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放歌奋斗者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综述
TUhjnbcbe - 2021/1/22 18:06:00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年1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郭奋生年2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最美战役者年3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王晞星

年4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霍虎勇

年5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唐珊

年6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李尚师

年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感动山西人物

年8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白燕升

年9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邢万里

年10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马金莲

年11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辛变兰

年12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张俊成

不变情怀不舍大爱不负时代——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综述

透过年山西晚报的封面人物,你能看到什么?
  

年10月,已将近3年没有回过湖北老家的唐珊,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年春节与爱人和孩子一起回湖北天门老家过年,陪陪许久未见的父母。年2月2日,她成为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回家之旅”。
  

年,在北京大学西门当保安的张俊成通过了自考法律,拿到北京大学法律系大专学历。年,他离开北大,回到长治教书育人。年,他和朋友创建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年,没怎么上过学的马金莲在太原打工,被一场吕梁山护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改变了命运。年,已经成为吕梁创业名人的马金莲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府“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号召,在家*公司的基础上创办了柳林县懿星职业培训学校。
  

……
  

有人说,生命的起点就是终点。也有人说,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还有人说,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从哪里出发。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而我们报道过的封面人物,就是温暖这片土地的人。
  

在刚刚过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年,山西晚报一如既往推出了12个月度的封面人物,回望、抚摸这一年的封面,我们感慨万千,眼前飞扬的是一张张或淳朴、或坚毅、或深情的面容。这是属于山西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激扬时代的山西故事。

用生命挽救生命

所有人年的记忆,都是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的,尤其是对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用生命挽救生命的接力赛。
  

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一群身份特殊的人整装待发,他们是第一批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宣誓声中,名山西支援湖北医疗人踏上征程,正式拉开支援湖北的序幕。随后的1个月中,山西连续13批名医疗队员在号角声中挺进荆楚大地,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责任。
  

高燕是山医大二院口眼科病区的护士,丈夫张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夫妻二人所在的医疗队被全部安排医院。因为几乎没有时间聊天,张鸿翔把一日三餐前的问候当成每天的必备项目。“你吃了吗?”“合不合胃口?”“要吃不惯就泡包方便面”……虽然每一次都只有短短几句话,却饱含了他对妻子的牵挂、呵护。
  

田小荣和田小龙是亲哥儿俩,都是山医大二院的护士。疫情袭来,兄弟二人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弟弟说,“在一线和哥哥只通过一次电话,说了不到30秒,还跟我说没事儿不要打电话,忙着呢。”在弟弟田小龙眼里,哥哥忘我的工作状态有些不近人情,“因为我比他早来十多天,防护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就是想给他分享分享,主要也是对他有些担心。”
  

在山西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里,有夫妻、兄弟。他们一起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倾尽所能地帮助着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和家庭。
  

“我真想用脚步去丈量这座城市,细听虫鸣鸟叫,猛嗅扑鼻而来的绿植花香……”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弓清梅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可弓清梅没有时间,她要和同伴们每天穿梭在病床间,与病魔进行着生死较量。她对大家总说的一句话是,“我必须把大家都安全带回家!”
  

当年“非典”肆虐,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颖惠第一批进入非典隔离病房,出色地完成了救治任务。年,她再次请战,走上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抗击‘非典’时,作为护士,我只需要对自己和病患负责。如今,作为队长,我要对山西医疗队人的护理团队负责,把种声音整合成一种声音,用专业能力为病患提供同质化的护理。同时,还要关心、爱护好每一个成员,把他们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带回家!”
  

平安回家,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在疫情笼罩的最前线,却成为当时每个医护人员的期许。
  

年3月25日,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疗队,将名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一一抢回,住院患者“清零”,此刻,唐珊终于舒了口气。3月28日,唐珊和队友离开武汉时,烟火气正在回归这个城市。唐珊计划,等女儿再长大些,一定带着她重回武汉,告诉她:“这里,是妈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我们看到,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描绘出一幅以医护人员为先锋的战疫群像,充分展现出在这场与死神争夺万千生命的殊死搏斗中,三晋儿女的大无畏精神和尽职尽责的高尚医德。

