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故乡是生活需要,回到故乡是生命需要。
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高楼、高薪、高铁和高级职称,更需要高兴。
从故乡出发
徐贵祥(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人先武,当我开始酝酿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四个字。当然,这样讲容易引起误解,单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说,要当文人必须首先习武。我的本意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唐先武这个人,是个文人。这是我对他的基本判断。过去是,现在还是。
先谈谈唐先武这个人。
在北京生活的众多老乡里面,我和唐先武走动得比较频繁,理由很多,首先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故乡,来自一个乡镇,是老乡中的老乡;其次是因为我们都有在北京漂流的经历,并且都有个人奋斗、凭借真才实学发展、靠劳动吃饭的思想基础;再次,他后来成为一个记者,我后来成为一个作家,文学同新闻是近亲,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小时候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沐浴同一片阳光,伸出双手能够捧到同一场春雨,有着接近的文化心理,当然就有比较类似的优点和缺点——重点是缺点: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有时候甚至还有点自高自大。
我俩的这个缺点非常相似,让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一对表兄弟,有着亲缘的文化基因。事实上,也是这个缺点,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那就是自信——我们还没有到盲目自信的地步,我们一边自信着,一边自卑着;一边春风得意着,一边相互提醒着;一边做着美梦,一边干着实事,终于,越来越自信了。
我和先武认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他求学在京,我借调在京,他乡故知,一拍即合,两个流浪汉,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谈地谈洪集镇,喝水喝酒喝西北风,日子过得清苦,但是乡情浓郁,乐在其中。
我对他的评价是,反应敏捷,聪明能干;乐于助人,好为人师;于公于私,都是一个可以交的人。再后来,我们牢牢地抓住了北京的褂襟子,一起成了北京人。回头一想,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故乡,就是当年我们吃过的那些小饭馆和散步走过的那些路。
再谈谈唐先武的写作。
唐先武的新闻稿件我看过一些,感觉此人目光独到,抓点抓得比较精准,文笔也很好,能够在文体的制约下力所能及地表现才情,文风灵动。
可以看得出来,他是比较注意诗意和形象化的,在新闻稿件写作中,经意或不经意间地体现文学性,这是十分难得的。长期的、大量的、诗化的新闻写作,为他的散文创作积累了充分的文学准备,这就是他为什么写起来能够得心应手的原因。
近年来,唐先武写出了多篇关于“故乡”的散文,由安徽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成《故乡,已是驿站》一书,细细读来,让我产生很多联想。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农村人背井离乡,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他们怀着美好的向往,在尝试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在艰辛打拼中,难以忘怀的依然是故乡。故乡,就像游子远行之前,父母交给我们的盘缠,放在我们的精神背囊里,扛在我们的肩上,跟随我们来到城市,一点一滴地为我们提供精神营养——无论顺利或挫折,无论成功或失意,它都寸步不离地跟着我们,同我们一起弹冠相庆或者一道借酒浇愁。
为什么说故乡已是一个驿站呢?唐先武从三个方面诠释了这种认识。
徐贵祥最新作品《穿插》与《伏击》
首先,故乡这个概念,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已然成为记忆而不是实体;其次,经过岁月的洗涤,记忆中的故乡已经被诗化了,而不再是原貌;第三,对于一个融入城市生活的人,无论是空间意义的故乡还是时间意义的故乡,我们都很难返回了。故乡的意义,只存留于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
对此,我有同感。我们之所以怀念故乡,恰好就是因为故乡已经不再是故乡,恰好就是因为记忆中的故乡有了许多想象的成分,恰好就是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到故乡的怀抱了。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两句话:“我用我的前半生摆脱乡村,我用我的后半生返回乡村。”这其实也是一种浪漫的理想,即便我真得回到乡村,我也不可能复原我的故乡和过去的生活。
我可以把故乡负在肩上,装在心里,让那温馨的童年和在时间里流淌至今的乡韵,抚摸疲惫的心灵。
情感决定方向。唐先武的故乡记忆,是*牵梦绕的,是经过岁月沉淀之后依然储存的意象,因而他笔下的故乡往事能够栩栩如生。
比如书中多处出现的童年趣事,比如随处可见的家乡的风土人情,比如,那些让他念念不忘的亲人、乡亲和景象。那个地方,那个时代,那些人们,那些事物……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他的欢快,因为那是他纯真的童年。
与他同感,我们并不是怀念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怀念的是在心里印下深深烙印的亲情、友情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遥远而又亲近、朦胧而又清晰的乡愁。
离开故乡是生活需要,回到故乡是生命需要。
唐先武的故乡书写,当然不只是对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的咏叹和对往事的缅怀,字里行间,画面之外,我们也能捕捉到另一种更加深刻的情绪,那就是对于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和时代变迁的思考,颇具家国情怀。这种思考使得这本抒情性散文集子,陡然增加了重量。这也是我喜欢本书的原因之一。
我们从故乡的村口出发,从村头那条土路走上公路,经由汽车、火车转送到城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有了城里人的标签,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乘坐高铁和飞机回到故乡。村口已不是那个村口,土路也不是那条土路,就连河边的柳树,也不再是那棵柳树。
但是,天空还是那片天空,白云还是那朵白云,故乡的太阳还在,故乡的温暖还在。保留一片美好的记忆,就能净化一颗向美的心灵。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高楼、高薪、高铁和高级职称,更需要高兴。
忙里偷闲,回到驿站,炒两道家常小菜,煮一碗蛋花米酒,聊聊陈年往事,心里会涌出宁静的清香。或许,很多年后,我们的子孙会指着越来越大的城市说,“喏,那就是我的故乡”。
只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和我们有一样的乡愁。
谢谢阅读、支持“先武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