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长恨歌》4月又要再演了。
话剧《长恨歌》海报
一出剧演了18年,日前当年班底重聚,制作人李胜英笑着说:“《长恨歌》每一轮演出票房都很好。”
《长恨歌》经久不衰,源于上海是一个聚宝盆,有太多值得去寻觅的宝藏。
不同版本的《长恨歌》
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时代变迁中人和城市的故事,从弄堂里飘扬出来,穿过王琦瑶的闺阁,至今依然散落这座城里的人群中……
话剧《长恨歌》宣传片
精
致
上海的戏应该是精致的,细节决定了一出戏的成败。
《长恨歌》精致到了每一个细节
18年前,李胜英决心把王安忆的《长恨歌》搬上话剧舞台,并不容易,“过程真的又长又恨!”
总导演苏乐慈对艺术要求很高,单就一个舞台设计便几易其稿,设计不满意,不仅易稿,还要换人,最后找来一位生在上海的老法师,最终过关。“你看每个场景的屋顶都不一样……”
话剧《长恨歌》剧照
18年过去了,苏乐慈依然对舞美要求很严格,“上海城市在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变化,所以每一次复排都希望舞台呈现也能够与时俱进。”
《长恨歌》里的道具
除了看得到的舞美,在听觉上也同样精益求精。
剧中的几首歌曲都很好听,那年,几首歌都录完了,制作人和总导演都觉得其中有一首歌味道不对,和主人公的境遇不太贴切,于是又借场地、借设备重录这首歌。
还有一次,发现演员的服装和舞台背景的颜色有点重,最终把台上所有人的服装都换了一遍。
《长恨歌》里的服装
不同场景下王琦瑶的不同服装
用
心
上海的故事,由上海人自己讲会更动人一些。
王安忆原著《长恨歌》
尽管王安忆总说自己其实不是上海人,上海话也说不好,但苏乐慈觉得,“上海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你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你对上海充满了感情,当然是上海人!”
王安忆
选“王琦瑶”的演员时,苏乐慈说:“当时也没有明确目标,但要求必须是上海人。”
于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把所有上海籍的女演员名单都列了出来,最终张露脱颖而出。
当苏乐慈找到张露的时候,她还没有看过王安忆的《长恨歌》。读完《长恨歌》,她已爱上“王琦瑶”。
如今,“王琦瑶”换成了朱杰,她年接演之前也是疑惑,担心自己气质上不符合,如今她也懂了,在“王琦瑶”淡淡的气质之内,骨子里有着一股刚强。
朱杰版的王琦瑶
记
忆
上海的剧,如果能用上海话表现自然是更有味道的。
当年,编剧赵耀民还有一个沪语版剧本。苏乐慈也认为沪语版相当精彩,为导演的二度创作开辟了很大的空间。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还是用了赵耀民的普通话版剧本,但保留了一些上海方言,如“做啥啦”“白相相”等。
苏乐慈
戏剧会让我们有更多的记忆,让观众有更多地和上海这座城市能发生联系,就像《长恨歌》,它是让观众在心里面找到跟上海有关系的、关于这个城市记忆的东西。
话剧《长恨歌》剧照
这一次再演《长恨歌》,在剧场里还原上海“弄堂”,带观众重拾小时候的记忆,在那里可以遇见古法香膏、手工香皂、精致盘扣、黑胶唱片……还有上海话等级测试等一系列感受上海味道的体验。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翔
编辑:小开
图片:官方图,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