用热爱温暖土地

就是这一道道绿水,就是这一座座青山,就是这片热土让无数的人为她折腰,也让无数的人在这里扎根、奋斗。
  

年,大学毕业不过两年的邢万里靠酒业生意淘金百万,可父亲却告诉他,你会挣钱不叫本事,带着众乡邻一起致富才有价值。这句话在邢万里心里滚过来滚过去。随后,他一手操办的贾家庄村拓展训练基地,填补了山西团训基地空白的历史,一批批年轻的队伍来到这里,也就此开启了贾家庄村文旅转型的第一步。年,邢万里又在村里建起了四星级酒店——裕和花园酒店。十多年来,生意红火,客房竟然不够住了,年,贾家庄又新建起一座酒店。
  

年开始,邢万里当选贾家庄村*委副书记。年,他主张关停村里脱贫致富的功臣——水泥厂。其时,水泥厂产能、排放等指标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处境尴尬。既能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水泥厂留存,又能保证村民不下岗收入待遇还不变,邢万里选定的转型项目是工业文化创意园,同时修建的还有生态园、民俗园,小吃街贾街。如今的贾家庄通向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样的领头人不仅贾家庄有,郭家庄也有。
  

郭奋生的家,位于娄烦县云顶山脚下的米峪镇乡郭家庄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十余年里,他开客运、育松苗、养肉羊、榨麻油、建温室、开庄园,建起农业专业合作社。他在年成立山西云昇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自主生产的亚麻油和小杂粮等农产品18种,通过互联网线上淘宝、微店,线下淘宝实体店的同时运营,让娄烦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向市场。年,云昇昌产业模式带动当地位村民就业增收,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人均增收元。
  

年,郭奋生当选为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当他得知有些家长在孩子小学时就把孩子送到省城读私立的现象,郭奋生通过调研走访,提出了“关于破解县区教育优质生源流失的建议”。郭奋生建议,增加县区公立学校的建设数量,尽可能地满足辖区内学生的入学需求,严控班容量,让教师在精力范围内照顾到每个学生,降低优质生源的流失,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等。他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满腔的热爱,深耕这方水土,实现着振兴乡村的梦想。
  

这样的领头人不仅农村有,城市也有。
  

辛变兰,太原市尖草坪区光社街道建工街第二社区*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近年来,她所在的社区先后获得太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先进单位”“文明社区”、市级“先进*组织”“模范社区”“文明社区”“五星级社区”“百佳社区”“十佳社区”、区级“先进基层*组织”“先进集体”“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社区”“法治草坪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在太原市尖草坪区光社街道建工街第二社区,她早已是大家熟知的“最美社区干部”。而辛变兰自己的家在外人看来却风雨飘摇、脆弱不堪:老母亲已瘫痪在床多年,丈夫因车祸终身残疾,儿子智力障碍,儿媳婚后一年选择离开,留下年幼的孙女……她用她沸腾的斗志,变成了“最美家庭”。
  

若论三晋发展,请君先看基层。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服务人民的最前沿,有一群百姓眼里可亲、可敬、信任、依赖的人,他们就是基层干部。我们看到,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通过对城市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道,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乡发展图景,表现出他们对人民的挚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用文化激活文化

山西是文化大省,却不是文化强省。在由大到强的转变中,需要蓄积能量,更需要谋划未来。
  

山西永和人霍虎勇,藏书12年,现有古籍善本二十余万册,民国经典十余万册,报刊创刊号三万余种。他创建了籍塾阁方志文献馆、籍塾阁史志数字馆、籍塾阁书院,分布在太原、平遥和永和三地。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霍虎勇按照这个文明主线收藏了很多关于山西历史的善本方志。方志中有很多内容,通过古代文人墨客生平事迹、作品集内容,能从侧面印证当时历史时期的面貌。他收藏全国志书,以山西为主,数以万册,从书里佐证了关于山西的一个个争议。在藏志书的同时,霍虎勇也藏丛书,通过相互补充佐证,了解历史真相。“一座山,山上建过什么庙观,出过什么名人,有过什么故事,留下什么诗文,这在方志中都会有很详细的记载。这些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座山区别于其他山最本质的东西。”霍虎勇说。
  

78周岁的退休中学教师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村民李尚师,高中学历。5年前,他出版了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年晋国立史,而后,他又出版了70万字的《治国方略史鉴》,纵横上下五千年历史,梳理历代治国脉络,评点治国理*得失。
  

