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府邸·花间堂
“一个事物是新的,然后变旧过时,然后被废弃,只有到后来重生之际才有了所谓的历史价值。”――凯文?林奇。
中国论文
2013年,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南石子街上的潘祖荫故居(以下简称潘宅)经改造成为探花府?苏州文旅花间堂精品酒店。设计重新恢复了其三路五进的格局,修复了楼厅、船舫、花园等等。与通常的酒店不同,除布置住宿、餐饮、会议外,还加入了文化展示功能。潘宅的改造仅是平江路历史街区旧宅改造再利用规划的一个前期试点,未来希望结合这种运营模式逐步修缮废旧老宅以期形成富有特色的老宅精品酒店群。
区位解读
从南宋时期的“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平江历史街区,在这个区域里有城墙、街巷、桥梁、民居、园林、古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由于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都曾生活于此,因此该区域保留有大量的各姓宅院,而本次项目的潘宅正处于其中。
潘祖荫故居位于平江路历史街区大儒巷组团,与肖家巷王宅、丁宅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共同构成独特的片区优势。从文脉传承上来看,潘宅所处的大儒巷组团是古城中格局较完好的区域,苏式建筑荟萃,各式名人故居深处其中,生活街巷引人入胜。从区位上来看,大儒巷处于平江路中段,是观前街人流进入平江路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巷口已建停车楼,通车与停车条件较好。从业态聚集上来看,大儒巷中停留的游客较多,两地的交汇处形成了非常自然的业态集聚。
如今的平江路历史街区呈单一线状发展模式,缺少向周边巷道的渗透性,游人基本以平江路这一单一路线游览,难以体会到街巷纵横的特有空间。目前,平江路上大多是精品小店,稍具规模的餐饮和住宿较少,难以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停留,导致街区缺少经济带动力,因此功能性废置的古宅是该区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将单一、线状的开发模式向枝状转化,随着街巷、小桥多方位的渗透,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使得整个历史街区在保持整体风貌的同时更具经济价值,因此新功能的植入成为了必需条件。
潘宅及周边整体规划
最初的设计并未只着眼于潘宅改造本身,而是先从周边的整体规划人手,希望将周边的潘镒芬故居、儒石园及南石子街巷等融入到潘宅改造的整体策划中,期望将潘宅及周边古宅打造成老宅精品酒店群。
在前期策划中,通过史料的阅读和翻阅,发现潘宅南北合璧的建筑文化以及其特有的收藏文化在苏州宅院建筑中较为少有,极具特色。因此设计在引入住宿、餐饮等配套商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展示其文化特点,植入文化展示功能,利用原有内部空间实现建筑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划分、文化空间和商业空间的互动、主要功能性空间和辅助空间的结合、建筑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划分。
前期策划主要将老宅分为住宿区、餐饮区及文化展示区,同时结合远期规划以及两处潘宅各自的空间特色,分为潘祖荫故居的套间区和未来策划中潘溢芬故居的标间区两个部分,从而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同时将周边现有停车场、餐饮、小园林统筹纳入片区考虑,实现区域性整体规划。
潘宅历史价值评估
潘祖荫故居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南石子街5-10号、迎晓里12号,属于苏州市控保建筑,控保编号91号,故居占地约4000m2,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建筑面积约4570m2。
潘家为苏州望族,世代门第显赫,潘宅据推断始建于1810年,据史料记载潘宅最早的主人为潘祖荫的伯父潘曾莹,1834年潘曾莹模仿道光皇帝御赐其父潘世恩在北京圆明园附近的一所府第的格式对潘宅进行了改造,形成主次分明、功能完备、宅园结合、三路五进的完整格局,是融合了北京、苏州风格的大型宅第。潘祖荫(1830-1890),清咸丰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机大臣等。潘祖荫嗜好收藏,其所得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就曾收藏于此宅。据记载抗战沦陷时期,曾先后有数批日*闯进潘宅抢宝,潘氏后人将两鼎深埋于中路第三进地下而未遭洗劫。
有了这些生动、传奇的历史让潘宅的改造已不只局限于古建修复上,重要的是如何为平江路历史街区带来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因本项目作为古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试点,设计不是以盈利为前提,因此在规划上可以“奢侈”地加入很多非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市级控保建筑,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分期修缮,修缮后如何运营,如何用现代科技进行修缮,以满足消防和节能的需求是单体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
