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年春节前,跟癌症抗争了半年后,《合肥晚报》总编辑杨杰准备转院,寒风冷雨中,大学同学、安徽网副总编杨胜正好打来电话,得知他准备一个人打车过去,“严令”他就地等待,然后开车赶来接他。“真暖和!”上车后,杨杰笑着感慨了一句,可杨胜没有心情开玩笑,看着瘦弱的老同学,他的心里一阵酸楚。
“他身体这个样子,你们派个车送一下不过分吧?”杨胜给杨杰的同事《合肥晚报》执行总编辑季东平打电话抱怨,却得知报社早就给杨杰安排了车,但他从来不用。后来,杨杰向杨胜解释,生病是个人的事,不能用公家的车。
你书写的传奇,大家都记得
年4月17日15时45分,杨杰最终还是离开了,年仅41岁,离开了他不舍的女儿,离开了他不舍的家人,也离开了他不舍的新闻事业。4月19日,在他的追悼会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痛惜这位优秀媒体人的逝去,感叹天妒英才。
“很多人没有接到通知,但都自发赶来了,队伍很长。为什么大家想来送他?我觉得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勇,既是杨杰的师弟,在工作中也与他多有交集,追悼会结束后,他在返程路上不能自已,把车停在路边失声痛哭。
作为一名优秀媒体人,杨杰很早就崭露头角。年11月,29岁的他在进入《江淮晨报》的第八个年头,成功竞聘为报社副总编辑。
全省发行的《江淮晨报》,影响力在安徽都市报中排名前列,杨杰如此年轻就成为报社副总编,在当时的安徽新闻界,可以说绝无仅有。而此后,他继续在新闻事业中书写传奇,37岁拿到正高职称,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杨杰是怎么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的?在《江淮晨报》副总编辑陈晓敏看来,这其中有天分,但更多的是勤奋和认真。
年,杨杰大学毕业进入《江淮晨报》,当时的新员工都要先到发行部锻炼,每人每天卖50份报纸。
“他是那批同事中速度最快的‘卖报冠*’。”陈晓敏说,每天拿到报纸后,杨杰都会仔细看一遍,梳理出其中的新闻点,这样一来,他的吆喝就特别吸引人。
刚参加工作,杨杰就给报社领导同事留下深刻印象,他口才好、文笔好、性格好,又没有其他新人那种拘谨,很快报社就开始把重大选题交给他。
年12月,在澳门回归前夕,杨杰认真采写的一篇关于巢湖市澳门新村的稿件登上头版头条,凭借这篇稿件,他参加工作第一年就获得了安徽省新闻奖三等奖。
年12月杨杰进行采访
杨杰正在采访
你坚持的理想,依然催人奋进
“我们不能对自己松懈,一旦松懈,就不会前进了。我们还年轻,年轻就要奋斗不止。”这是杨杰经常说的一句话。
“今天杨总值班”,无论在《江淮晨报》还是在《合肥晚报》,这句话自有一种威慑力。无数个他值班的夜晚,他对每一个标题,每一个字句,每一个标点的细细斟酌,让与之共事的编辑又敬又畏。
“最后我爸妈都发现规律了,只要我下班晚,肯定是杨总值班。”江淮晨报全媒体发布中心编辑部副主任陈彦文说。
杨杰为什么要对工作要求这么高?
“因为他对新闻事业充满了无限热爱。”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委委员、副总编辑田海说,工作20年,除了生病住院,杨杰从没有请过一次公休假,忙到深夜凌晨一两点成为常态,因为他深知,办报无小事,点滴细节体现的是他高度的*治敏感与职业操守。
在很多人看来,杨杰是一个文人,文人能做好经营吗?面对质疑,他带《江淮晨报》研究新形势下报纸经营业务的转型,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加强活动营销,在他上任总编辑的第一年,江淮晨报扭亏,第二年盈利,市场瞩目。
蹲地上看版
在很多人看来,杨杰是一个传统报人,传统报人能过新媒体这一关吗?在他主*第一年,《合肥晚报》这张古老而负重前行的报纸就焕发新生,合肥晚报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