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犹记稻花香里,与公说丰年荆门新闻网
TUhjnbcbe - 2023/5/12 21:1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hl/230310/13346256.html


  5月23日,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子陵村的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肥料试验基地内,一台旋耕机正“突突突”地冒雨穿梭。轮过之处,土壤翻飞如花儿绽放,待翻整完毕灌上十多公分高的水,5天后就将和邻近的水田一起,成为新一季超级稻的家了。


  再过几个月,这里又将是风吹绿浪,稻花飘香,但曾经在年来到试验基地指导过的袁隆平院士,却再也看不到这里丰收的景象了。


  袁隆平院士与湖北情缘深厚,生前多次倾力支持,年更以86岁的高龄到访我市,指导超级稻生产。


  昨日,记者走访当年近距离接触袁隆平院士的我市企业科研人员、农业老专家及接待人员,回放袁隆平院士在荆门的点点滴滴。

袁隆平院士在新洋丰酒店写寄语。资料图片


  再探新洋丰基地稻香永留存


  小满刚至,油菜已收,正是中稻播种时节。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肥料试验基地内,一派忙碌景象。


  “普通的田埂一般不到半米宽,我们有2米宽,还硬化成了水泥地,这是年袁隆平院士来指导时走过的路。”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工艺转化部副部长叶坤国告诉晚报记者。


  虽时隔近5年,他依然记忆犹新:“袁老是8月26日来的,提前20天我们就收到了公司发布的接待任务,由于基地当时刚成立半年,道路、停车等条件都还不完善,我带着部门七八个年轻小伙子天天到场整理物资、搭建观测平台,督促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完善设施,不敢有丝毫马虎,内心也无比盼望和激动。”


  记忆沉淀,时光回放。正值酷暑,天气有些闷热,憋着一场阵雨,86岁的袁隆平院士率4位研究人员来到基地,指导“洋丰超级稻专用肥”试验示范工作。基地于当年5月试验示范“超优”超级稻50亩,经过3个月的施肥照料,已结出了沉沉的稻穗。工作团队在田间多点取样期间,院士穿行于两处观测平台上,一边细细观察水稻长势,一边在媒体的“长枪短炮”间耐心回答各类问题。


  等待团队称重、计算期间,袁隆平院士走进田边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在明亮的玻璃大棚内落座,悬挂的10台风扇将湿帘中井水的凉意徐徐送出,清爽怡人。在*瓜、番茄、辣椒等蔬果的簇拥中,他与企业高管、*府人员、肥料经销商代表们相谈甚欢,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小时。


  现场测产结果出来:基地亩植1.15万蔸,有效穗达17.5穗/蔸,每亩成穗达20.1万穗,穗粒数达粒,千粒重26克—27克,理论产量亩产可达公斤。


  这意味着,实际亩产定在公斤以上(收获后的实际产量达到公斤)!袁隆平院士十分高兴:“荆门基地的长势和产量超乎意料,良种配良肥,创造了湖北水稻高产的纪录!”


  “他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周边百姓前来‘追星’。”提及当天盛况,叶坤国仍难掩兴奋。


  早在年4月,新洋丰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聘请袁隆平院士为特别顾问,并在全国率先研发推出超级稻专用肥,把超级稻引种、试验示范纳入企业的攻关范畴。


  “基地目前仍然种植的是市场上买来的袁老的超级稻,与其他品种相比,超级稻的产量更高,秧苗粗壮程度明显更强。只可惜我们今年的秧苗还没被送入土地,那位一辈子追着水稻要产量、做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却走了。”叶坤国很伤感。


  他同时表示,必将谨记袁隆平院士的谆谆教诲,倾尽全力用学识服务三农、用技术深耕田野,为肥料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和价值。


  年8月26日,袁隆平院士一行来到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肥料试验基地指导“洋丰超级稻专用肥”试验示范工作。资料图片


  最喜“五谷杂粮蒸”饭桌忆当年


  年8月26日当天,袁隆平院士一行还参观了新洋丰总部生产基地,在洋丰培训中心与市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


  “得知袁老要来,我压力倍增,几天没睡好,生怕哪个环节出纰漏,但见到袁老的那刻,我却完全卸下了思想包袱,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温暖又慈祥。”回忆起当时的接待情况,湖北新洋丰大酒店有限公司经理钟守芳告诉晚报记者。


  在袁隆平院士到访前两天,钟守芳接到了公司的接待任务,董事长特别嘱咐她:按照老年人喜好安排菜,清淡一些。钟守芳一遍遍上网搜索袁隆平院士的饮食喜好,记下了一串笔记——清淡、养生,喜欢吃杂粮、零食,喜欢山楂条……