李尚师考察晋国遗址,考古发掘之后的晋侯墓地,天马曲村晋国故地、晋献侯墓的车马坑、代表当时最高工业水平的晋国铸铜遗址,侯马盟书出土处,晋国宫殿遗存,山谷平地,村村寨寨,与晋国相关的地方李尚师都踏寻过多次,而且都是自费。在家里,白天耕作田地,夜深之际,家人都已入睡,万籁寂静,一盏孤灯下,李尚师铺开稿纸,钢笔吸满墨水,一笔一画地沉浸于书稿写作。他告诉儿子,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挣钱,也不指望挣钱,可是,这才是给国家、给社会、给我们之后的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有斯人在,斯文不灭;有斯人在,文脉不绝。在三晋这片文化热土上,有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坚守者,也有闻名全国的传播者。
  

年5月29日,《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即山西人才新*“12条”印发。当年7月中旬,“中国戏曲主持第一人”白燕升及其团队,成为我省“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引进的首个高端人才团队——白燕升团队全体成员入编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的太行*河、长城边塞、村落遗迹我都走过,而且是深度游。有一次,在朔州广武古长城,这个地方基本没有游客去。我遇到了当地放羊的老哥哥马海,他拉着我指着远处说,那是当年杨六郎养马的地方。”白燕升表示,力争将白燕升戏曲研究传播中心,打造成山西省乃至国家级戏剧戏曲研究的“新旗舰”、戏曲影视创作的“新高地”、戏曲传媒融合的“新重镇”。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则说,“我们不能把他变成山西的白燕升,依然要打造中国的白燕升。来到学院以后不能只在学校呆着,在山西呆着,要像以往一样要带着山西的符号,带着山西传媒学院教授的身份行走各地,把山西的文化传播出去,也把全国的资源吸引来。”
  

以文明之源汇聚文化之缘,以历史之重承载文化之业。这是山西的志向,更是山西的胸怀。我们看到,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通过对文化典型人物的报道,展示出博大精深的三晋文化和厚重峭拔的人文风骨,以及山西海纳百川的历史传统。 

用真诚点亮未来

有人在探索过去,有人在点亮未来。
  

从北大西门回到长治时,张俊成24岁,恰好有一所职业学校招聘,他顺利入职。二十多年来,从一线教师,到*教处主任,到副校长,再到和朋友一起联手创办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张俊成一天都没离开过讲台,他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之多。
  

张俊成说,“我回来,除了因为家人都在这里,还因为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比起北大老师对我这个小保安的照顾、施恩,我真的太渺小。”在北大做保安时,校长、教授都给出了厚重的恩情。“老师看似很小的举动,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我必须将北大这样的教育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我选择返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教育可以为孩子点亮未来,也可以为成人找到出路。
  

马金莲,曾经的普通农村妇女。年,作为精准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策的受益者,她走出大山到北京从事家*工作。年,开阔了眼界的她回家乡成立了“吕梁市懿星家*服务有限公司”,当起了吕梁山护工的娘家人。年,马金莲在家*公司基础上又成立了“柳林县懿星职业培训学校”,共组织培训各项职业技能47期,受益人数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上岗就业5人,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短短3年多时间,马金莲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带动了余个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吕梁带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创业就业带头人。
  

点亮未来就是点亮希望,就是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这片土地上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已经退休的王晞星主动请缨重返一线,医院抗疫专家组组长。这位年过六旬、享誉全国的医者,带着自己的团队夜以继日,医院、医院以及平遥、太谷等医院,行程总里程余公里,参与临床会诊、讨论20余次。
  

他和专家组成员们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特点,先后主导研发的7种新冠肺炎中药制剂,覆盖病程全周期,在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山西经验”也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并在湖北武汉、仙桃、天门、潜江等地广泛推广应用。他说:“没有一个职业与人的生命相连,选择了当医生就选择了一生的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新年贺词中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
  

正是透过年山西晚报的封面人物,我们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勇气,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危难来临时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众声喧哗时的默默坚守,看到了砥砺前行中的无私奉献,看到了攻坚克难中的拼搏奋斗。在新的一年里,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将继续不断发掘有故事的山西人,有奋斗精神的优秀典型,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故事,围绕中心工作,为推动山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凝聚新的奋斗力量,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郭奋生邢万里张俊成:致力乡村振兴平凡人倾力付出

山西晚报记者赵晋燕(左)和视频记者张婷(右)采访封面人物张俊成。山西晚报记者武六红摄

年的山西晚报封面人物,1月、9月、12月分别是39岁返乡创业的太原娄烦郭奋生,42岁的全国十佳农民汾阳贾家庄邢万里,44岁的北大保安励志读书第一人长治职校张俊成,我都参与报道。


