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楠今天,是《北京晚报》创刊65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零零后”,我有幸与晚报一同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也有幸与晚报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小很小的时候,我手里攥着五毛钱,在父母鼓励的注视下,只身前往报刊亭。那是需要使劲踮起脚尖才能被报刊亭老板注意到的年龄。听父母的描述,我丝毫没有表现出害怕,大大方方地告诉老板我需要一份《北京晚报》,又颇为费劲地将五毛钱递了过去。换到我手中的是一份大大的报纸,随风一吹,有一种脆脆的声音,还有一股淡淡的铅味。我与北京晚报的缘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上初中的时候,在秋天去了一趟圆明园,写了一篇《秋游圆明园为何让人感慨万千》,尝试着向晚报投稿,居然成功被编辑选中。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被刊登在《北京晚报》上的文章就这样诞生了。我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将报纸带到学校的场景,我骄傲地将报纸在书桌上铺开,老师和同学一齐围上来看,那种兴奋与自豪,是一个孩子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感觉。有了第一次,就有了更多次。从初中到高三,我的文章在这期间不断发表,内容涵盖了我的校园生活、温暖亲情、季节之美,以及一些人生思考。我将这些刊登过的文章标题和发表日期记录在一张纸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已经不再崭新,然而每当我注视着这张纸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并不是在注视这些文章本身,我是在注视我的青春。看到自己美好的回忆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在《北京晚报》上,我既激动,也庆幸。激动的是我竟与晚报如此有缘,得以使我的名字多次出现在报纸的一隅;庆幸的是我抓住了这场缘分带来的机会,每当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时,我便会下意识地想要分享给晚报,想同它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度过我的学生时代,而晚报则让这场缘分落地生根,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与自信。整整六年,我为晚报提供“拙见”,晚报对我表达认可。《北京晚报》的“豆腐块儿”建立起了一个女孩儿对文学的兴趣,影响了一个女孩儿的性格,她发现了宣泄情绪与思想的出口,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年,李楠在《北京晚报》作文版发表的文章每每看到“北京晚报”四个字,我好像又看见当年那个跌跌撞撞的小孩儿,攥着五毛钱奔向报刊亭,用稚嫩的声音与手里的零钱换来一份报纸。近20年过去,如今,我能以大学生的身份,致敬北京晚报,致敬我的青春,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北京晚报》,生日快乐!作者李楠,年生,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