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画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西宁晚报
TUhjnbcbe - 2023/1/4 8:41:00
为什么会得白癞风 http://m.39.net/pf/a_8954694.html

◇“*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解决困难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的午饭难题

◇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社区嵌入式托老所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在亲情陪伴下原居安养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西宁正在构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

高原渐冷,古城入冬。青海西宁,瑞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片火热。65岁的老人薛明邦感慨:“平时活动有伴,幸福食堂有饭,随时都能回家,社区就是咱们的养老院。”吃饭、照料、医护,是居家养老三大痛点。西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普及建设爱老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体系,打造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让老人过上“养老不离家”的幸福生活。

幸福食堂里的一碗热饭

西宁市胜利路街道“爱老幸福食堂”,84岁的牛祥华正在打包青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岁数大了,买菜做饭成了麻烦事,现在吃饭不用发愁。”牛祥华说,每天午饭不重样,口味清淡口感软糯,加上*府补贴,两荤两素一汤不到10元。

西宁是国内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之一。全市60岁以上老人3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占青海省老龄人口的56%,全市96%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很难照顾到居家老人的午饭。”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区主任陈瑞说,困难老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午饭常以剩饭剩菜简单应付,很难保证营养。

作为第二批中央财*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地区,西宁针对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各城区*府购买服务,引入餐饮企业或建立中央厨房,以“*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社会捐一点”方式,建起25个中央厨房配餐、个幸福食堂或助餐点构成的供餐体系。

上午11时,西宁市城中区“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备好当日餐品,准备送往城中区28个社区助餐点。中央厨房经理侯海青说,按统一采购、配送、标识、限价的标准,经过10多项生产制作流程,每天安排20辆送餐车配餐,保障辖区余名老人的午餐供应,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1个市级+4个区级”指导中心全面监管送餐配餐工作,30个街道(乡镇)级中央厨房、个社区(村)级幸福食堂、0张以上幸福餐桌形成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西宁市累计20万人(次)老人享受助餐服务。

因一碗饭改变的,不只是吃饭问题。离市区20多公里的湟中区多巴镇黑嘴村,不少年轻人在市区打工,白天老人在家中留守。73岁的老人魏建明回忆,以前孩子进城务工,他中午经常吃开水泡馍,一吃就是十几年。现在他每天坐着轮椅前往附近的老年之家,“不仅有热饭吃,还能和大伙下棋、聊天,比一个人在家热闹多了。”

三年前,黑嘴村利用原有小学校舍建起农村老年之家,为村里多名老人提供午餐、剪发、健身等服务。管理员魏金元说,村里年龄小的老人轮流帮厨,食谱一周不重样,顿顿都有肉,“老人们吃得放心,子女在外也安心。”

居民小区里有了托老所

“早上按摩理疗,中午跟老师练书法,小朋友去托儿所,这里是老朋友的托老所。”七一路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8岁的老人赵玉梅是这里的常客。该照料中心紧邻幸福食堂,总面积平方米,划分为社区老年大学教室、书画室、排练室、理疗室等,每天有书法、国画、舞蹈等活动。

“子女上班后老人在家闷着,生活单调,不利于身心健康。”七一路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井启莲介绍,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0%,去年城中区改造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嵌入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

突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特点,西宁近年重点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托老所和农村老年之家。西宁市民*局副局长高波说,80%的社区托老所与七一路西社区类似,这样既方便老人到社区办事,又能成为老年人*策宣讲、聚会休闲、文体活动阵地,达到社区治理与社区养老融合发展的双重目标。

不少托老所设有养老床位,有专业护工照顾一日三餐、日常生活。西宁市城西区近年来大力打造“爱老幸福驿站”,在社区嵌入式日间照料中心基础上,为辖区老人提供看护照料、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和临时、短期或间歇式的托养服务。

公园巷社区的爱老幸福驿站由平方米房屋改造而成,装修温馨,有9名老人居住。护理员张蓉霞介绍,这里有独居、失能老人,也有短期日托的健康老人,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护理照料等级,每月收费标准从1元至元不等,比雇保姆划算。

记者采访时,老伴去世不久的86岁老人韩素云正和3名老人在阳台排练舞蹈。一个月来,女儿每天早上8点送她过来,晚饭后再接回家。韩素云说,社区托老所离家近,有护工精心照顾,还有熟悉的邻居唠嗑,女儿也能安心上班。

西宁市城西区民*局副局长郭汉一说,社区嵌入式托老所灵活满足“家人无法长期照料、老人不愿搬离家”等需求,让老人在熟悉环境中,在亲情陪伴下原居安养。

“双证双营”既养老又看病

不久前,92岁的商家祥和64岁的庄丽华老两口来到和睦康养园安度晚年。“去年老伴突发心脏病住了五次院,这么大岁数,但凡出点意外,医院都来不及。”庄丽华说,医院就建在养老院里,有身体不适,医护人员5分钟就能赶到。

和睦康养园是*府主导建设的医养结合、公建民营公益性养老机构,共有张养老床位。康养园行*副院长苏成*介绍,医院,既能照顾康养中心的老人,又能服务周边群众。

和睦康养园是西宁市探索“双证双营”的缩影。“双证双营”机制,即让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办理医疗许可证,条件受限的就近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派驻医疗团队。西宁市共有43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开展“双证双营”,能提供多张健康养老床位,对重病老人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有效打通社区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城西区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徐英华所在的团队,还承担着临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巡诊工作,定期上门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血糖,随诊慢性病,叮嘱用药,“偶有烫伤等突发情况,我们能第一时间赶到,医养结合让社区医生作为家庭健康管理师的职责定位更加凸显。”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西宁市正在构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西宁市民*局局长苏磊红说,在街道社区普及爱老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机构,对全市过街天桥加装电梯,老人们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如今,西宁修建4个养老示范基地和4个福利中心,累计投资3.1亿元分步建成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个农村老年之家,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当前城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超过90%,农村覆盖率超过60%。

“15分钟服务圈,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源,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吃饭、照料、就医养老服务套餐。”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授荣增举说,这一养老模式是丰富居家社区养老体系的有效尝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江时强张子琪蓝翔)

1
查看完整版本: 画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