  

这三个人年龄不差5岁,正是开疆拓土的*金年龄,更加巧合的是,他们都出生于农村,学有所成后,依然选择回归故土,扎根于乡间,为乡村振兴的宏伟大业,投入自己全部的力量、热情和智慧。
  

年元旦,邢万里在给贾家庄村民的元旦献词里说,就国家而言,年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抗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拼搏之年。就贾家庄村而言,年是全村上下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努力保障重点项目工程高效推进,努力保障村民就业、努力保障社会民生的奋进之年。
  

其实,贾家庄在年因疫情,全村的整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一场抗击疫情的大考面前,英雄的贾家庄人民再次展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短短20天时间,助力贾家庄抗疫的村民和友好人士的捐款,金额达到了.72元,这在贾家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贾家庄的今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郭奋生旅游公司的标杆和向往,他的娄烦云昇盛农业园区规模粗具,今年8月初开始试营业,云昇昌历史文化小镇蓝图谱成。他以乡村旅游为抓手,迈出乡村振兴坚实的第一步。他在新年伊始,感谢所有帮助支持和信任他的同仁、队友、朋友。让人看到一个创业者以人为贵的理念。
  

张俊成教书育人20多年,因为他在长治从事职校和中专职业教育,所以,经他成人成才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农家娃。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农村孩子开拓出路,培养技术性人才。他和同事们在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几乎放弃学业的关键时候,伸出援手,强化农村孩子们靠一技之长立足社会,通过提高综合素养,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重用。年终岁尾,他说,“教育的灵*是爱和责任”,让人看到一个基层职业教育者忘我的情怀。
  

,他们在路上,一样迎着不可测的风雨,但是,心里装着福泽乡邻的期望,装着乡村振兴的梦想,就是前行中坚不可摧、锐不可挡的力量。

王晞星:主动请缨重返一线忘我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

在感动山西颁奖晚会上,逆行而上的“山西白衣战士”获评“特别致敬奖”,山西晚报记者薛琳(右一)和部分获奖代表合影留念。

翻看着年山西晚报2月号、3月号的封面人物,记忆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那个难忘的春节,仿佛又看到了那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听到了那一句句铿锵的誓言,还有那一一双双坚定的眼神和那一个个无畏的身影,泪水在刹那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1月22日,山西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肺炎病例;
  

1月23日,武汉封城,湖北告急;
  

1月25日,山西省卫健委接到了支援湖北的指令,向全省医务人员发出招募令;
  

1月26日,来自全省各地的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在省城并州饭店,连夜搭乘专机奔赴湖北;
  

……
  

1月26日到2月21日,前后26天时间里,我省接连13批累计名医护人员先后奔赴湖北抗疫一线,他们中有即将退休的老者,也有刚入职场的小白,还有同上“战场”的真夫妻、亲兄弟,他们逆行的勇气、忘我的奉献一次次地感动着我。
  

与此同时,我省疫情形势同样严峻,接连出现几例高龄重症患者,还有多名患者症状好转核酸检测却迟迟不能转阴,这让省内中西医专家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年逾医院院长王晞星主动请缨重返一线,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夜以继日,医院、医院以及平遥、太谷等医院,行程总里程余公里,参与临床会诊、讨论20余次。医院后,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里,再次认真分析病例,结合西医的诊断,查阅大量文献,制定中医治疗思路。最终,经过钻研探索、科学论证、辨证施治,他和专家组成员们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特点,先后主导研发的7种新冠肺炎中药制剂,覆盖病程全周期,在全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救治中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山西经验”也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并在湖北武汉、仙桃、天门、潜江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正是这一个个忘我的身影让肆虐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作为一名专业跑口记者,感谢这样的经历,让我有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能够和他们相识、相知,并分享他们的故事和感动。

弓清梅、张颖惠、唐珊:心怀爱与责任用生命守护生命

山西晚报记者武佳采访封面人物唐珊。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年极不平凡;一批批白衣执甲,用生命守护生命。弓清梅、张颖惠、唐珊,分别是年山西晚报2月号、5月号的封面人物,医院、不同的科室,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战疫者”。


  

