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最新方法 http://www.zgbdf.net/m/少年时,我对夜报印象最深的有三处。“林放”的随笔、夜光杯和连载。六十三年前我在格致中学读初一时,就养成了每天看《新民晚报》的习惯(那时叫《新民报》夜刊)。通常我放学回家先看报再做作业,父亲则晚饭后看报。那年代,寻常人家晚饭后,不是听收音机,就是看《新民晚报》。上海人亲切地叫它“夜报”,报贩有节律地吆喝:“夜报,夜报,新民——夜报——。”少年时,我对夜报印象最深的有三处。首先,头版每天有一篇署名“林放”的随笔,或时政剖析,或社会热点,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家长,饭后茶余谈心聊天。我后来才知道,林放就是中国报界泰斗赵超构先生。假如那时候先生知道,有一个求知若渴的初中生也是他的粉丝,会作何感想?其次就是副刊“夜光杯”。那时“夜光杯”只有一个版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每日一谜”,只有拇指大的篇幅。象棋棋谱天天都有,大师胡荣华的点评特别精彩。此外还有知识小品,如“冷兵器”系列,每天介绍一件兵器,寥寥数语,配上白描,一目了然。在我看来,最出彩的是“夜光杯”连载《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岳传》等古典名著,配有董天野、程十发、刘旦宅等名家插图。“夜光杯”引领我走进古典文学的殿堂,爱不释手之余,剪报集了一本又一本。就这样,夜报陪伴我长大,充实我知识的养分。动荡年月,我去了外地。十六年后回到黄浦江畔,正巧与复刊的《新民晚报》不期而遇。夜报复刊,群情激昂,每到下午两点半,市民便纷纷在书报亭前排队等夜报,盛况空前,洛阳纸贵,足见夜报在上海百姓心中的地位。夜报渐渐厚了,栏目也多了,我尤为钟情“夜光杯”,特别是那一篇篇短小精悍、韵味醇厚的散文,更是我提高文学修养的秘方。那时我崇拜的是名角儿秦绿枝先生和美籍华裔作家董鼎山先生。我重拾旧好,剪报分门别类,栏目有上海忆旧、作家作品、书画精粹、梨园名角、评弹流派、历史故事等。我还注意到夜报的排版是拼图风格,灵活、灵巧、灵秀。我在ChinaDaily(《中国日报》,编者注)北京总部做编辑时,就借鉴夜报的排版风格,但总不尽如人意,夜报的版面设计可算是独家绝技呢。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夜报的排版竟然有变化了,看了几十年,我一时不太习惯,改订其他报纸。没多久,我又回订夜报,我怎么舍得陪伴我成长、又陪伴我变老的《新民晚报》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