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蒙和通讯员沈俊
一把把大大小小、姹紫嫣红的西湖绸伞,将秋日里的杭州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妆点得缤纷灿烂。10月28日上午,下城区第十三届课堂节美术学科日活动暨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此进行。很难想象,一把西湖绸伞能“装”进语文、数学、美术三门课,但是青华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做到了。
在下城区中小学全体美术教师和综合实践教师当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大师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青华实验小学校长吕晓丽介绍说,宋志明大师早已是学校的常客。因为该校坚持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创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项目进校园的唯一基地校,学校建了“西湖绸伞”展览馆,宋志明大师的工作室就设在这里,里面收藏、展示着大师的制作工具、大师的制作精品;也有同学们设计的伞柄、伞顶,更有老师和同学们制作的“西湖绸伞”。
“一方面,学校利用杭州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美术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中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为学生的表达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吕校长说。
其实,不止青华实验小学,近年来,下城许多中小学都为非遗项目进课堂提供‘优质土壤”,许多非遗项目直接融入校园。像朝晖中学的女红进校园;京都小学的非遗传承南宋官窑,长江实验小学的木板拓印等等。
下城区美术教研员王卫华表示,全区老师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主题研讨活动,目前已探访了十多项非遗项目,“教师既是非遗项目的传承者,又是非遗课堂的传播者,我们要把非遗项目融入课堂,采用‘艺游学’的方法为非遗和课堂助力。”王老师相信,未来更多的项目会受到老师的推广。
浙江省非遗课题组领导李永正向下城区的课堂节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下城区的美育教育整体氛围特别好。现在,非遗主题学习正当时,美育必将在全国深入开展,非遗项目是国家级重点课题,在基础教育中,美育的育人教育润物无声。
下城区教育局副局长史寒屹会上表示:非遗文化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平台,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下城区近年来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目前已经有10多家中小学进行非遗课程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这次课堂节的主题是“聚焦深度学习,推进教学变革”。青蓝青华实验小学展示的《融创西湖绸伞课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为载体,立足学生素养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发扬传统,体现知识的整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课堂教学环节,来自青蓝青华实验小学的郭宇晴、陈茜茜、金虹波分别进行了”融创西湖绸伞——秋之韵”一课的展示。本课设计遵循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设计理念,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为核心,立足学生素养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发扬传统。以学科融合为设计角度,进行深度学习和创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审美态度、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
语文郭宇晴老师执教第一篇章:秋之语,结合秋游西湖研学活动,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表达“绸伞之美”、“西湖之美”、“童诗之美”。
美术陈茜茜老师执教第二篇章“秋之景”,给诗配画,选择刷花技艺,创作伞面,带领学生鉴赏伞面之美。
数学金虹波老师执教第三篇章“秋之律”,从伞骨加工技艺中蕴含着的数学道理,体会传统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位老师的演绎,为学校开展融创课程提供了范例。
李永正老师、王卫华老师两位专家对融创课堂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本课围绕“西湖绸伞”核心,进行知识整合、拓展,设计注重学生实践,学以致用,实现深度学习。专家还分别针对本此活动做了针对性的点评,引发老师们的共鸣与思考。
前来参观的老师也亲体验了西湖绸伞“刷花”技艺,老师们兴致勃勃地围着参加演示的同学观看,也想一展身手。这是青华实验小学西湖绸伞课程纵深发展的体系重构与全面提升,旨在打造西湖绸伞课程研究与探索的学术高度,实现教学提升的大变革,带给孩子们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与创造,全面提升审美素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