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伶仃洋上,一桥飞架。港珠澳大桥,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座大桥,犹如一条巨龙,飞腾在大海之上。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是中国造桥技术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
《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这篇的新闻作品,由珠江晚报记者陈新年、廖明山采写,靳树乾、张大勇编辑,经过位评委的严苛审核,最终成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一等奖的两篇作品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劳模群体,难有大国工匠,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这篇新闻消息用短短字,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国之底蕴!我们特邀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老师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点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一等奖文字消息作品《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这篇新闻消息全文字,成为珠海建市至今获得最高荣誉的一篇新闻作品,在珠海新闻史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字消息,希望对大家学习新闻采写能有所启发。原稿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
世界最长海底隧道“最终接头”二次“精调”实现毫米级偏差
(珠江晚报陈新年廖明山年5月11日03版)
本报讯(记者陈新年廖明山)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近日完成“最终接头”的安装,已经可以步行穿越了。昨天,记者来到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采访,除了兴奋之外,还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后,还进行了一次耗时34小时“返工”式的精密调整,最终误差缩小到了“毫米”,建设者们说:“我们没留遗憾”。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深埋隧道,沉管总长度米,由33节混凝土预制管节和1节12米长的“最终接头”组成。其中,“最终接头”所采用的“小梁顶推”技术和装备为自主研制并属世界首创。
5月2日,“最终接头”在10多位外国专家和99名媒体记者的见证下,在28米深的海水中实现成功安装,南北向线形偏差控制在正负15厘米的标准范围内,实现了“日出起吊、日落止水、滴水不漏”的奇迹。
欢呼祝贺过后,最终接头的线形偏差引起了争论。“港珠澳大桥是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就像之前曲曲折折的33根沉管安装一样,这一次也绝不能留下任何遗憾。”3日早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指挥林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新安装调整。
“这么好的结果,我反对再调整!”决策会上,“最终接头”止水带供应商荷兰特瑞堡公司工程师乔尔表示,“虽然止水带仍然可以再压缩一次,但是为了精调一个方向,就可能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完美重新置于不确定性之中,一旦发生碰撞,不仅损失超亿元,甚至会造成重大事故。”
上午10时许,多方讨论的结果是“偏执”占了上风。乔尔被这些为了精益求精而甘愿承担极大风险的中国工程师情怀而感动,他感叹“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4日晚8时43分,执着的大桥建设者经过34小时的奋战,将“最终接头”的线形偏差成功缩小到东侧0.8毫米、西侧2.5毫米。
“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一天没上厕所、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指令发出上万次的林鸣终于笑了。“在我参与的15座沉管隧道建设中,这个是最棒的,没有之一,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乔尔感慨万千。
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是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佼佼者,曾笑称“中国企业不会走路就想跑”。5日,该公司发来贺电,向精准完成这一世界级难度安装的工程建设者们致敬。贺电中说,中国建设者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
评析原文:本报讯(记者陈新年廖明山)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近日完成“最终接头”的安装(一句话写出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罗嗦),已经可以步行穿越了(进展效果,直观感受——可步行穿越,好细节!)。昨天,记者来到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采访(现场感凸显记者探访情景,世界最长的,这句凸显新闻价值),除了兴奋之外,还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后,还进行了一次耗时34小时“返工”式的精密调整(34小时精密调整,独家获得的采访细节),最终误差缩小到了“毫米”(好细节!精密调整是工程术语,可能很多人不懂,但是这句补充很通俗易懂,补充说明了精密),建设者们说:“我们没留遗憾”(直接引语概括浓缩,有现场感)。1.消息一般在开头用电头,本报讯(记者陈新年廖明山)是电头。电头是电讯稿件发出单位、时间和地点的说明,电头一般放在新闻稿件的开头,用括号或比较显著的字体区别于正文,电讯稿件如果是发向本地报纸的又改称"讯"。很多初学者一开始分不清通讯和消息,一般情况下带电头的为消息。
2.文章第一段,是新闻消息的导语部分,是消息的开场白,是消息事实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是消息的第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这则消息的作者概括的能力很强,叙述、展现之中,概括的笔力成熟,在“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冒号后面,都是自己概括的内容。归纳,总结是新闻采写的一种能力,简明叙述,扼要重述,使文章导语部分更简明。
3.消息的导语写法,一定要开门见山,不要搞弯弯绕,忌句式呆板,忌套话、空话、废话。
4.从新闻要素来看,一般新闻消息要在导语部分,凸显新闻要素,基本构成要素为5个W加1个H,5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什么),1个H即怎样、如何,很多时候不必都要写全,会稍显累赘,提倡选则几个重要要素放在导语里,其他要素则在主体部分展开,这样会更简洁,能够突出重点和亮点。
5.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导语要简练,字数有限,重要的是告诉别人到底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一定要捡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说。
6.写稿子构思的时候,要对素材作反复的比较、鉴别,确定好再落笔。文字要紧凑、凝练,不拖泥带水。简短有力,句子要精美,要有一定节奏感。
7.新闻消息的导语写作,是一门用一句话吸引人的艺术,导语是文章的”头部“,起势要夺目,引人入胜,要如同凤凰头一样俊美精采。
8.为什么大肆笔墨评析导语?有了好导语,就有了好新闻,导语就是让你非读不可!太重要了!
