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璐
10月9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东营专场,围绕“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介绍有关情况。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坚持创新优先,是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布会上,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军表示,近年来,东营市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今年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评估组验收。
据介绍,东营市重点实施了“四大行动”。
实施创新园区能力提升行动。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综合发展考核评价居全省第3位,9个开发区全部实现了争先进位。高标准建设东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黄三角农高区、西部—东营高新区、北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四个创新型园区,构建“东南西北”创新主体格局。
比如,南部黄三角农高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承担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国家使命。目前,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有5.5亿亩,解决盐碱地种子和耕地问题,对于落实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汇聚中科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56家国家级科研力量和资源,引进专家人才团队个、人,与中科院共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耐盐碱特色动植物分子生物育种等8个“卡脖子”技术,正在打造可推广、可借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构建盐碱地农业“科技引擎”。
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行动。聚焦优势产业创新需求,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着力建设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高铁装备等一批引领作用突出的高能级创新平台。
比如,稀土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燃料电池、制氢等领域,但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年,东营市国瓷公司联合天津大学和潍柴动力、威孚高科、云南贵研等行业领军企业,由10名院士领衔,建设国内唯一的稀土催化领域国家级研究机构—稀土催化研究院。首创“以院带园”模式,配套建设稀土催化产业园,实行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总投资55亿元建设稀土功能材料、蜂窝载体等9个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形成亿元产业集群。目前,研发的稀土催化剂、三元催化衬垫技术打破德国巴斯夫、日本三菱、美国3M等国外垄断;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后处理系统数字化仿真设计,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德国巴斯夫柴油机后处理SCR催化剂专利壁垒,保障了国六标准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三是实施创新企业提质扩量行动。东营民营经济实力强,骨干企业数量多,今年有9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强,1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强,15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强,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其中民营企业强数量与重庆一样多,超过21个省市自治区。
东营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千企技改”工程,市政府设立3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采取直接奖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数字化改造,年扶持总投资70亿元的个技改项目,撬动社会投资63.6亿元,今年推进项目52个、总投资47.9亿元,一批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华泰集团突破1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造纸生产全过程水污染控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动人口总量与质量“双提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东营人口净流入16万人、增长7.8%,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比例达22%,居全省第3位。年,东营位居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第47位、山东省第5位。
特别是为补齐高校科教资源短板,东营市委、市政府与石油大学、胜利油田策划沟通,依托石油大学东营校区,共建东营科教园区,推动石油大学教科资源在东营有序布局、融合发展。今年3月16日,省政府正式批复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定位于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理工类为主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今年新学年正式开学,共录取新生人,后续全日制在校生保持在至1万人;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今年首批入驻研究生余人,同步启动硕士、博士点建设及相关科研工作,3年内达到人培养规模,届时东营将成为山东省为数不多同时具备本、硕、博教育的市。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