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焦经济日报ldquo迎接党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

9月24日出版的《经济日报》6版“迎接*的十九大特刊”,聚焦合肥科技创新领域,并刊登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署名文章。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图为9月24日出版的《经济日报》6版

下好创新“先手棋”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传递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的坚定决心。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进一步发出“把创新作为最大*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响亮号召。总书记殷切期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对于合肥来说,必须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府的部署和要求,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一马当先,在安徽勇闯领跑之路的行动中当好“排头兵”。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注重发挥优势,突出自主创新,依托开放承接,推进产城融合,聚焦“四个并举、三个着力”,持续完善和实施“1+3+5+N”等*策措施,推动合肥逐步走上了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合肥以“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的独特现象,以“追赶发展、领跑创新”的勇者姿态,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双重收效,生动实践着“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重大命题。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今,国家又赋予了合肥新的使命。立足新起点,我们在省委、省*府的坚强领导下,重点围绕5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提高*治站位,紧紧围绕“把创新作为最大*策”,牢记“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按照安徽省委、省*府和中科院共同提出“2+8+N+3”的“施工图”,全力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合肥真正能够成为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创新平台。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紧紧围绕“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牢记“独创独有、挑战前沿”,积极创建一流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加快建设滨湖科学城,着力提升和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使合肥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三是突出产业培育,紧紧围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牢记“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扎实推进“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发展上形成更大优势。四是激活发展动力,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牢记“扩大战果、积累成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安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发挥好核心作用,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好引领作用。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紧紧围绕“创新愉快”,牢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构建集技术研发、平台支撑、金融创新、成果转化、*策支持、创新文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

大湖名城“领跑”科技创新安徽合肥·城市印象

“二线城市、一流科研”,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的城市特质明显。*的十八大以来,这座城市更是将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引擎,从科研和产业布局上多管齐下,实现科技创新由“跟跑”变为“并跑”“领跑”

论经济总量,从年到年,合肥的经济总量从亿元增至亿元,首次闯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论城市定位,从5平方公里江淮小邑起步,合肥后来居上,阔步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论发展后劲,合肥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占得先机。

*的十八大以来,合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持续落实“去降补”,积极承接“全创改”,打造转型升级版,铸就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

今天的合肥,创新是动力引擎,是成长路径,更是发展理念。

因创新而更具竞争力

合肥,从来不缺乏创新的因子。

从上世纪中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迁,到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创新合肥厚植基础;从年获批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年跻身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创新合肥蓄势待发;从“十二五”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到今年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合肥强势崛起。

安徽未名抗体药生产基地(来源:中国企业报)

昔日的合肥,因科教而闻名。今天的合肥,因创新而更具竞争力。

合肥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一以贯之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基础研究领先、应用研发见长,构筑起六大类、集群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以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高端创新中心陆续启动建设;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先导的一批重大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显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指向的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联盟不断涌现;以“一中心三基地”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扎实有序推进;以先进技术研发和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为目标的企业创新平台持续释放活力;以都市产业园和各类众创空间为载体的一批“双创”平台,成为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阵地。

无数次拾阶前行,成就领*之势。年,合肥登上英国《自然》杂志榜单,基础科研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时隔两年,合肥再登《自然》杂志榜单,成为中国十大科研产出城市第五名。

分层推进找准领跑路径

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合肥集聚各方智慧,大力推进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三大圈层体系建设,为实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内的光学薄膜生产线(来源:北方网)

在核心层,重大创新设施加快推进。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核心是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创新设施。为此,合肥依托现有国家大科学装置,谋划确定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平台。

在中间层,协同创新体系活力彰显。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合肥推动一批高端平台顺利落户,进一步“解放”科技人员、“释放”科技力量、“开放”科研设施。目前,全市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家。

在外围层,成果转化体制进一步理顺。

合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三重一创”,建立健全*府创新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创新要素保障、创新引智、*地融合共建、融入全球体系等六大新机制,促进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

合肥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成功实现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合肥力量”。

抓住优势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年4月,国内首款纯电动SUV——江淮iEV6S在北京车展正式上市,标志着江淮新能源产品进入全新时代。“唯有创新才能使制造业走出寒冬。产品竞争的表象是产品,但实质是技术。”江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王方龙说。

依托自身的创新禀赋,合肥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抢占制高点,构建起一系列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联宝电子已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资料图片)

做优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不断迈进。近年来,合肥一手抓本地企业改革,一手抓品牌企业引进,推动“传统强项”家电行业成为全市首个年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做强主导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机器人产业等形成一定集聚和领先优势。

做大工业产值,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以来,合肥的千亿元级产业增加到4个,规上工业企业数由户增加到户。

创新,正在成为驱动合肥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白海星文晶通讯员汪竞许超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