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2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为“烟草和肺部健康”,旨在提高人们关于烟草对肺部健康负面影响的认识。
为此,昨日记者就公共场所的禁烟情况,通过数烟头和抓现行等方式,医院、高校、商场及客运站等十余家单位进行了深入暗访,其中不乏吸烟者,厕所和楼道成烟头重灾区。
与此同时,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部分市民可在“世界无烟日”这天试着戒烟一天。
1
记者数烟头
医院禁烟区不乏吸烟者
同时,记者在门诊楼里还看到了“戒烟好处立竿见影”的宣传海报,海报下方标出了戒烟门诊地址、电话及出诊时间,还再次标出了吸烟区地址。
随后,记者来到步行梯的楼道里,看到了张贴在楼道口墙上“请勿吸烟”的提醒标识。然而,当记者从1楼开始向19楼爬楼梯时,发现一个手里拿着烟猛吸的中年男子正扶着扶手缓慢下楼:“我有点儿脑梗,住院了,现在锻炼锻炼。”他说。“身体不好,少抽点儿烟吧,尽量戒烟。”记者回应道。该男子微笑道:“可以考虑,以后再说吧。”“医院楼道里张贴着不让抽烟的标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他说:“实在忍不住了。”
随后,记者在台阶上看到了3个烟头,并捡起用卫生纸包了起来。从1楼到19楼,记者来了个往返,许多台阶上或楼道窗口附近都有烟头。当记者从19楼下到4楼时,又看到了一个一边抽烟一边打电话的中年男子。当把所有的烟头捡完后,记者细细数了数有26个。
医院1号楼1楼到19楼捡起来26个烟头。
医院出来后,记者又相继走访了位于自强路附近的省三院,位于和平路附近的省二院以及位于健康路附近的省四院,医院虽都在明显的位置贴上了禁烟标识,可遗憾的是仍不乏吸烟者。
某医院楼道里有人抽烟。
2
部分高校、商场、客运站内厕所和楼道成烟头重灾区
昨日8时40分许,在石家庄公路主枢纽客运北站的厕所口处,记者看到了“禁止吸烟”的标识。然而,当记者走进厕所里时,一名正在蹲坑的男子一手提着买的东西,一手夹着烟抽烟。
昨日14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石家庄市红旗大街附近的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现学校的办公楼、图书馆、教室中均干净整洁,地上没有烟头,但是在厕所和学生的宿舍楼中有着随处可见的烟头,同时,也看到有个别学生在吸烟。直到记者离开该学校时,在教室、图书馆、办公楼和校园中都没有人吸烟,但是在学生宿舍楼和以上地方的厕所里,有部分学生还是随手就点上了一支烟,丝毫没有理会墙上“禁止吸烟”的标识。
某大学教学楼楼道里一名学生正在抽烟。
大学生吸烟现象同样在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及河北科技大学存在。在这两所学校的运动场内不难发现吸烟者,从他们的衣着及年龄上不难发现,这其中有学生,也有教师。
昨日14时40分许,记者来到了位于民族路附近的颐高数码广场走访。在该广场门口醒目位置,“禁止吸烟”的标识映入眼帘。记者来到了该广场厕所内,虽厕所内墙上张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但地面上还是躺着烟头。“我们看见吸烟的也劝,但是有的人关上小门后边蹲坑边抽烟,我们就没法劝了。”一位保洁人员说。随后,记者在该广场几乎每层楼的步行梯楼道里,都发现了被随意丢弃的烟头,尽管墙上都贴着“禁止吸烟”标识。最多的一处,竟有10个烟头。
3
个别饭店和超市“禁烟”情况较好
昨日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石市新石南路与中华大街交叉口东南角附近的一家北国超市走访。进入步行梯的楼道里,一条与众不同的“禁烟令”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员工吸烟处罚,第一次罚款元,第二次辞退。”在楼道和厕所里,地面干净整洁,没有发现一个烟头。该店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自今年初实行了如此严厉的“禁烟令”后,他和部分抽烟的同事只能在外出吃饭或下班时抽烟。而且,他已由每天10支左右锐减到5支左右。“以前规定,抽烟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元。从严禁烟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有时上班想抽的时候,只能赶紧找点活干转移注意力。”
一家超市楼道里严厉的禁烟标识。
昨日13时许,记者在中山东路一家米线店里看到,前来就餐的人很多,没有一个抽烟的。看到该店醒目位置张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后,记者向店员询问是否有人抽烟。该店员说,看见了就会劝,绝大多数人会在外面抽完再进来就餐。
4
调查
学生抽烟不容乐观求异耍帅压力大成主因
针对以上暗访情况,记者随机对南二环附近某高校的一个班级进行了详细调查。该班共有43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8人。男生中9人吸烟,女生中5人吸烟。吸烟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求异心理,觉得吸烟很个性,就开始学着吸烟了,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考虑是否对健康有害,只觉得这样很帅;另一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是失恋等精神上的因素开始吸烟的。久而久之,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对吸烟形成了依赖,甚至已经发展成了烟瘾。
某大学宿舍里,有学生抽烟。
记者了解到,男生吸烟的支出会大一些,有位男同学感觉1支烟不够吸,每次都要吸上2-3支才会舒服,不知不觉一盒烟就没了,一个月得买十盒左右的烟,一盒烟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一个月会有三百元左右花在吸烟上。而女生则会好一些,一盒烟可以吸一个月左右,在吸烟上的开销较小。
15位烟民7位表示“世界无烟日”不抽烟
昨天,记者还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5位吸烟者。对于“愿不愿意戒烟”的提问,10位市民表示没想过,有3人称准备戒烟,还有1人表示怕自己戒不掉,1人表示正在戒烟。对于“世界无烟日”当天,能否试着戒烟一天,有7人称愿意,以示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态度,另有3人表示不抽忍不住,4人表示会试着少抽,1人称当天会在人少的地方抽。
