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李曙光执行/株洲晚报记者周蒿
“大数据杀熟”再度引发讨论。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等,该保护法将于年11月1日起施行。
对于消费者来说,像“同一张机票,新老用户价格不一”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在网上购物,还是住宿、打车、吃饭等领域,经常有网友表示,自己又被大数据“割了韭菜”。因此,对于新保护法的实施,大家充满期待。
线上平台新老用户价差大现象普遍存在
订外卖、打网约车、在线订酒店……这些由网络数据驱动的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消费者们反映存在“大数据杀熟”最多的领域。
“同一家酒店,同样的房间,我下单要比朋友贵42元一天。”疫情形势向好,天元区的仇女士计划与朋友一起,重启被耽搁的出游计划。但前两天她在携程订酒店时发现,朋友在打开APP时,就领到了一张无门槛九折券,而作为资深用户的自己却没有,算下来,由朋友代为订房,三天就可以优惠多元。“我觉得这就是平台的大数据杀熟手段。”仇女士认为。
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发放不同的优惠券,不只有携程一家。
记者近日用多个不同类型的账户登录飞猪旅行、美团外卖、滴滴打车等平台发现,新用户和已经很久不使用这些平台的用户,都可以直接领到面额不等的优惠券或折扣券,但经常使用的老用户,却很难享受这些优惠。
拼多多、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样也会给很少在平台购物的用户发放一元购特定商品、满元直减元等优惠券,老用户则没有。
小范在京东上看中了一款耳机,虽然他是京东的付费plus会员,但如果他用父亲的账号在平台进行首次购买,同款耳机用优惠券折算后,反而比他自己的账号还便宜50多元。
不过,记者暂未发现有平台针对新老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商品上,直接标价不同的现象。
这些优惠,老用户也曾享有过
平台给不同类型的用户发放不同的优惠券,是看人下菜碟的“大数据杀熟”还是合理合法的营销手段?
携程、美团等平台客服对记者表示,同一商品不同人购买时价格不同、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购买同一商品时价格不同等情况,往往是由于促销红包、新人优惠、商品库存变化带来实时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并非“大数据杀熟”。
“用烧钱补贴的方式吸引新用户,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在用。”某电商平台株洲区域负责人邓龙介绍,平台根据账号信息,给新用户和不活跃用户发放更多优惠券,是为了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依附力,对这部分客群,平台不赚钱甚至亏钱。
“如果对所有的用户都不赚钱,那平台怎么生存?”邓龙说,平台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明码标价,且没有偏离正常市场行情,给部分客户优惠是正常的营销手段。况且,每一位“老用户”也曾是“新用户”,这些优惠,老用户也曾享有过。
五成被调查者认为曾遭遇“大数据杀熟”
对于商家的说法,很多消费者显然难以认同。
覃女士曾经常使用某款旅游App订酒店,有一次她突然发现用丈夫的手机搜到的同家酒店,在不使用优惠券的情况下,价格也是不相同的。之后,她向平台投诉,平台却回复她称,是由于库存变化引起的。
“这就是平台根据我的使用习惯,故意利用大数据杀熟。”覃女士认为,现在标价不同的情况少了,但发放优惠券的规则并不透明,并不是“杀熟”没有了,而是变得更加隐蔽了。
对新老用户推送不一致商品,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大数据杀熟”。以酒店为例,记者发现,很多平台会根据用户之前浏览过的价位推荐价格接近的酒店,新用户第一次登录,推荐的酒店价格普遍较低。但消费者只要浏览过一次五星级酒店后,页面推送的基本都是高价酒店。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同时,被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立法应对,“大数据杀熟”时代或将终结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年初揭露的“大数据杀熟”算法形式显示,共包括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概率算法、流量算法等六种之多。伴随已获通过并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大数据杀熟”或将无处遁形。
启元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辛说,“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违背了法律规定的企业参与竞争时秉承的公开、公正原则,利用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的方式攫取不法利益。其前提也是没有保护好个人信息,导致经营者没有按照规定设置算法模型、制定自动化决策,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旦利用算法精准推荐,以牺牲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为代价进行牟利,就会构成‘杀熟’的事实,这也正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明令禁止的。”
破除“大数据杀熟”须加强监管
一直以来,“大数据杀熟”广受消费者诟病,但却一直无法杜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记者认为,其中关键在于如何认定“杀熟”。一方面,平台很少会对外公布复杂的算法机制,在定价规则上难以做到完全透明。另一方面,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消费者难以举证被“杀熟”。
消费者和平台对于“杀熟”的理解不一致,对消费者的质疑,平台经常予以否认,双方经常陷入一种“鸡同鸭讲”的尴尬。
新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平台在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这无疑为破除“大数据杀熟”指明了总方向,接下来,相关部门还应出台更多细则,通过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从长远看,监管机构对于“大数据杀熟”作出有针对性的规范,不仅能够让消费者免遭价格歧视,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与企业围绕“大数据杀熟”进行博弈,而造成双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