还很有名气,但很可惜后来中断了。而我童年时的文化生活是在看着黑白小人书《西游记》,听着收音机里刘兰芳讲的《岳飞传》,挤到邻居家看着黑白电视机里播的《霍元甲》中度过的。无论何时,文化总会带给人们美好和力量。

在邯郸工作的侄子和侄媳妇,年前带着一双儿女也回来了。中午,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火锅,侄女拿出“牛转乾坤”酒,嫂嫂做了她拿手的“水汆肉丸”,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吃过午饭,我和哥哥聊起村里的一些事情,谈到了现在的村支书李惠光。惠光和我同龄,上学时比我低一届。年他当上村干部后,因为一些事情,我和他曾联系过几次,看得出惠光是一个热心人。

我决定给惠光打个电话。他正好在家也没事,我们聊起村里的工作。惠光铿锵有力地说道:“现在*和国家出台的‘三农’*策都是从百姓幸福、乡村振兴的角度考虑的,都是好*策。支村两委就是要做好表率,把*和国家的*策传达下去,落实到位。这几年,村里修建四好农村路米,铺设天然气管道米,改造农厕个,新建变压器3座。38名*员干部、18名群众代表和7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疫情防控。乡亲们对各项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脱贫攻坚方面,全村六户特殊情况的贫困家庭,都按*策享受了低保,再加上入股食用菌种植和光伏发电,现在已经全部脱贫。”谈到村里下一步打算,惠光信心满满。“计划把田间地头的路也铺成水泥路、修建街道排水沟,再就是把人居环境装扮得更漂亮等。”

今年是牛年,我分明看到: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无数头孺子牛、拓荒牛和老*牛奋力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穿越夏天,奔向秋天,收获乡村振兴梦,收获更多的梦!

作者简介:

李凤彬,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文学作品《逆行的凤凰》《一生的榜样》等被河北作协、邯郸晚报刊登;新闻作品《文化站里戏声亮》《凤城龙乡,绿色曲周》等被学习强国、河北新闻网、邯郸日报刊登。

曲周融媒

■编辑:李敬涛

■初审:张德桥

■复审:冀延平

■终审:石宪国

■邮箱:qzxwb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