2月,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刻,荆山楚水黯然蒙尘,余名三晋儿女披征衣,执信念,驰援湖北,与全国医疗人一起筑起了白色防线。弓清梅、张颖惠、唐珊就驻守在疫情的最前线——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这里住着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她们和同伴们每天穿梭在病床间,与病魔进行着生死较量。
  

由于无法深入病区,对弓清梅和张颖惠的采访,是通过电话完成的,但过程并不“顺利”。她们太忙了,接电话的时间都得靠“挤”,还经常被突发事件打断;她们太累了,连续工作十个小时回到酒店后,作为我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护理团队队长,她们还要关怀每一个成员,确保大家的安全。是什么支持着她们在湖北坚守了50多个日日夜夜?电话那头的弓清梅和张颖惠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爱与责任。
  

没能见到弓清梅和张颖惠,我有些遗憾,总想着能有机会再走近这群“抗疫者”,和他们一起追忆这段难忘的岁月,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5月份的时候,机会来了。同样是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80后”护士唐珊,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山西晚报5月份的封面人物“锁定”了她。
  

唐珊很“拼”,这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采访那天,我和负责摄影摄像的同事,跟随着作为护士长的唐珊的脚步,体验了她一天的工作。开早会、查房、给护士分配任务、带患者取药、安排患者出院……唐珊的工作紧张忙碌,能坐下来好好聊聊时,已经接近中午。
  

唐珊一直很“拼”,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靠着一股“拼”劲儿,这个来太原奋斗的“天门姑娘”,从一个聘用护士成长为山医大一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在武汉坚守58个日日夜夜,配合队友将名危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一一抢回,这个“山西护士”成为年我省唯一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支持她一路成长的,依然是“爱”与“责任”。同事们都说唐珊是最专业的护士、最贴心的领导。对于大家的评价,唐珊笑着说:“这不是应该的吗?”在她眼中,爱专业、爱患者、爱同事,是她的责任,更是她的“本分”。

感动山西:亲历感动是一次次见贤思齐的过程

山西晚报记者胡丽娜(左)与王爽(右)在“感动山西”颁奖礼现场忙碌着。

从年创办至今,“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活动共评选出余位感动人物。负责具体承办单位的山西晚报作为《感动中国》的联盟成员,相继推送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参与到感动中国的评选当中。其中,背着养母上大学的孝亲女孩孟佩杰、山西籍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和刘旺、“拼命支书”段爱平、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等人也分别当选该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可以说,“感动山西”已经成为三晋大地上家喻户晓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也成为山西人一年一度的精神盛宴。


  

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疫情的突然而至,原定于年4月举办的“感动山西”颁奖礼一再延期。经过数次申请报备、调整筹备方案,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颁奖会在7月10日顺利举办。为了配合防疫要求,参会人员从最初的近三百人不断压缩,最终控制在一百人以内。活动议程也一再缩减,只保留了颁奖环节的核心部分。
  

立足当下,组委会在活动中还特别设立了“特别致敬”这一特殊奖项,向这些直面疫情、守护我们生命安全的白衣战士表达社会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在制作白衣战士这则短片时,我的同事将名我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的名单全部呈现出来,以这样的形式结尾,向全体医护致敬。果然,在颁奖会现场,当画面播放到这一幕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屏息以待,那种感觉更像是虔诚的、无声的祝福,大家生怕错过这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应该是用对了方式,把大家想要对白衣战士表达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了。
  

其实作为一名记者,能够亲历“感动山西”这样宏大主题的活动是一件幸运的事。一次次走近这些感动人物,是一个见贤思齐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自己内心的过程。这些人或善良、或勇敢、或敬业、或爱国,但他们终究也是你我身边的一个个普通人。每一次的颁奖会,我们都能深切体会到洋溢其中的情真意切的美好与感动,这种美好与感动,无疑是由感动人物的动人事迹传递出来的。我们每年挖掘出的10个感动人物,是10个感动故事,也是10个典型标杆,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感动人物”感人事迹本身,更是对“感动人物”感人事迹精神层面的抽象和超越。

李尚师:不计得失报酬为家国命运勇于前行

李尚师在工作中。

“一个人从多低的起点干一件大事才算不疯狂?


  

一个人从多大年龄开始为理想奋斗才算不晚?
  

一个人为了不相干的“伟大事业”承受多少苦难和付出才算高尚?”
  