原文: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深埋隧道,沉管总长度米,由33节混凝土预制管节和1节12米长的“最终接头”组成。其中,“最终接头”所采用的“小梁顶推”技术和装备(这点写得好!最重要的凸显出来了)为自主研制并属世界首创(首创二字写出了价值意义!)。
从第2段开始,第2段—第8段是消息的主体部分。消息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解释,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进一步突出中心,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材料具体、充实、典型,消息进入了主体部分,这就意味着文章的主体部分——必须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
第2段背景材料,介绍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基本情况和重大技术首创。背景性材料不是作为文章主要内容出现的,而是起补充、说明或进行比较作用。背景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对比性材料、说理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背景材料使用起来要掌握分寸,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宾夺主,点到为止,用多了就罗嗦了,就本文而言笔墨篇幅用的精当,是懂得节制的。
原文:5月2日,“最终接头”(很好!把术语转换为大家能理解的通俗易懂的)在10多位外国专家和99名媒体记者的见证下,在28米深的海水中实现成功安装,南北向线形偏差控制在正负15厘米的标准范围内(好细节!),实现了“日出起吊、日落止水、滴水不漏”(这段总结概括,用的好!日出、日落、滴水不漏,形象场景感强)的奇迹。
第3段描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水中安装的场景,这段文字写法最值得学习的是概括能力——“日出起吊、日落止水、滴水不漏”,有画面感、场景感。如何写出画面感强烈的文字?物象陈列,勾勒画境,描绘景象,是画面感速成的方法!调动感官性,会唤起感触,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
原文:欢呼祝贺过后,最终接头的线形偏差引起了争论(倏忽转折,一波三折,文章有了起伏,精彩内容来了!)。“港珠澳大桥是年设计使用寿命(好细节!)的超级工程,就像之前曲曲折折的33根沉管安装一样,这一次也绝不能留下任何遗憾(这段直接引语用的好,使用直接引语,画龙点睛,展示人物个性,情感心态,言为心声)。”3日早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指挥林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新安装调整。
第4段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并不满足于成功安装的胜利喜悦,为了精益求精,为做成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决定重新按照调整。
原文:“这么好的结果,我反对再调整!”(直接引语,态度鲜明!)决策会上,“最终接头”止水带供应商荷兰特瑞堡公司工程师乔尔表示,“虽然止水带仍然可以再压缩一次,但是为了精调一个方向,就可能将这些来之不易的完美重新置于不确定性之中,一旦发生碰撞,不仅损失超亿元,甚至会造成重大事故。”(好引语,现场感!)
第5段写重新调整面临的风险,该怎么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反复改进把99%提高到99.99%。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源于灵*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本来已经成功安装,而且效果不错,如果躺在荣誉中,保守没有问题,但是港珠澳大桥的中国工程师们,并不满足现状和既得成果,故事情景感十足,戏剧冲突性凸显,冲突、矛盾、分歧、面对不同意见,如何力排众议,到底这个险,要不要冒?文章有了波澜,也有了看头!一起一伏,到最后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故事中的戏剧冲突构成故事波澜,通过矛盾冲突,进行反衬,展现人物性格,反映大国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追求超越,争创世界一流,有险也要冒,担当与艺高人胆大,这种冲突性矛盾展示,是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
原文:上午10时许,多方讨论的结果是“偏执”(用的好!看似偏执,其实是执着与担当)占了上风。乔尔被这些为了精益求精而甘愿承担极大风险的中国工程师情怀而感动,他感叹“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好引语!)
