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派
文/孔德淇
不想承担铲屎、遛狗、梳毛、喂食等工作,又想拥有一只可爱的宠物,可以“云养”宠物;不想下地播种,又想收获绿色蔬菜,可以在网上认养菜地……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万物皆可“云”的“云养”项目,走入公众视野。(3月24日南国早报)
现实生活中,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很多人不方便或是不想直接认养宠物或种植农产品,但又想获得相关需求的满足,迅速发展的“云养”项目,提供了愿望实现的可能。通过直播,认养者可随时随地观看自己的“云养”对象,不但能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满足,而且还增加了对相关产品的好感和购买欲。
就目前而言,市面上的“云养”项目以盈利性为主,属于“体验经济”的一种,通过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体验,获得收益。据调查显示,某电商平台“云养”用户已达到万人,不少消费者为此投入金钱。尽管“云养”群体愈趋庞大,但相应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上下游生态和规模效应,有的商家只是以此作为营销噱头,实际上并没有把“云养”真正落到实处。
据报道,一些声称提供“云养”返利的平台,并没有真正的线下养殖场,所谓的“云养”图片,也都来源于网络,其核心骗术是高额返利,利用的是消费者投机贪利心理。一些平台则利用“云养”收获一批“死忠粉”后,开始“带货”,大多用户出于积累起来的好感和信任而选择消费,但对商家资质、商品质量却缺乏相应了解,遭遇商品货不对板、质量不过关,或是商家售后不完善等情况比比皆是。
这也提醒广大消费者,通过“云养”花钱买快乐无可非议,但小心成了被人收割的“韭菜”。作为新奇事物,“云养”可以体验,但切忌沉溺,一旦涉及购物、投资等情况,也要擦亮眼睛,切不可“感情用事”,更不能忽视所谓“高回报”背后的高风险。
“云养”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无疑要得到一定保护,但一个社会对新生事物的包容,不应被曲解为对消费陷阱的纵容。避免消费者被当作“韭菜”,既需要压实相关平台主体责任,更需要有关部门在保护与监管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
面对“云养”这类新事物,有关方面或可试行“沙盒监管”机制,即首先划定一个风险可控的区域作为“沙盒”,将“云养”平台和商家纳入其中,由监管部门对其运行全过程监管,同时实行容错纠错机制,既可最大化落实审慎包容的监管,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创造宽松环境、锚定正确航向,又能严格理顺“放”“管”之间的关系,杜绝将上述问题扩散到“盒子”之外,防止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困局。
“云养”产业方兴未艾,在国外成熟应用的“沙盒监管”模式,同样有待实践的检验。从平衡保护和监管辩证关系、提高治理效能的角度来说,在“云养”领域试行“沙盒监管”,不失为一个参考思路和办法,值得人们期许。(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
yc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