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幅历史的画卷齐鲁晚报网
TUhjnbcbe - 2025/3/31 19:37:00

纪红坤

小清河采风活动归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收到很多评论和点赞。几个老家在小清河边的朋友,和我讨论了一些小清河的前世今生,陈年往事。其中一位年前后在石村工作过几年的朋友,对小清河怀有很深的感情,迫切地想借读我手中的《小清河的那些老事》,他想知道张金科老师笔下的邱二斋、土匪、石村戏以及所有的老事,竟然要第二天早上专程跑过来拿书。

我老家住广饶南部,虽然紧邻淄河,但修建淄河水库以前,河里只有沙,并没有水,大人小孩都是旱鸭子,偶尔夏季泄洪,大人出于安全考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阻止我们到河边去,所以我从未真正见到河。等上了高中,北乡小清河边的同学大多都会狗刨,心里好生羡慕,对有船的小清河总是心生向往,浮想联翩。虽然就在本县,一直以来却不曾亲临体验。在答应借书以后,我连夜翻开《小清河的那些老事》细读,一幅幅乡土风情的画面扑面而来:广饶的北乡,小清河沿岸,拉纤的号子,娃儿的虎头鞋,卤水豆腐,物流码头,才子邱二斋……

一首首小清河号子,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肩上是沉重的纤绳,喊着顿挫的号子是娱乐,也是情感的抒发,“船上坐着个小白妮”,“一人两块大银元”……拉纤的汉子热烈地表达着对生活无比热爱!号子更是劳作的指挥棒,就像拔河比赛的喊号一样,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号子喊出来,迸发出势不可挡的爆发力,才能拉动货船,过激流,越险滩,一路向前!张金科老师40多年来不断走访、记录、收集、整理,才让我们有机会重温那段乡土风情的旋律,一起见证小清河两岸祖辈的辛苦劳作!在他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年小清河号子申遗成功,为广饶人民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真的是可喜可贺!

在广饶,邱二斋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蒲松龄的好朋友,广饶才子,是充满智慧,才能出众的儒雅文人。印象最深的是“邱二斋借驴”,还记得里面的信上写了“两人一见面,一对酒糟鼻,管他一顿饭,留下咱的驴”,实在是令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还有很多版本,都是诙谐、幽默,充满智慧!关于邱二斋其他的事情,一直模糊不清,读了《小清河的那些老事》,才知道张金科老师不仅为邱二斋正名,不允许别人抹黑和扭曲,还专门写了长篇名人故事《少年邱二斋》,有机会,我要仔细品读,充分了解一下这位博学多才的石村名人。

循着《小清河的那些老事》,走进张金科老师自己投资几百万建设的博物馆:各种农具、渔具、家什,分布在多平方米的展厅,一件件农耕老物件静默着,却仿佛又在诉说着一段段非凡的过往,每一个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又怎么会忘记呢?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也干过很多农活,虽然南北风情有别,但对于劳动的场景,深有体会。我看到,同行的60多岁的诗人封学美老师很激动,他告诉我:这些农具我都认识,因为我都用他们干过活啊!他还讲了自己上学时用小推车推砖的经历,感叹那时生活的艰辛和学习的不易!高科技现代化已融入生活的各行各业,纯手工劳作的时代已离我们渐渐远去,70后的我大都记得,80后认识的就不多了,城里人就更不用说了!可那些物件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历史需要传承,历史需要铭记,从而启迪梦想,然后奋勇向前!

小清河的名字,亲切、清新、自然,它穿越广饶,一路向东奔流入海。80年代以前,两岸的民众,以河为生,小清河,见证了广饶及北部发展的千年沧桑,可惜的是后来断航了,年传来的喜讯令人欢欣鼓舞:小清河要开工复航啦。庚子年伊始,小清河复航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预计三年后就能复航,另一派繁荣的景象即将呈现!

小清河岸边的农民张金科,60多岁,祖祖辈辈住在岸边的乐安街道石村村,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赛跑时穿过“后面带尾巴的鞋子”,16岁去孤岛割过苇子,改革开放后,扬帆起航,拼战商海,用自己的勇敢、聪明才智带领家乡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成为富民大使,他还帮着弟弟读完大学,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4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爱心、恒心和决心,不断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并记录着家乡的成长。

一个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而张金科,真正做到了!从书中,我读出了坚持,他对家乡的热爱渗透进了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40年的收藏,40年的坚持,40年的创新,40年的收获,已足以说明他的优秀,我看见,一种深植厚土热爱家乡的情愫在石村大地回荡,回荡!

作者简介

纪红坤,医务工作者,喜欢唱歌、画画、码字。清嗓扬优曲,拙笔描初心。希望自己在漫漫时光里能优雅老去。

稿源:《孙武湖畔》

壹点号草根文学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幅历史的画卷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