第6段写经过一番讨论争论,形成了最终艰难的决定——为了精益求精而甘愿承担风险!中国工程师的大国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通过故事和矛盾冲突展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很多人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表现,就是中国大国工匠精神的生动案例!
原文:4日晚8时43分(准确!采访扎实),执着的大桥建设者经过34小时的奋战(好细节!),将“最终接头”的线形偏差成功缩小到东侧0.8毫米、西侧2.5毫米(数据细节准确,凸显采访扎实)。第7段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重新安装调整后的取得了非常好的工程效果。时间、数据精准,凸显记者扎实的采访,好文风、好作风!
原文:“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好引语!),一天没上厕所、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指令发出上万次(生动的好细节!出彩!)的林鸣终于笑了。“在我参与的15座沉管隧道建设中,这个是最棒的,没有之一,港珠澳大桥是世界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引语是赞誉,努力付出获得肯定好评),”乔尔感慨万千。
第8段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背后的艰苦付出,林鸣工程师一天没上厕所、连续34个小时没合眼、指令发出上万次,速写勾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读性大大增强,精湛技术获得了肯定和好评——世界造桥最高技术!
原文:荷兰隧道工程咨询公司TEC是世界沉管隧道领域的佼佼者,曾笑称“中国企业不会走路就想跑”(直接引语,目的是反衬对比)。5日,该公司发来贺电,向精准完成这一世界级难度安装的工程建设者们致敬。贺电中说,中国建设者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对比,反衬,从旁陪补、烘托,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第9段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的结尾写法有特色——欲擒故纵,欲扬先抑,侧面烘托手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写来最后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新闻消息的结语,结尾犹如豹子尾巴,豹的尾巴非常有力,文章的结尾应表现力强,结尾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巧妙精当的收尾,能给读者“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体验。
(资料图片:年12月27日,清晨的阳光穿过港珠澳大桥“中国结”桥塔。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赏析一、《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为何获奖、有哪些启发
1.题材重大,扎实采访—诠释大国工匠精神,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字的小消息背后,是宏大叙事——诠释大国工匠精神。
2.这篇作品之所以千*万马中胜出,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透过文章,你既可以感受到记者积极深入一线的采访作风,又让读者读出了敬业、严谨、果断的大国工匠精神,感受到超级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你可以看得出,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匠人精神也感染了去采访的记者,文章中多处细节、准确数字和专业解读,说明采访扎实,记者走心了。
3.新闻消息要写出精品,就要注重“快、实、新、短”特点,简短、快速、客观、生动、有阅读冲击力。消息篇幅短小,有限篇幅内展示宏大主题,诠释大国工匠精神,如果用力过猛,只要有几句话不着边际的官话、空话、套话,内容就显得空洞,整条消息就废了。作者在采写这条消息的时候,用事实说话,故事和细节取胜,实实在在,不议论铺陈,这篇作品成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益于讲好了故事、注重了细节真实。
4.做新闻的也是门手艺,同样也需要工匠精神,做新闻的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新闻采写的每一个环节。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
5.中国新闻界从业人员众多,但是精品却不多,说明很多新闻记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是有待提高的,有的记者深入实际不够,习惯于跑机关、抄材料,新闻稿件写得就像公文报告,有的记者作风浮躁,采编审核把关不严格,在报道中出现*治性或者文字差错,即使写得再好,也无法参与中国新闻奖评奖。求快不求准,求新不求实,求便不求全,忽视对新闻专业主义和出好文、出精品的追求,粗制滥造,得过且过,混日子、混饭吃,这些都需要反思和纠偏。
6.中国新闻奖很多参评作品最终落选,与大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文字作品的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字词误用和表述不当等一些低级差错;广播作品主要是字词误读、内容失当、技术失范;电视类作品存在的问题有:导向性偏差,内容的错误,画面错误,解说词错误,技术性错误,字幕文字错误,插播广告的错误。要想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些优秀的获奖作品,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创新意识,重大选题、精心组织,精心策划,改进文风,扎实采写,扣紧时代脉搏,精采精编,一字、一句、一标点,都不能有纰漏!
