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晚报记者/谢嘉通讯员/王李曾
近日,攸县文化路小学做了一个调查,47位学生中能说“地道”攸县话的学生仅2位。看似一个简单的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城市一个文化传承危机:方言断代。方言代表了归属感,生活在株洲这个城市,不会说几句“土话”,似乎有点不“熨帖”。
“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该项调查显示,47位孩子,能流利说出本地方言的仅2位,其中24人表示“会说一点点”,另有21人表示“只能听懂,完全不会说”。
5年级的雯雯,爸爸是邵阳人,但妈妈和外婆都是攸县本地人,方言环境好,“在家里,我外婆、妈妈都会说攸县话,但跟我说话时,会自动说‘攸普’。”如今,她也只说几句常用攸县话,至于邵阳话,只会听不会说。
“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该校的刘老师表示,她发现班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家都是用普通话交流,那孩子就更不会说方言了。
无独有偶,在天元区凿石小学任教的何梦玲,也发现很少有学生说方言了,“基本上都是普通话。”80后的她回忆,她读书时,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同学们交流都会讲株洲话。
孩子学不学方言?大多受访者态度是“随缘”
虽然不会说或者很少说方言,但接受采访的学生们都表示很喜欢。“方言代表了我的老家”“方言说起来让人放松”“方言很有趣”……
“我会说普通话、株洲话和四川话,这项技能让我在工作中获得了很多便利。特别是陌生人初次见面,用方言交谈可以拉近双方的感情距离。”刘女士在株洲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四川生活,后来一家人来到株洲,现在她能在普通话、株洲话、四川话中任意切换。刘女士认为,孩子多掌握一门方言是有好处的。
株洲市民张先生即将当爸爸了,他认为,没必要让孩子一定学习方言。
然而,大部分受访者说,不会强制要求孩子学习方言,“如果孩子能够学会方言,那自然好,如果没有学到,也没关系。”
家长应鼓励孩子说方言
株洲市芦淞教育幼稚园园长肖瑛告诉记者,现在家长跟孩子交流都用普通话,很多孩子都不会讲方言。虽然大环境是说普通话,但是会说方言应该是一件很骄傲的事,年龄越小学,越容易学会。家长在家里应多鼓励孩子说方言。
大家都认同,不要强迫孩子去学,家长多和孩子用方言交流,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会了。
攸县文化路小学刘老师说,应该把地方文化进课堂,开设地方文化社团,如把方言创作的歌曲舞蹈、戏剧等纳入到社团里,“还可以举行一些活动,比如说方言竞赛、表演等。”
为什么现在人说方言越来越少了?“一方面跟现代教育推广普通话有关,另一方面跟城市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有关。”有专家认为方言逐渐消失的原因主要在此。
“厂话”汇聚的株洲方言
语言学家刘半农曾说,方言是一种“地域的神味”。
如果用一个本土词来概括株洲方言,可能最形象的就是“七里八里”——各种不同的大杂烩。有人说,长株潭三地,株洲话最接近普通话。而株洲话最具特色的,则是“厂话”,即以各大厂矿为势力范围的田心话、三三一话、徐家桥话、铁路话等。然而,这些语音其实也没多少明显的差别。
此外,株洲的下属县市由于地缘关系和移民的历史原因,语系也各自不同。
株洲县(现渌口区)偏重醴陵话,株洲郊区地段如曲尺、明照、云田、白关等地的株洲话则更显得“土著”些。醴陵、攸县、茶陵和炎陵多属赣语区,其中攸县、炎陵还有半数以上的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移居的客家人。
那么你对株洲方言了解多少,下面3道“老株洲人”出的方言测试题,看看你能答对几道?
1.男:电视好看不?
女:麻麻西西咯。
问:女的意思是?
A.电视很好看
B.没看懂
C.没注意
D.节目一般般
答案:D
2.女:那个人怎么样?
男:做杂事接丝逛津。
问:男的意思是?
A.这人很不错
B.跟人逛了街
C.这人做事啰嗦
D.没注意
答案:C
3.女:出牌咯!
男:搞不得,我扮禾。
问:这男的的意思是?
A.他要去乡下做农活了
B.他要假扮成禾苗
C.他马上就出牌
D.他自动认输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