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到年,中国小剧场戏剧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也代表着中国当代戏剧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坎坷与探索相伴、寂寞与辉煌同生的四十年时光中,有无数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有极为重要的开拓者、推动者,在中国戏剧的长廊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和一段段值得记录的故事。
林兆华
提到中国小剧场戏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绝对是不可不提的里程碑式作品。四十年前,这出充满实验探索精神的小戏,引发了中国戏剧的重大变革,开启了中国当代戏剧新天地。
年的林兆华,还是一个刚刚从演员转行的新人导演。他想排一出新戏,讲在一节车厢内,围绕失业青年黑子、少女蜜蜂、见习车长小号,以及老车长与车匪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较量。与以往戏剧最大的不同是,《绝对信号》的剧本里包含了三个空间:现实空间、回忆空间、想象空间,把这三个空间同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在以前的中国戏剧舞台上从未尝试过。
林兆华动员人艺老艺术家林连昆来演老车长,其他角色由剧院年轻演员扮演。北京最热的七八月,林兆华带领剧组一起去丰台车务段体验生活,在废弃的车厢里实景排戏。当时创作非常困难,没有钱,没有场地,也没有舞台和布景道具,林兆华只好简单地画了一个图,跟舞美设计说就要一个车厢框子。于是,这个戏的车体是用被淘汰的灯光箱子组合的;车里的一张小桌、三把椅子都是从废弃的公交车上拆下来的;演员们演出时的服装也都是自己的。没有灯光设计,林兆华就提出用手电筒来打灯光。有一场戏,要表现人在最恐惧时的心理状态,林兆华就让演员们用贴上蓝灯光纸的手电筒从下巴往脸上打,营造气氛,效果极佳。林兆华回忆道:“这个戏逼着我用功,很多办法都是逼出来的。每一个场面,甚至于每一个灯光、音响都得去考虑,没有现成东西参考。”
对于表演,林兆华要求演员真实自然地生活在舞台上,克服一切虚假和造作的表演,他让演员打破“第四堵墙”,经常跟观众交流。演出过程中,由于距离很近,观众能感觉得到演员略显粗重的呼吸,而演员也能感受到观众的目光紧盯着自己。剧院审查时,大家都很紧张。演出结束后,艺委会成员们都不说话,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只有人艺老演员田冲用“怪味儿豆”来形容这个戏。
幸好当时北京人艺院长曹禺的一封信给了林兆华巨大的支持。曹禺在信中充分肯定了《绝对信号》的成功:“《绝对信号》剧组的优异成绩是北京人艺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北京人艺从不固步自封,从不原地踏步……我们需要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风格的剧本来丰富这个剧院的艺术,这将使剧院不致陷入死水一潭。”
在《绝对信号》的刺激之下,中国小剧场话剧迅速生长。年上海导演胡伟民执导了小剧场话剧《母亲的歌》。年,王晓鹰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挂在墙上的老B》。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话剧从小剧场到大剧场都掀起了“探索”的热潮,涌现出了牟森、孟京辉、田沁鑫、李六乙等一大批优秀导演。
(原标题:他们为小剧场发展撬开一道缝)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王润
流程编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