6月29日,山西晚报封面人物报道聚焦在李尚师身上。在报道的开头,我写了这么三个问题。
  

报道李尚师,我从采访到写作、编辑过程,是全程带着强烈的感情进行的,这种感情充沛的状态实际转化成我强烈的创作冲动。我真的愿意为这个人写报道,为了宣扬他的事迹,为了读者能有收益,也是为了拿李尚师的事迹来对照自己、激励自己。
  

面对李尚师,这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清贫的山村教师,这个从43岁才开始进入晋国史研究领域,到78岁还笔耕不辍,历经千辛万苦,出版了几百万字史学研究著作的人,我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相信所有的人,读过李尚师的报道后,都会有颇多感触。记得年,第一次采访报道李尚师,那时候他所著的《晋国通史》出版不久,我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稿子从编辑到刊发,不止一个人和我表达:流泪了。
  

所以,在接到采访封面人物李尚师的任务后,我丝毫不犹豫,一定高质量完成任务。我渴望和他对话,我有信心写出一个充满温度的人物故事。
  

6月22日,按照约好的时间,隔了近4年后,我第二次见到了李尚师。此时,他70万字的《治国方略史鉴》出版完成了。78岁的李尚师头发更白、更少,人更清瘦了。
  

我是带着愧疚开始这次和李尚师的对话的。因为,第一次采访,临近结束时,他提到他正在进行的《治国方略史鉴》创作,他的主旨、思路。我当时还和他辩论,写这个的价值何在?是否正确?有无必要?能否完成?
  

一个寓居偏僻山村、民间的知识分子,去发表如何治理国家的鸿篇巨著!他会说得对么?
  

再次坐在李尚师的对面,看着他出版的新书。不仅仅是佩服,不只是更仰视。还有反思,对照自己的反思。
  

在写作时,我连续熬了两个通宵,静下心来,用略显感性的笔触,用最真实的事实,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保持一气呵成的那种状态,完成了写作。
  

向李尚师致敬。
  

向所有为人生理想奋斗的人致敬,向所有为家国命运不计得失报酬、不陷于蝇营狗苟,勇于前行的人致敬。

白燕升:戏曲世界中的徒步者

山西晚报记者张洁采访封面人物白燕升。山西晚报记者武六红摄

年7月中旬,当山西省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支持山西传媒学院成功引进“中国戏曲主持第一人”白燕升及其团队的消息传出后,我当即联系了
  

早在年,我就与白燕升相识,当时他正和山西卫视合作打造戏曲节目《伶人王中王》,也是在那不久之前,他从央视戏曲频道离职。出走央视,离开中国最顶级的媒体航母,在当时看来这得有莫大的勇气和自信。从那次采访起,我就一直默默
  

如今,年8月的北京,在一个四合院中的柿子树下,我和白燕升展开了一场从上午持续到下午的对谈,直到要赶傍晚的动车才结束对话。这恐怕是我16年职业生涯采访时间最长的一次,坐在车上一边整理采访录音,一遍感叹——白燕升真能聊,但也聊得真是好!同时我也解开了多年来的疑惑——他敢于走出去的自信和勇气,原来都源于戏曲。
  

白燕升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他的故事里有照顾患病妻子的温情脉脉,也有跳槽创业的理想激情,但最浓墨重彩的是在舞台上为戏曲布道的三十年时光中的故事。他见过名伶捧过新秀;他识得戏曲的台上风光,懂得国粹的发展不易;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戏曲审美;更重要的是对戏曲传播始终不变的一如既往。这个敢于“走出去”的人,其实终其一生始终在戏曲的世界里徒步,从未远行。
  

山西引进白燕升团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燕落三晋”。从年的“萍水相逢”到如今的深度结缘,“山西人”白燕升想为山西带来、能为山西带来的,是以戏曲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山西作为戏曲文化大省对外的形象输出。
  

这是一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大地与一个古老艺术坚守者的结缘。从此,在戏曲的世界里,徒步者有了一个家。他今后的每一次远行,心里有了家的方向,身上有了家的印记。

马金莲:如水般坚韧的农村女性代表

山西晚报记者王晋磊采访封面人物马金莲。山西晚报记者胡续光摄

见到马金莲之前,她身上已经有了吕梁最美护工、省三八红旗手、省五一劳动奖、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诸多光环,给人一种新时代成功女性、女强人的感觉。


  