采访中,很多市民对于身边的烟民表示无奈。“他要抽烟,我也无法阻止,而且你说了,他们也不听。”市民王女士对此很无奈。虽然许多单位都贴着“禁止吸烟”的标识,但抽烟的人该怎样还是怎样,除非单位有硬性规定,并且发现抽烟就狠扣钱,这才能制止被迫吸二手烟的危害。
市民张先生从参加工作开始抽烟,有着十几年的烟龄,但他已经成功戒烟3年多了。说起自己的戒烟过程,张先生起初是被迫的。“孩子还小,不到一岁,抵抗力挺弱,经常生病,所以必须得戒了。”张先生说,于是他试着戒烟。戒烟刚开始的日子很难熬,不能看别人抽,也不能闻,还要吃很多零食。等真正戒掉了,张先生的身体状态比以前好了许多。“现在一点儿也不想抽烟,别人抽烟无所谓,多好的烟给我都不会抽。”张先生想劝告广大烟民:戒烟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着想,还是戒烟好。
5
数据
省会1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19.8%,其中男性为41.3%
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教科刘卫红介绍,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每年因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吸烟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尤为严重。据调查,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万,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至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万,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堪承受之重。而吸烟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严重病症。
据了解,石市疾控中心曾对省会居民吸烟状况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省会15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19.8%,其中男性为41.3%,女性为0.9%;男性中,50-59岁组吸烟率最高,为49.0%,60岁后有所下降。对于戒烟情况的调查结果是:15岁及以上吸烟者的成功戒烟率为10.9%。其中女性为16.0%,明显高于男性的10.7%;城市成功戒烟率为16.3%,明显高于农村的9.7%。
6
提醒
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多种化学物质
刘卫红介绍,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有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造成吸烟者成瘾和健康损害的罪魁祸首。主要有害物质有:
1.尼古丁是高度成瘾性物质,其成瘾性仅次于海洛因。尼古丁可引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使血压升高,使血管内膜受损,加重动脉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焦油是烟草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物质,在烟雾中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存在。焦油是引起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也会加重哮喘和其他肺部疾病的症状。焦油还会造成吸烟者手指和牙齿发黄。
3.一氧化碳是迫使氧气脱离红血球的物质,从而造成缺氧,还会使胆固醇增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4.烟草中含有放射性致癌物质。
5.烟草中还含有氰化钾、甲醛、砷、汞等致命成分。
被动吸烟同样有害健康
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手烟”。
1、被动吸烟吸入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和致癌物。
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醛、乙醇、甲烷、甲苯、氢化氰、铅、铝、锌、镁等。
2、被动吸烟同样有害健康,会增加被动吸烟者患多种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几率。二手烟可迅速损伤心脑血管,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可导致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5%-30%,导致中风的风险增加20%-30%。
3、被动吸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只要房间中有吸烟的人,其他人就受到危害,短暂暴露于二手烟也能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
4、室内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通风等都不能消除二手烟的危害,只有%的室内无烟环境才能提供普遍的保护。无烟环境可以有效保护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
吸烟的四大误区
误区一:带过滤嘴、焦油含量少的烟好。低焦油并不代表低危害。吸低焦油卷烟的人患吸烟相关疾病的几率也并没有减少,吸不同焦油含量卷烟的吸烟者的尿液中致癌物水平没有变化;同时,由于卷烟焦油耗量降低,想要尼古丁水平下降,导致吸烟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尼古丁量而加大其吸烟量,并且吸食深度也相应加大。
误区二:吸烟有助于保持身材苗条。利用这种方法保持体重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想要减轻体重,还是要通过运动和调整膳食习惯达到目的。
误区三:有些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仅根据身边的个别现象,就认为吸烟可能无害,是不明智的想法。
误区四:年轻人不必担心患肺癌。年轻的时候没有患癌症并不代表以后不患。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吸烟者中,将会有一半死于吸烟相关疾病。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