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刊65周年的日子,《北京晚报》昨天推出创刊号复刻版,再现当年老报样式,这一独具创意的纪念形式获得读者的交口称赞。
在马家堡东路的一处报刊亭,《北京晚报》刚刚送到,一群老主顾赶紧围上前,“抢”走一份《北京晚报》。“今天是晚报65周岁生日,这份报纸更值得留一份。”一位老人对记者说。
“您也给我来一份晚报吧。”一位路过的市民闻听,一边说着一边扫码交费,抢了一份晚报,站在报刊亭旁边就看上了。很快,这个报刊亭几十份《北京晚报》就被抢购一空。之后,仍不时有读者前来问还有没有晚报。
“这是给您预留的报纸,您拿好。”达官营地铁站旁的报刊亭,工作人员李敬丽将《北京晚报》递给读者。“今天是晚报65岁生日,还推出了‘复刻版’,一些老读者生怕买不到,纷纷提前预留报纸。”李敬丽经营报刊亭已经快20年了,既是《北京晚报》的卖报人,又是《北京晚报》的读者。“看《北京晚报》提高了我的知识水平和对北京的了解,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李敬丽告诉记者,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到最近的全国两会,还有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顾客都会预约甚至排队抢购晚报。
追踪报道
晚报没忘记咱赵堂子胡同
昨天下午3点半,东单邮局的邮递员郭会超把自行车支在路边,赵堂子胡同的老居民李连香就紧走几步凑上前,往车筐里打量:“晚报来了吗?”
“还没到您家门口,您就到路边找来啦?”郭会超乐了。他一边从绿书包里抽出《北京晚报》,一边递给早已等候在路边的胡同居民们。
一拿到报纸,李连香就忙不迭地展开:“快看看,上头有没有咱们胡同的事儿。”
当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北京晚报创刊65周年纪念版特刊上时,居民们争着把报纸凑到自己眼前细细端详。大家笑着、说着:“呦!您上报纸啦!”“我在这儿呢!找着啦!这儿呢!”“《赵堂子居民有事好商量》,这不就是咱们赵堂子胡同‘居民议事会’的事儿吗,咱们上报啦!晚报还没忘了咱赵堂子。”
李连香今年65岁,和晚报同龄。“我还记得几十年前的晚报什么样呢,一看见以前的老报纸,就回忆起当年赵堂子胡同的样子了。”
67岁的赵凤香在赵堂子胡同附近住了40多年,她对赵堂子胡同的变化感受颇深。过去的窄胡同拓成了能通车的宽街巷;平房、老楼专门为老人出行加装了便民扶手。
其实,胡同中发生的不少点滴变化,都是在听取居民意见后逐步改造升级的。东城区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副书记徐爽指着社区居委会门前的街巷介绍说,路边上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是听了居民建议后重新布局的,确保辖区范围无死角。胡同里垃圾桶站到底该摆在哪儿,是居民们投票决定的。就连居民楼门口贴的装饰字和装饰画,也都是每个楼门的居民自己设计的,“这条街一共4个楼门,设计的样式都不相同”。
每个楼门跑了一圈儿,邮递员郭会超跨上电动自行车准备赶往下一站。“赵堂子这附近,好几条胡同都是我负责送晚报,每天怎么也得送个上百份。”不管多晚,郭会超都会保证将晚报送到家家户户。最近一天,他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钟,才赶着将最后一份晚报送到订户手中,“多晚都得送到,晚报不过夜”。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黄品超张楠本报记者刘平摄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