一头短发,一张自信而阳光的圆脸,一身黑色职业套裙,见人说话,总是一副笑脸。年出生,已经在护工培训与自办养老院坎坷道路上前行几个年头的马金莲,其印象和气质远比她的年龄要深刻一些。
  

回忆起创业时的艰难,马金莲常常笑着笑着就哭了。16岁时马金莲只身到太原去打工。20岁结婚后和丈夫一起开三轮跑运输,到工地打工。“我摆过地摊、在工地上给工人做过饭,后来还卖过服装、开过旅馆。”原本夫妻俩日子还不错,可后来生意亏本加上大儿子突然得了肾炎,一下子欠了30多万元的外债。这些压得从小家境贫寒的马金莲喘不过气来。
  

正当马金莲陷入绝望时,干部上门宣传精准扶贫“吕梁山护工”培训*策,贫困户可以免费参加培训。“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报了名。一个多月的培训结束后,因表现突出,我被北京爱侬家*公司录取。”克服重重困难后,马金莲为自己赢得了到北京打工的机会。
  

到北京后,马金莲一下开阔了眼界,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勤奋成长为一名家*公司的洽谈老师。工作中,马金莲了解到家*服务行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她开始思考如何用积累到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更多吕梁山姐妹们走出大山。
  

年,在护工姐妹们帮助下,马金莲回吕梁注册成立了懿星家*服务培训有限公司。同年,懿星家*在北理工、北航等高校建起吕梁山护工就业服务部,成为吕梁山护工在京的真正“娘家人”。自己的日子刚有点起色,马金莲就想要带动更多的山区姐妹们也走出困境。在农村老百姓的认知中,当保姆是伺候人是低人一等的活儿,很多人不愿参加培训、不愿意出门打工。每次招工时,她反复给姐妹们讲自己的经历,拉上丈夫一起挨个上门劝说,一次次讲解*策。
  

从马金莲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特质,比如聪明、有韧性、能容人、细心等等,但是,正是有了不服输、能折腾的精神、有关爱他人的心、有一副热心肠,才成就了如今的马金莲。而这些特质,也将推动着马金莲继续向前,带动着更多人通过奋斗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辛变兰:用真爱托起大家和小家

山西晚报记者马继玲(右)采访社区居民。山西晚报记者武六红摄

辛变兰是太原市尖草坪区光社街道建工街第二社区*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年11月,她成为山西晚报封面人物。在近距离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始终怀有希望与梦想,用真爱对待社区居民、家人,托起大家和小家。辛变兰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努力地燃烧自己,让阳光照进现实。


  

辛变兰个子高挑,干练又精神。在社区,她是大家熟知的“最美社区干部”。5年前,山西晚报记者第一次采访她时,当时的社区在一个简易的二层楼里,辛变兰站在二楼外铁锈斑斑的过道里,说:社区里一老一小、残疾人家庭,都是社区服务重点对象。她有一个梦想,建成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里面有养老院,老人入住其中,像家一样温馨。
  

5年后再见面,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大院里环境整洁一新,一栋三层楼拔地而起——建工街第二社区*群服务中心,面积达平方米、内设17个功能室。“一站式”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未成年人教育室、心理咨询室……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在和辛变兰近距离接触中,山西晚报记者看到了一位居民随叫随到的“救急队长”、大爷大妈的“好女儿”、街坊邻居的“好姐妹”以及一腔热情感动邻里的社区好当家。她把居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放在心间,“用心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也成了她的座右铭。
  

辛变兰不仅是“最美社区干部”,一直以来,她还竭力用行动证明——自己能服务好“大家”,也能照顾好至亲至爱所在的“小家”。
  

那是一个外人看来风雨飘摇、脆弱不堪的“小家”,山西晚报记者5年前走进这里时,她的老母亲瘫痪在床多年,丈夫因车祸残疾,儿子智力障碍,儿媳婚后一年选择离开,留下年幼的孙女……这样的一个“摊子”,辛变兰一边忙工作、一边用她沸腾的斗志,变成全国“最美家庭”。丈夫站起来了,儿子能分担家里一些事儿了,小孙女上学了。她怀揣一张全家福,笑着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最美家庭”颁奖,带着小家庭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出发。
  

辛变兰,你是好样儿的。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清源

赵晋燕薛琳武佳胡丽娜胡增春

张洁王晋磊马继玲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武六红寇宁胡续光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永江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张婉

转载需注明出处

点击“在看”,你最“好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放歌奋斗者年山西晚报封面人物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