  座谈会结束后,袁隆平院士团队与企业高管们一同前往餐厅用餐,入座后,钟守芳站在袁隆平院士身后,帮助倒热牛奶、分菜。


  “姑娘,够了,谢谢啦。”席间,袁隆平院士言语轻缓,笑意盈盈,不时对钟守芳表达着谢意,让她心头备感温暖和亲切。


  当一道名为“五谷杂粮蒸”的蒸菜端上来时,袁隆平院士眼睛一亮,夹起香甜软糯的红薯、南瓜等大快朵颐起来,连说:“这个菜好,我就喜欢吃红薯、南瓜。”吃完还向在座人员分享了自己的年少轶事,以及与土豆、南瓜的缘分等,现场欢声笑语一片。


  袁隆平院士在新洋丰大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用完早餐便启程去了下一个城市。住宿期间,对于酒店服务员们小心翼翼的“求合影”,袁隆平院士总是微微一笑,爽朗地说:“拍吧,没问题。”然后将身体站得笔直,驾轻就熟地当起合影的“人形立牌”。


  服务员们说,这些年酒店不是没有接待过明星,但征求拍照时大都遭到了拒绝和阻拦,没见过这么随和的,这是国家栋梁的“巨星”风范。


  提到袁隆平院士离去的消息,钟守芳不由得红了眼睛,她说:“老人家身体看起来那么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活跃,没想到才几年就走了。送别为人类解决粮食问题的英雄,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三见业内巨擘永远的导师


  81岁的东宝区子陵铺镇美满村居民叶忠藻,是我市农业系统最早一批开展水稻育种工作的老专家之一。尽管已经退休20多年,满头花发的他仍清晰地记得与袁隆平院士的三次邂逅,并将袁隆平院士视为自己在水稻育种上的导师和明灯。


  年,叶忠藻第一次拿到介绍信前往湖南安江农校拜访袁隆平,当时袁隆平还是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他说,在办公室,31岁的他与41岁的袁隆平促膝长谈了五六个小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去吃。在这里,他了解了杂交水稻的意义,也知道了袁隆平并不顺利的研究之路——面对所谓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跑遍大半个中国,特殊时期遭到冲击,实验田被毁……


  “但他依然坚定地要做好杂交水稻,坚守‘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求索初心,开展着无比艰辛的科学长征,所以我非常尊重和佩服他。尽管当时那边还没种可引,我回来就写了一篇名为《杂交水稻一定会在荆门大发展》的论文,以示支持和赞同。”叶忠藻告诉晚报记者。


  第二次见面,袁隆平已在湖南省农科院有了自己的杂交水稻试验田。这一次,叶忠藻抓紧机会与袁隆平交流了1个多小时,了解到杂交水稻的育种进程、品种,还引了2公斤种回荆门。


  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是在湖北省农业干校高级农艺师研修班上。作为荆门市的代表学员,叶忠藻现场聆听了袁隆平院士的讲话,了解到全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形势,尽管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但受益匪浅,更坚定了叶忠藻做好荆门杂交水稻育种项目的决心。


  “听闻袁老逝世的消息,我十分悲痛,他有学术家的风格,更有奋斗者的品质,突出贡献不可衡量。尽管年代久远,我仍记得他曾说过,杂交水稻总有一天会从三系变成二系,再变成一系,将优秀的遗传基因固定到细胞里,杂交稻变常规稻,再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育种。这是我们这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愿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实现。”叶忠藻说。(记者贾明李蕾蕾)


  当年,86岁的袁老精力充沛


  年8月26日,袁隆平院士曾来荆门考察,我作为记者有幸参与报道,那时袁老身体还十分健朗。


  当天下午,我们媒体记者早早地来到新洋丰子陵铺镇基地守候。


  15时21分,两辆考斯特驶到基地,人们都围了上来。一位身穿花格子衬衣的老人从第一辆车中下来,人群欢呼:“袁老来了!”人们拍手欢迎。


  袁老面带微笑,一下车便主动同人们握手。车上的人陆续下来后,人们主动在中间让出一条道。袁老径直迈开大步前行,完全不像一个86岁的老人。后面随行的工作人员可能担心袁老摔倒,连忙赶上来伸手挽扶。


  在基地办公室前面,袁老亲切地与大家合影。


  稻田旁边摆放着一排展板,里面介绍新洋丰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项目的情况。袁老依次参观,新洋丰的工作人员手持话筒进行现场讲解。袁老看着展板,认真倾听,不时点点头。随后袁老一行察看稻田。


  为了防滑,新洋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有的地方用木板搭成平台。走在田间,袁老时而背着手,时而伸手察看稻穗。如果不是周边围着这么多人,眼前这位共和国的院士,从外表上看与普通农民没有多大差异。


  在仔细察看超级稻长势后,袁老高兴地说:“今年气候异常,但基地超级稻分蘖充分,长势健旺,无病虫害表现,结实率高,在抗倒伏、抗病虫害方面表现优异,长势和产量超乎意料。”


  一路上,袁老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眼里充满了慈爱,面对记者和工作人员的提问,他都很认真地回答。我们几个记者私下议论,都很佩服袁老精力充沛,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没想到,才仅仅不到五年时间,袁老竟与我们永别了!(记者戴永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犹记稻花香里,与公说丰年荆门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