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李蔚
80岁的童介眉,连环画大家,几十年来,无论他走到哪座城市参加活动,求签名的粉丝永远不会缺席。
签的最多的连环画,就是《邱少云》,童介眉19岁时的作品。
他创作了近百本连环画题材,但这部创作早期的《邱少云》,却成为童介眉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有一幅还收进了曾经的小学课本——
年10月的一天,邱少云的故事就发生在荒草丛生的高地上,26岁的他和战友们一起潜伏着,燃烧弹在他附近投下,火焰一路蔓延而来,烈火焚身,为了保护匿伏的战友,他卧如磐石纹丝不动……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国人大多只能接触到报纸和广播,这一幕插图成为很多人对英雄最直观的感受。
才19岁的童介眉,是怎么画出这幅堪称经典的《邱少云》的?
给我一支笔
马上能画出 的样子
童介眉现居北京,年出生于宁波北仑的他,未满10岁就跟着家人一同前往上海。19岁时又因工作去了北京。但80岁的童老一开口,依旧满口“柴桥牌”普通话,中气十足。
年的初冬,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找到童介眉在上海的家。他叫阎大方,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因为看到小童投稿给江西人民出版社后登载出来的连环画作品,觉得这棵苗子好,于是找上门来。
上海局促的亭子间里,小童激动得不得了,一口应下来《邱少云》的图绘工作。“抗美援朝胜利后那几年,全国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东西南北中,处处颂英雄。我们对民族英雄的爱是纯朴的、自发的。”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小童天天去一个叫“北京办事处”的地方上班。在那里,天天见面的有13个人,童介眉是最年轻的,“他们每个人都比我画得好。”小童虚心地向前辈们请教。
“我画连环画,主要用这几种形式,白描、线条加黑块,黑白逡(qūn)擦。”在参考了当时很有名的作品贺友直的《杨根思》后,童介眉决定用黑白灰逡擦来展现战争的场景,夜幕下战士行*的剪影,简陋昏暗的兵营,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都适合用这种手法来展现。
邱少云,童介眉听过这位英雄的故事,但拿到北京方面给出的脚本后,还没翻完一页纸,他就忍不住擦眼睛了。“听过英雄的名字,和那英勇一刻的故事,但并不知道他以前的事情,觉得一下子跟人物贴近了,想想他只是比我大了没几岁的哥哥。”
编辑也没给出具体的交稿时间,但童介眉已经埋在了厚厚一堆的《人民画报》《解放*画报》中,仔细揣摩 的服装道具作参考。
“给我一支笔,我马上就能给你画出 的样子。”童老说,当时翻的画报和创作时的一笔一画永远忘不了——
他们的领子是平领,像学生装那样,可以束起来,不是翻领,这种领子更保暖;
他们的帽子是毛茸茸的皮帽,两侧可以放下来,给耳朵保暖;
他们的*服上有一条条竖的衍缝,里面是棉花,可是在冬天的朝鲜战场上,这*服还是不够暖呐……
对邱少云的理解
他都放在这49幅画里
一腔热情的童介眉,效率很高,只花了一个月,就交出了包括封面在内的全部49幅作品。
“我每天画一到两幅。”童老告诉我,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第26幅和第38幅,画里是他对战场上那千钧一发时刻的理解。
打开《邱少云》的电子版,翻到第26页和第38页,这是两张大特写:前一张是匍匐在草丛中的邱少云,从白天起开始就位等待,饱受着钻进衣服的虫蚁的叮咬,瞪大眼睛一脸忍耐的表情;
后一张,他身后是熊熊的火焰,微微抬起的脸上,看不出痛苦,只有直视前方坚定的眼神,紧紧抿住的向下的嘴角。
童介眉一交稿,隔了两个月,《邱少云》连环画就在当年出版了。
“有一天我路过上海一所小学围墙外的黑板报,就看到第38幅临摹在一大面墙上。”童介眉说,后来,他才知道,第38幅还作了课本里的插图,深深深刻在了好几代人的记忆里。
其中,那49幅作品,童介眉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揣摩设计。
为了潜伏,邱少云所在的部队进行了很多训练,隐蔽时不能动,行动时尽量轻。其中一个场景的脚本是这样写的:一天中午,邱少云轻手轻脚地走到班长跟前,班长却不知道。他练习得使人听不出一点声音来。
童介眉画出了战壕、坑洞口,班长正在洞口缝补满是补丁的*服。这时,邱少云一手扶着挂在身上的重重冲锋枪,一手伸展着保持平衡,蹑手蹑手地从班长身后接近,脸上是得逞后的小得意,那一抹笑调皮憨厚。
“英雄,也有普通人很可爱的样子,但在关键时刻,强大的意志战胜了一切。”童介眉说。
记录英雄不朽时刻
画家也是时代的记录者
画完《邱少云》后没多久,童介眉就去了北京。这一生,他创作了近百本连环画,《邱少云》是最特殊的,这是他绘画事业起步的关键作品,也是被一代人牢记的英雄形象。
如今,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查阅“邱少云连环画”,有多个版本,能找到版本最早的,版本数量也是最多的就是童介眉画的。
有的看上去,不仅纸页泛*,而且被翻得不能再烂了,明显用粗线重新穿册过,每一页的边沿页角都有细碎的破损,特别严重的就拿透明胶贴上。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一本经转无数人之手的《邱少云》。
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孩子甚至成年人,对时代环境的认知,很多来源于连环画。它或许在某个班级的每一张课桌上旅行过,或许在街头的小人书摊上被无数人遇见……
有的看上去,已不是小人书的常规模样,16开的大小,出版年份是年人。这是一套“中华红色教育连环画”,《邱少云》这一本的封面用的不是童介眉画的初版封面,但内页仍是他的手笔。
“对,后来有一版用的是别人画的彩图。我那时画的全都是黑白的,出版时套印了红色。可能出版社觉得新时代下,这样的封面有点单调,就用了其它封面版本。”童老说。他签过的版本,有比前一种更破的,也有保存得完好如新的。
前不久,童老用了一天时间,画了一幅中国画《邱少云》,68×68厘米的画纸边缘,他题了一行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当年,我创作人民英雄题材,如今,我为发扬老家宁波的文化重拾画笔。”童老说,他正在创作另两部家乡题材的画册,”记录时代,也是画家的天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