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聂映荣实习生唐琬伊
上一次过年,25岁的乘警张晨因疫情被滞留湖北赤壁老家两个多月;这一次,她为了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不但与同为乘警且早已领证的丈夫推迟了婚礼,还决定留在长沙,并主动提出值班,夫妻俩都将在列车上度过除夕夜。
她第一次在外过年,父母提前给她寄来了家里过年必吃的赤壁鱼糕,而且一寄就是10斤。这曾是她从小就不喜欢吃的一道菜,如今成了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
就地过年计划
夫妻值乘归来后带上年味去外婆家
张晨和丈夫陈铖都是长沙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的乘警,年11月11日,他们领证结婚,赤壁妹子嫁给了长沙伢子。
1月中旬,张晨和陈铖在看到相关防疫政策文件后,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推迟原定于1月30日举办的婚礼;二是留长沙过年。双方父母都支持,他们清楚,在“春运+防疫”的背景下,这对乘警夫妻肩上有更重的责任。
没过多久,她父母便从赤壁老家给她寄来了赤壁鱼糕、苦槠豆腐等家乡特色美味及自家的腊鱼、腊肉、腊肠等。虽不在父母身边,却总能感受到那份专属的“宠爱”。队里也在为留长过年的外省籍乘警策划暖心活动。
春运安保工作刚开始时,原本作为机动备勤人员的张晨主动找到队里领导,申请在除夕当天出乘。
“上一次过年,我因为疫情被隔离在湖北老家。这一次过年,我想多承担一些工作,让其他同事过个轻松年。”张晨说,自己除夕当天将值乘前往重庆的高铁,正月初一下午再值乘回到长沙。而陈铖已在腊月二十七晚上出乘,要正月初一凌晨才会回长沙。
“我们会互发短信、打电话祝对方新年快乐的,这种共同坚守岗位的过年方式也挺有意义的。”张晨笑着说,当他们在长沙再碰头时,会一起去陈铖的外婆家,并带着赤壁老家寄来的特色年味,让老人们尝个鲜。
家乡过年记忆
过年说不吉利的字被奶奶“擦嘴”
谈起往年家里过年的情形,张晨总是喜笑颜开。除夕这天,鞭炮一响,大家就知道是村里哪户人家吃年饭了。在赤壁老家,吃年饭是要抢先的,谁家的年饭吃得早,谁家就抢到了“彩头”。
放鞭炮之后,一家人就将大门关上,开始吃年饭。只要家里有一个人没吃完,就不能开门,老一辈说“不能让财气跑了”。
除夕当天下午,一家人都会洗澡、剪指甲、掏耳朵,意为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张晨记得,在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的除夕当天,她想让母亲帮忙掏耳朵,但父亲主动提出来要给她掏,她静静趴在父亲的膝盖上,深沉的父爱原来有如此柔情的一面,“那一刻感觉好温馨。”
张晨老家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吃过年饭后,家里大人要给小孩“擦嘴”——大人用一张纸象征性地在小孩的屁股上擦一下,再在小孩嘴上擦一下,并嘱咐小孩:“过年说话要吉利,以后说话也要讲文明,不能说脏话。”小时候,她在过年时吃到自己喜欢的糖醋排骨,蹦出一句“好吃死了”,因为里面有不吉利的字,奶奶立马给她“擦嘴”。
“自己长大了,父母也变老了。”张晨发现,母亲的双手因为干农活,常常布满灰黑的龟裂纹。当大家在春节前夕用手机“集五福”或看春晚摇一摇抢红包时,父母想加入但又完全不会。她愧于自己工作太忙,很少陪父母。
读大学期间,每年回家过年,她第一件事是去找朋友玩;工作之后,她回去一般都会待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弄饭菜。父母的不舍也流露得比以往更明显——她返回长沙时,父母不再只是简单一句“路上注意安全”,而是总要把她送到“不能再送的地方”才肯走。
晒出年味故事
从小厌恶鱼糕,如今分外思念
在参加长沙晚报“长沙过年暖在身边”公益活动时,张晨毫不犹豫地晒出了家乡的特色菜肴——赤壁鱼糕。事实上,这曾是她从小就不喜欢的菜。
丰沛的江河湖水,既成就了赤壁“鱼米之乡”的美名,也为赤壁人制作鱼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鱼保障。张晨的家乡人会取肥大的鲜鱼去刺、漂洗,加以适量猪板油或肥肉,混合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生姜等调料,拌匀制糕后入笼蒸熟,最后再切成一片片摆盘食用,口感鲜嫩绵软。
“我们家每年过年必吃这道菜,但我从小就不爱吃。”张晨说,父亲为了哄她吃鱼糕,用尽了各种形容“营养美食”的词句,甚至以奖励她看电视的方式让她吃上几片。
后来,张晨第一次带陈铖去赤壁,陈铖很爱吃这道菜。张晨也开始再次品尝这道菜,发现鱼糕原来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后来我在长沙基本上吃不到这道菜时,还蛮想念那个味道,那就是家的味道。”
前不久,父母一次就寄来了10斤鱼糕。有意思的是,还没到春节,除了特意给外婆等人留的以外,张晨及丈夫、公公婆婆就已将这10斤鱼糕吃得差不多了。
家人遥寄祝福
张晨的祝福:全家人身体健康,笑口常开。爸爸要按时吃饭,保护好肠胃,妈妈要少洗冷水,多笑的你最美!希望弟弟在接下来的中考里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父母的祝福:女儿在外的第一个春节,祝你万事顺意,和陈铖的小家幸福美满。家里一切安好,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