单体设计
设计前期最珍贵的资料是陈从周先生编著的《苏州旧住宅》,书中存有大量珍贵的旧照片和详细的一、二层平面图,这些资料帮助我们从各种违章搭建中还原出潘宅的历史旧貌。
现状的潘宅东路(含花园)和中路后半部先后用作床单厂及其招待所,且废弃已久,另外一半用作公房供50多户市民居住,所建砖雕门楼、三处拴马环尽毁。但三路五进的格局仍然得以保持,布局和建筑基本维持历史原貌,只是天井和庭院被占用,东路原有花园已拆毁,私搭乱建较多,基础设施残缺,年久失修,且出现屋面渗漏、墙体歪斜、柱脚腐朽等安全隐患,衰败迹象越来越严重。
在单体设计之初,功能定位就已经明确为文化精品酒店,且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潘宅一期工程包括东路和中路后半部,主要为酒店公共区域和客房,于2013年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主要增加了客房区,目前正在维修改造中;余下部分为三期工程,主要是客房区和中路前半部文化展示区。
主要的文化展示厅作为整个项目策划的中心被设计在潘宅中路的前半部。因为有精品酒店的功能为依托,设计将书吧、茶堂、连廊与部分文化展示结合布局,使展品陈列与文化体验更为生动地结合起来。
东路复原后的庭院与船舫成为潘宅这个苏式宅院的亮点所在,东路第一进的花厅(竹山堂)成为一期精品酒店的接待大堂,从这里可以观赏整个东花园的全貌。两层的船舫静立在水池的西北角,雨天坐在檐下喝茶品茗,听雨打芭蕉,才能真正体会苏州宅院真正的温婉、静美。 东路后半部,围绕三处大小不一的天井设置了零点餐饮区和二个餐厅包厢。在东路东北角,潘宅红线范围内唯一一块非控保建筑区的空地上见缝插针般新建了一个二层混凝土建筑作为餐饮区的配套厨房,通过一个小天井与北部小巷对接解决了后勤出入的问题。
精品酒店主要的居住空间设置在西路和中路、东路的北半部。一期仅设计了8个房间,房间大小从35-60m2不等。中路客房庭院宽敞大气,设计参考了老宅居室的传统布置方式,明间为公共区域,东西厢为卧室,不仅解决了隔音问题,提高了客房私密性,而且提供给客人原汁原味的古代宅院住宿体验。位于东路的客房一户一院,环境清幽。
二期西路后半部全部为客房区,设计了14个大小不一的客房,或一户一院、或几户合用一院,提供了从27~40m2不等的多种户型。客房内配备齐全,人们在体验传统宅院生活的同时,亦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满足人们的舒适度需求。
三路建筑由避弄相隔,避弄是夹在两路建筑物中的夹弄,为苏州旧住宅中引人注目的地方,灰暗深远,狭窄如幽巷,两条90多米长的避弄宽窄相间,将所有功能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自然连贯的公共通道。
营造技术
修缮严格以1958年陈从周先生对潘祖荫故居测绘图纸和所拍照片为设计蓝本,以修旧如旧、保留原真性的原则,对保存较完好的建筑、梁架结构、砖细抛枋、木地板等仅做修缮,对已经损毁破坏的东路第一进竹山堂、东路花园、旱船舫,及所有门窗、挂落进行复原设计。
针对保护再利用的原则,结合今后实际使用功能,在设备和材料的选用上注入了现代科技的手段,如健全的消防设备、现代化的地源热泵系统、保温节能的材料选用等。
首先防火设计方面,文保类建筑修缮所要遵循的消防原则与一般木建筑消防要求略有不同。设计结合景观、内装尽量全面地加入消防给水、消火栓、自动喷淋、火灾自动报警和手提灭火器五类消防设施,并做好隐蔽设计。
其次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方面,我们吸取了一些古建筑改造后节能效果和舒适性差的教训,结合古建筑的结构、空间、工艺特点、文物法规要求,分别在地面加铺防潮层,屋面采用无机骨料保温砂浆和防水卷材相结合的防水保温体系,窗扇运用双层中空玻璃,墙体运用新型反辐射隔热保温涂料,内部隔断加设保温隔音层。
此外,节能设备的应用方面,结合天井、庭院的空地优势,集中设计和引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可以较好解决后期酒店运营所需的空调、热水、地暖三方面功能,节能和舒适效果明显。
精品酒店一期开业以来,这些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其节能效果,舒适性也超过了同类型的大部分酒店,获得了业内专家和酒店客人的一致认可。
结语
方案规划设计从2011年底开始,探花府?苏州文旅花间堂酒店一期于2013年11月正式营业,二期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将于2016年全部开业。虽然一期只完成东路及中路的后半部,但部分展示功能、餐饮与会议功能、居住功能,特别是最具特色的庭院、船舫均已完成。
据酒店管理方介绍,一期运营状况较好,周末和节假日客房基本订满,平时的人住率也较高,极具特色的苏式餐饮备受好评。宅院特色浓郁的攀古楼也时常举办各类沙龙、雅集等活动。只是潘宅位于南石子街这一窄弄,虽然附近有停车场地,但住宿客人拖着行李来回奔波毕竟不便,清晨里弄的嘈杂声也会略微打扰爱睡懒觉的住客,好在这些不便仍然阻止不了那些乐于探究里弄深闺宅院人们的喜爱,早起庭前一杯香茗也许所有烦恼都可以抛在脑后了吧。
在这里,人们既可体验苏式宅院带来的小院回廊、洞房曲户如入迷楼的委婉深邃感,又能体验到苏式园林的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自然美。在这里,人们可在东花园的船厅中饮茶赏鱼,在檐下习字看书,亦可在攀古楼正厅待客,还可在东西厢房小住,在廊下细数那光绪年间的旧事,细细慢品这江南三路五进的大宅清风。
修复后的潘宅在满足了住宿、餐饮、会议等功能的同时提供了宅院文化全方位的体验,希望这种古宅保护再利用的运营模式能为古城的保护更新提供一种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