7.这篇文字消息,之所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视角独特,深入挖掘—独家报道是一个重要得分项。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的海量报道中,这条消息另辟蹊径,以记者现场穿越海底隧道的最新事实为由头,引出“二次精调”,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创举。这一点是如何做到的呢?离不开两位采写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新闻发现力、新闻挖掘的功夫。
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几天后,作为离大桥最近的珠海媒体,为了率先来一个穿越海底隧道的体验,经施工部门批准,记者进入了伶仃洋水下近50米深的海底隧道现场。在体验采访中,建设者们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被称为交通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最终接头”被建设者们二次“精调”了,将对接精度由15公分缩小到毫米级。
如果说珠江晚报的这两位记者,大意了,就可能错失这一重大选题。但是参与采写的两位记者陈新年、廖明山是业务高手,是个有心人。他们立即找到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以及现场的多位建设者深入采访,还原“精调”的全过程。采访中,他们还挖掘到林鸣收到了昔日方案否定者的荷兰工程师贺电:“你们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
于是,记者围绕“追求极致”和“勇于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用消息的形式,以现场穿越海底隧道的最新事实为由头,引出了最终接头二次“精调”的斗智斗勇过程和令人惊叹的成绩。在全国各大媒体关于大桥的海量报道中,独家报道了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伟大创举。
8.记者采写成稿固然重要,如果遇不到一个好编辑,稿子也会抓瞎,大篇幅删改,伤筋动骨,有可能还能把一篇稿件彻底搞废掉。好记者难寻,好编辑更是难得。在幕后参与稿件完成的编辑,其实非常重要。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这篇新闻稿件提交后,当班编辑和值班领导,马上也意识到该新闻的含金量非同一般,对稿件进行了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让短短千字消息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生动感人,稿件最后在要闻版刊登,取得了强烈反响。这篇稿件最终获奖,其实背后又很多无名英雄。我们不能看到记者最后获奖的风光,不能忽略哪些背后默默付出的保障力量,向他们致敬!
9.新闻是讲故事的艺术。注重可读性,要找出好故事来。《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写出了故事,写出了冲突。报道题材重大、采访扎实、视角独到、语言精练,背景材料运用得当。尤其是运用新闻当事人必要的引语,增强了可信度和现场感。文章中多处直接引语用得好,用的鲜活!
10.《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获奖,其实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一个启示:这篇文章成果就成果在聚焦——二次精调,新闻消息篇幅有限,一条消息只能表达一个主题,讲述一个故事,聚集一个焦点。什么素材都想用,什么有意思的话都想说,什么背景都想写,所写的消息就突不出重点,没有亮点。采写者一旦确定好一个主题之后,一定要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反复比较,找出最独特的新闻事实、最新的新闻视角、最佳的新闻结构,把新闻中最大的亮点,最到位地写出来,既不能失焦,也不能跑偏。
珠江晚报记者的率先报道,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进报道,最终接头二次“精调”的故事在读者网友中广泛传播。20天后,中央电视台在端午节特别节目中,特别邀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面向全国观众再次讲述这个“再来一次‘深海穿针’”的故事。作品发表后,在珠海本地,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者对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的胆识、精神和智慧深表钦佩。还有多名读者纷纷致电珠江晚报新闻热线表示,此文让我们对中国建设者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全国*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苏权科表示,“最终接头”的二次“精调”,不仅创造了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为构建高质量的超级工程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二、地市级媒体获中国新闻奖有希望吗
回答是,当然!近几届中国新闻奖针对地市媒体的一定倾斜,从上一期我们点评的衡阳晚报林新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评论《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和这期我们点评的珠江晚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消息:《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你可以看出来。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大媒体所拥有的新闻资源、采写便利和优质人才队伍是其获奖的重要基础。中国新闻奖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所有媒体都敞开大门。
地方媒体扎根基层,很多大事报道上有地利、人和之优势。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个规律:从报道选题上来看,必须主题重大、立意高远。从报道角度上看,从小切口洞察大变革,以民生题材彰显人民情怀。从报道技巧看,创新设置议题,巧妙切入话题,抓重大主题,既重视精雕细琢,又重视新闻时效。地方媒体要想获奖,新闻写作中大部分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通过这一个“点”上的事件,指出了一个“面”上的问题。只要抓到这些诀窍精采精编,地方媒体照样可以蟾宫折桂,将新闻大奖揽至怀中!
(声明:本文为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供《新闻与写作》专稿,特此感谢!严禁转载!)
往期精选
人民日报的这篇通讯为啥好(附案例分析)
“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
掌握这5个关键,你也能成为文案写作“大咖”
决定新媒体文案写作成败与否的5点关键
必备!一份新媒体人的日常自检清单新媒体人行为准则和指导标准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