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头蓬老街在哪里四格桥还在吗新区人,老底子
TUhjnbcbe - 2023/5/19 19:40: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锐

如果说历史可以触摸,那么钱塘新区的街道名、村名,甚至于一座桥的名字,都是往昔岁月的传递,它们承载着旧时的印记,沉淀出岁月的光彩。

“钱塘地名故事”带您以地名见证历史,感触新区旧时光里的温度。

“三号大堤”

钱塘新区原为钱塘江的江滩,系潮水顶托钱塘江口泥沙淤积形成。上世纪50年代起,浙江省钱塘江水利工程局,即当时的杭县、海宁县、省公安厅江涂围垦总队等单位开始在江边筑堤防洪。坐落在白杨街道的“三号大堤”便见证了这段围垦历史。

作为第二道防线保护江边的土地,“三号大堤”于年建成,南自胜利闸门外米处,北至海宁杨家村,全长19.65公里。年起,结合滩涂围垦,逐年在“三号大堤”外围筑五、六、七号大堤,至年基本完成。为解决排涝问题,“三号大堤”上还建有“创业1号闸”。“创业1号闸”是围垦工程水上运石的重要通道,涝水经“创业1号闸”排入“三号大堤”护塘河内,通过四格排灌站排入钱塘江。

围垦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但有效地遏制了潮汐洪涝对钱江岸的侵袭,保障了新区乃至杭州的安全,而且为这里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区内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号大堤”“创业1号闸”及部分河段作为一个历史遗迹,也是杭州地区唯一一个以“围垦历史遗迹”申报的杭州市级文物保护点被保留至今。

“四格桥”

它静静横跨在聚首河上,斑驳的桥身诉说着曾经历的风吹雨打、历史变迁,夕阳下,如今的它像一位沉稳的老者,静静诉说着老一辈人艰辛奋斗的往事。它是老下沙著名的“四格桥”,既是桥名,也是地名。

四格桥,坐落在下沙街道头格社区以东,下沙路以南,聚首路以东,因头格有一格、二格、三格、四格而得名“四格桥”。最初的四格桥建于解放前,连接着下沙乡头格、三格、六格、七格、智格5个村,是当时下沙乡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如今该桥已经年久失修,但是古迹仍在,它成为下沙沉淀着历史文化的一道风景。

木板、毛竹是四格桥初建时所用的材料,桥虽朴素但是桥两岸非常热闹。解放前桥附近有小店,解放后桥南岸建了供销社,经常有独轮车都从桥上经过,若是运送货物没有独轮车,人们就靠肩膀来挑,靠背来扛,这一座桥见证了老一辈下沙人的艰苦奋斗。后来,四格桥建成了更为结实的水泥桥。那时,来来往往的运输都靠这座桥。

白天行人来往,夜晚,百姓到河边、桥头乘凉。若是你路过,就能看到摇着蒲扇的老人、光着膀子的壮汉子、拉着孩子小手翘首遥望晚归丈夫的妇人,一派淳朴的乡景,这是一座热闹而又宁静的乡村小桥……如今,它依然沉默屹立,静看周遭变迁。

四格桥,说它是一座桥,不如说它是一本书,因为它承载着许多下沙人美好而温暖的回忆,更是叙述了老一辈人艰辛而纯真的故事。

“头蓬老街”

头蓬位于钱塘江南岸、沙地区沿江中心,靠近江口,曾经是沪、杭、宁、绍一带物资交流的口岸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清朝至民国年间、坍江水患前夕,头蓬是沙地区首屈一指的旺市。

昔日的头蓬既是南沙最重要的棉花集散地和蚕茧收购地,又是钱塘江板盐的重要生产基地,以万通典当、浙东盐行为代表的商业和手工业有二百多家,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称“小上海”,在当地首屈一指。

“外白地头晒盐板,里花园地棉麻豆,家家桑园养蚕茧,户户门前晒卜干。”这四句至今在头蓬一带流唱的农谚就包含了当地有名的物产“三白、二*、一麻”,即食盐、棉花、蚕茧、毛豆、萝卜干和络麻。当时头蓬的盛景从陶明牛老人年画成的头蓬老街图中可见一斑。

头蓬老街在当地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分量和不可代替的地位。这里沉淀了太多令人难忘的回忆,浓缩着无数市井传说、风土人情。从河道码头到公路汽车,这里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义蓬街道实施老街改造计划,将历史风貌和现代审美融合,沿街设置手工作坊、商铺,既融入农耕文化与乡村文化,又加入现代时尚休闲元素,美食飘香四溢,昼夜热闹不息,展现老街新的活力与风貌。

“南沙大堤”

走入河庄街道,就看到南沙大堤遗址保护公园坐落于街道中心位置,吸引附近居民来此休憩游玩,感受往昔的围垦岁月。几十年前,这座公园脚下的南沙大堤历经钱塘江水的冲刷与击打,见证了一代围垦人的汗水与辛劳。

南沙,是对东部、北部沙地片的总称。有资料记载:“南沙平原,本系钱塘江故道,近百年来淤涨成滩涂。后随着钱塘江主流北迁,江涂不断向外伸展,群众陆续围堤垦殖,逐步形成宛延南沙大堤的雏形。”自年起,在河庄这片土地上,原本的钱塘江道淤涨成陆,老百姓们陆续在这片土地上围堤垦殖,逐渐形成我们熟悉的南沙大堤。如今的南沙大堤,东起益农闸,西至浦沿半爿山,曲曲折折伸展,有九曲十八弯之说,全长85公里。

钱塘自古繁华,南沙大堤在经历潮水冲刷的同时,也见证了钱塘的变迁。它是老一辈围垦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成为他们心中“围垦精神”的象征,更是沙地文明的一个鲜明标志。

年,河庄街道取来从九堡挖出的钱塘江塘石,原封不动建成公园背景墙;采取榫卯结构、未用一根钉子搭建起的游亭……倾注一段围垦记忆,精心搭建起今日的南沙大堤遗址保护公园,让来到此地的居民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几十年前先辈的努力与热忱。

铭和社区“四坊”

如果说古老而沧桑的桥路,像史书镌刻老一辈的功绩,那么四季更替的铭和“四坊”,如诗集赞尽春夏秋冬之美。

下沙街道铭和社区有“四坊”,分别为“柳翠坊”“新荷坊”“桂雨坊”“探梅坊”,单听名字,就有一种雅致的意蕴,让人联想到风景如画的四季,别有一番韵味。中国人向来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这四季风景也是当地人的品质象征、美好期许。

柳翠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日里,在“柳翠坊”随处可见柳枝摇曳摆动的身影,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柳树看起来柔弱,但其实很顽强,只要给它水、阳光和空气,它就会长成一片绿荫。

新荷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别看现在的“新荷坊”碧水静流,没有荷花的影子,若是到了夏季,荷叶田田,荷花于碧水中展露尖尖角,再张开重重花瓣,那将是极其壮观的场景。

桂雨坊: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雨坊”顾名思义就是个种满桂花的小区,花开繁盛之时,十里飘香,人们能欣赏到满树的桂花绽放。坊中的人们有收集花卉的喜好,一盆盆的鲜花和桂花相映衬,真成了一个大花园。

探梅坊: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住在“探梅坊”的居民总是吟诵一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迎着寒风去看那一树树梅花,闻一闻还能嗅到了春的气息,让人们在冬日感受到春欲来的生机。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四季美景四种期许。无论是柳的坚强、荷的高洁,还是桂的坚贞、梅的谦逊,铭和社区的“四坊”里终有一样会打动你。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蓬老街在哪里四格桥还在吗新区人,老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