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作者:朱大建-06-04
(五营22连\团宣传部 上海知青战友)
五月中旬的一日下午,走出“春及庐”小屋,开始游贤园。“春及庐”在贤园入门处,是奉贤作协驻地,原是湖边养鸟人居住的一间小木屋。文友、奉贤作协主席汤朔梅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意,命名“春及庐”,好名字引来春色满屋。三五文友,在此喝喝茶,聊聊天,笑声不断,春意盎然。
贤园是奉贤新造的园林,缘由是怀念贤人。进园就是一座塑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宽袍大袖,手握象征礼乐教化的竹简。这是言子,名偃,又称叔氏,春秋吴国琴川人,今江苏常熟人。在常熟虞山脚下,建有言子墓。言子是孔夫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晚年践行孔子“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心愿,回到江南讲学,曾在奉贤开设学馆,传授儒学及中原的先进文明,言子教授学龄弟子,用礼仪教育百姓,使这块常常海水倒灌的蛮荒之地成为“海隅处处可闻礼乐之声”的“滨海文墨之区”。在言子的倡导下,百姓挑担筑高沿海圩堤,荒地成为良田。当地尊言子为贤人。清雍正二年(年),从华亭划出设置新县,“为奉言子之贤也”,取名奉贤。
言子塑像的周围,竖立着一圈奉贤贤人的塑像。其中,有奉贤肖塘人卫泾,南宋淳熙十一年(年)考中状元,他与朱熹是好友,著有《后乐集》50卷。有奉贤青村陶宅村人袁凯,孜孜不倦攻读诗书,洪武三年以布衣被授为“监察御史”,所做七律《白燕》“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被列为明初佳作。有奉贤青村镇陶宅村人、“吴下乡贤第一流”的张弼,开创了明代草书艺术新境界,被誉为“吴中草圣”。还有藏书大家何良俊、大文学家宋懋澄、著名诗人唐汝询、浦东才子*之隽等文人名人。这些奉贤的贤人,都是受到了言子的润泽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贤人带出了一群贤人子孙,中华文化就这样代代相传。
在这些贤人群像背后,是一大片由花草、灌木、树林构成的园林。
首先见到一片梅林。湛绿的树叶间,一颗颗青青的梅子在枝头站立,想起成语“望梅止渴”,还真的有点口舌生津。接下来看到的是杏子树,四面斜伸的树枝上,长满了椭圆形树叶,像是朝天空撑起一把翠绿色的大伞。
漫步间,我走到一棵白皮松前。这种树在北方居多,在北京的故宫里长得高大壮实,我眼前这棵白皮松还小,枝干斜斜地向上伸展,松针疏漏,日光透过松针,星星点点筛了一地。我读《吴冠中传》,知这位大画家喜欢画白皮松。白皮松亮堂,主干上色块斑驳,分枝上曲折多变,有韵律感,适合画入油画。
眼前突兀见到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忽然想起穆青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在地处*河故道的兰考县,为治理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害,带领农民大种泡桐树。如今,兰考县已脱去贫困县帽子,泡桐树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看到河边有棵桑树,这棵桑树很是高大,我印象中桑树是低矮的,很容易攀爬。望着大桑树,我想起小时候住在工人新村的岁月,那里是市郊结合部,放学后,有时会走到嘉定长征人民公社村庄的河边,爬上一棵桑树,采黑红紫红的桑葚吃,一直要吃到嘴唇发黑肚子饱饱,才心满意足回家。
一棵水杉树出现在我眼前。它树干笔直,直插云霄,比周边的树都要高出好多。在我曾下乡的江西,水树很多。它笔直的树干,不歪不斜地往上生长,似乎在启示:做人,也要挺直腰板。
见到一棵山茱萸小树,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亭亭玉立在小径旁。顿时想起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来到一排樱花树旁。樱花已谢,想想要是在三月底四月初樱花盛开的时节来此,将会感受到多么五色斑斓的美丽啊。可是樱花的美是短促的,怒放后迅速凋谢,容易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令人伤感。然而,人的一生,能如言子之贤,被后人记住,传颂,敬仰,那么虽死犹生,他的生命就进入永恒了。
暮色四合的时分,我依依不舍向贤园告别。(朱大建)
《鲤鱼洲情怀》
江西九团知青战友(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