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城为“隔玻璃亲吻”的抗疫女护士与男友创作的漫像。
一幅小小的漫画,能嬉笑谐骂,可抓痒戳痛。70后东阳设计师张志城,在这三分地里,以二十余年的绣花功夫,耕出一片真趣。他的肖像漫画,曾博得周星驰、潘建伟开怀大笑——
假身外之物漫话人生,以幽默之笔点睛世态。
张志城艺名“江东酒鬼”,从受青睐的程度看,他的肖像漫画作品貌似独具魔力。在力求神似的同时,他往往根据画中人的性格、职业、习惯或爱好加以旁白调侃,只需一两句台词,便顿生妙趣。所以上至名流大咖,下至平头百姓,莫不见之而开怀大笑,笑后却又品咂出丝丝意味。
在位于城区甘溪东路的金华一表设计公司见到张志城时,他刚从义乌回来。当天,经金华市漫画家协会组织,他应邀前往军营,为海军某部的官兵绘制漫像。庚子开年以来,他已多次用漫像作品服务于抗疫、拥军等工作,仅杭州就去了3趟,专门为援鄂援意的抗疫勇士表彰会助兴画漫。
6岁上学,11岁办“报”连环画启蒙了美术爱好
张志城作品《五子之重》
“仙风、道骨、鬼才、人气”,是朋友为张志城勾绘的脸谱。年出生于东阳江镇西家山村的他,从小就喜欢认画识字。6岁时,母亲送他到村校上学,老师以未到入学年龄为由而拒收。“老师,我儿子认得很多字了哦!”老师将信将疑,随手一指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谁知他朗朗读出,毫不迟疑。“啊,人才啊人才!”老师又惊又喜,当场拍板收下了他。
小学里的张志城成绩优秀,尤其是美术上的表现,屡屡让老师刮目相看。11岁时,他上了初中,面对一群比他大2岁的同班同学,他以独有的“玩法”震惊了他们:一张4开大纸,他一折为二,写稿、排版、插画,自力更生,自成小报,美其名曰《初一报》,报头右侧加框编发“最高指示”,对折之处还有中缝。小报在班里传阅,老师和校长看到后也啧啧称奇。由此可见,张志城的文艺细胞应该萌芽于儿童期。
《初一报》共编发了18期。也就是在此期间,张志城接触了漫画,并迷恋上了这种富于童趣的画风。那个年代的孩子,其实接触更多的是连环画。张志城当然也不例外,他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悉数攒着用于买连环画,一边看,一边临摹,这就是他最初最真的美术实践。其中,施大畏的刀马旦连环画、贺友直的农村乡土连环画,以精准的造型、丰富的场景,为他的美术追求赋予了启蒙意义。尤其是施大畏的画风潇洒畅快,又美又飒,更是令他深深痴迷。
多年以后的年,在深圳谋生的张志城与深圳晚报美术编辑庄锡龙老师一起聊天时,获悉对方与施大畏熟识,当日他即绘施大畏漫像一幅。画面中,施大畏横刀立马,威风凛凛,以一副大无畏的卡通造型出场。此画由庄锡龙送予施大畏本人后,老人家很高兴,“这是第一次有人送我漫像,看,我画了一辈子刀马,最终也成了将军!哈哈,画得太好了!”虽然之前已给许多名人绘过漫像,但童年偶像的这句认可,依然让张志城激动不已。
博客推广,媒体求画诸名流因画会心而笑
年是张志城发表漫画处女作的标志性年份。当年,作词家张俊以创作的《永不分开,世界的爱》火爆全国,张志城看着张俊以富于喜剧性的脸,尝试着画了幅漫像,投到《羊城晚报》而被刊用。
这事真正点燃了张志城对漫画的热情,他从此慢慢地修炼了好多年。直到年,他开通了新浪博客。这块“自留地”吸引了更多的漫画同好的围观,人气高涨的时候,就连北大教授孔庆东也成了博友。某日,张志城看到孔庆东的博客文章后,有感而发,写成杂感,配上孔庆东的漫像,对方评论“文画俱佳”。
博客也成为张志城连接媒体的平台,《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喜剧世界》《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