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穿越生死,源流说今日面市读懂它,就
TUhjnbcbe - 2021/2/27 2:01:00
诱发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302753.html
*《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由吴晨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穿过这个艰难的冬天和春天,夏末秋初,《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终于面市了。

如果你有如下问题,翻开这部6章18小节25.8万字的作品,都能找到答案:

*10万+的文章如何写?

*“标题*”为什么让一位新闻总监差点引咎辞职?

*怎么不被封号?

*公域流量转私域,应该怎么做?

*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

*负面当头、舆情汹涌,要不要去删稿子?

*中央反复强调媒体融合,其中的第一难点是什么?等等。

书中数百个案例,大多来自我和8位联合撰写人的亲历,甚至是血泪教训——这是《源流说》与学院派教材最大的区别。

而在《源流说》成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问自己:除了“术”,它能带来的更高层次的价值是什么?此前,我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超越门户》和《自媒体之道》,如此算来,这应该是“超越三部曲”的第三部,我又要超越自己什么?

古人经常讲一个词:得道。在我的理解中,道即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才能达到庖丁解牛中所说的“恢恢乎游刃有余”。而《源流说》,就是试图以“源、流”两字讲清楚传播之道。

源,指内容从哪里来;流,指内容向哪里去。从哪里来,是内容生产(创作);向哪里去,就是内容分发(传播)。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源及流,亘古未变。读懂源流说,就是读懂内容传播。

*“源流说”思维导图。读懂源流说,就是读懂内容传播

不要认为做内容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在万物皆媒、人人都做新媒体的今天,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包括随手发出的一条朋友圈,也是一次内容创作和分发的过程。所以,《源流说》其实是写给每一个人的,“源流说”这个体系也属于每一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源流说》成书于举国抗疫期间。它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和记录。病*的传播,加深了我对源流关系的认知——正如总书记所说,要弄清楚“病源从哪里来,病源向哪里去”。

这种理解,包括在生死关头对人性的理解,我同样将其写入书中。因为从本质上讲,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下,即为《源流说》自序。

“‘源流说’概论”部分完成的那天,是年1月31日——庚子年正月初七。窗外暮色渐沉,冷风吹打着北京长安街上几个步履匆匆的身影,几乎没有车,只有远处传来的几声鞭炮响还在提醒着国人,这本应是一个喧嚣而喜庆的春节。

就在此前的一个多月里,一种名为“-nCoV”的新型冠状病*,随着流动的人群散播到中国各地。它会攻击人的肺部,使那里出现剧烈的炎症、丧失换气功能,最终致人死亡。而这种新型病*的可怕之处,更在于它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有人感染后会发烧、干咳、腹泻;但也有部分人根本没有症状,可病*检测呈阳性,且可能传染他人。

自从1月23日疫情暴发地武汉封城之后,代表病痛与死亡的确诊病例数字每天都在攀升,恐慌、失望、愤怒、迷茫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国、家,以及个体的命运,都将被这场疫情改变。

流行病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三个:其一是病源,即病*是怎么产生的;其二是传播链条,比如腺鼠疫是“啮齿动物→跳蚤→人”;其三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的超强传播力迅速打破了“老人、幼儿不易感染”的说法,所有人都是易感者。

这正是“源流说”探究的核心问题。从哪里来,是源;向哪里去,是流。源与流的背后,是人。

*“源流说“概论部分:内容生产与传播的44条法则节选

从传播规律上说,病*与内容基本趋同。

我对内容源的探究,是从年12月24日进入传媒行业开始的。还清晰地记得在22年前的那个平安夜,我接到《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录用通知时“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场景。可能今天的求职者很难体会到,作为一名钢铁冶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市场化刚刚开启、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档案的年代,想成为一名记者有多么艰难。

此后的日子变成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在北京市东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中国劳动报社的四层——那间东西朝向的房子里,我习惯了对着夕阳创作。而当稿件完成的时候,回过头来,一缕微微的晨光已经照在了脸上。

*本书主编吴晨光。摄于年11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源流说》一书中所提到的《南方周末》网站的新媒体尝试,就是此时开始。

这样的日子过了14年,从《中国劳动报·职业导刊》到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再到《中国新闻周刊》,我从万字的采访作品以及大约万字的编辑作品中总结出了8个字:选题、采访、写作(对视频而言是剪辑)、包装(主要指标题制作)。

它们构成了基本内容源。一切传播,始于源头。

回溯这14年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作品,当属—年SARS流行期间的系列报道。从年冬天广东的第一个病例开始,到年夏天最后一例病人在安徽合肥出院,幽灵般的病*一直是我追踪的对象。我和《南方周末》的同事们暗访了藏有大量果子狸的广东某野生动物地下交易市场,追查广东、北京、山西三大疫区的传播链条,医院记录救治现场,全程跟踪病人遗体火化,并见证了关于口罩的真实与谎言。

*年夏,《南方周末》头版刊文《神雕之死》,破解了青海—广州地下野生动物交易市场黑幕。《源流说》在“采访说”小节中,解密其幕后新闻,并阐述了调查报道的技巧。

年4月,在山西兴县一个村庄采访农村防疫情况时,我差点从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跌落;同年11月,我和同事林楚方联名发表的作品《SARS爆发一周年回访:我们活着,坚持着》,描述了病人们因严重的后遗症——股骨头坏死——而导致的凄惨生活,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泪流满面。

经过科学家们近十年的溯源,SARS病*的源头最终被确认为中华菊头蝠,而中间宿主就是活跃在黑市里的果子狸。但直至新冠疫情暴发之前,人们还把吃蝙蝠等野味作为炫耀的资本,真的是可悲可叹!

而在两次疫情暴发之间的17年里,内容创作者的结构发生了巨变。自媒体悄然崛起,各种“号”铺天盖地,在某些方面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机构媒体。但在这次疫情中,冲在一线的依然是那些优秀的传统媒体记者,这些媒体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这“三大家”之外,还包括《财新周刊》《财经》《三联生活周刊》《人物》,以及我的老东家——《中国新闻周刊》和《南方周末》。当我看到《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戴着口罩、拎着行李匆匆登上前往武汉列车的照片时,一种久违的冲动涌上心头。对于真正的战士而言,无所谓年龄、无所谓职务、无所谓身处何方,只要听到战斗的号角,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归队奔赴前线,用血肉之躯保卫岁月静好。

*年2月,《第一财经》封面。献给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牺牲的烈士,以及每一位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

所以,在“选题、采访、写作、包装”的背后,是内容源的另外8个字:真相、勇气、责任、信仰。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包括国家花大力气打造的“融媒体”,都是概念和形式,只有讲真话、负责任的媒体才是好媒体。失去了这些内涵,再高明的技术流派,再完美的理论体系,也是无本之木,无舵之船。

在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传统媒体里,记者负责内容生产,责任编辑负责版面处理。哪篇稿子能上、哪篇稿子会被“枪毙”,谁是头条、谁是二条,取决于编辑和总编辑的选择。我年进入搜狐网出任新闻中心总监时,PC端的编辑也掌握着对稿件生杀予夺的权力。

*这本出于年的《搜狐新闻采编规范》的内部手册,被业内疯狂追捧,也是后来公开出版的《超越门户》一书的雏形。此图选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越生死,源流说今日面市读懂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