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你朗读斯雄ldquo徽州八记
TUhjnbcbe - 2021/2/27 10:36:00

石牌镇全景

《石牌记》

文/斯雄 朗读/俞虹

年仲夏,南下入皖,勾起我一段尘封已久的情愫。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家乡湖北第一次接触到*梅戏,被严凤英、王少舫演绎的*梅戏电影《天仙配》弄得如痴如醉,如听仙乐。到底看了多少遍已记不清,但从唱腔到念白,几乎可以一直从头唱到尾。30多年后,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从北京来到安徽工作,再次被*梅戏的氛围所包围与浸润。

听着*梅戏的声腔韵白,循着*梅戏的传承轨迹,仿佛有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从合肥走向安庆,从安庆走向怀宁,一路执着地走进石牌镇——戏剧界所谓“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说的正是这里。

石牌,古称石牌口,亦名宜唐,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枕皖河,濒长江,在以水上运输为主的年代,为皖河航运线上的水陆要津,物产集散地。清乾隆年间,石牌镇所共设七大会馆。上石牌有街道11条,下石牌有街道14条,商铺多家。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载,石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南来北往,商旅云集,经济贸易活跃,文化交流繁荣。“出门三五里,处处*梅声”。每逢社日、节庆和丰收季节,这里的人们有竞相邀班结社、登台演唱的传统。

历史上的怀宁是个移民大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培植出崭新的文化。石牌戏曲班社群起,名伶辈出,辐射全国。中国戏曲的几大剧种如徽剧、昆曲、青阳腔、*梅戏等,都曾在这里驻足并发扬光大。清代包世臣《都剧赋》云:“徽班昳丽,始自石牌。”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均自石牌出发,至今仍被尊为一代宗师。难怪中国戏剧家协会原主席、著名剧作家曹禺年9月到石牌考察戏曲文化时说:“作为一名普通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是来朝圣的。”

中国徽班博物馆已在石牌镇建起临展馆。在这里,石牌民间戏曲繁荣发展的源流和脉络,清晰可见,令人赞叹。

进得大门,迎面就是《同光名伶十三绝》的巨幅画像。从“乾嘉”到“同光”到民国,石牌名伶遍华夏。当年有一名叫沈蓉圃的画家为当时活跃在北京剧坛的13位顶尖名伶画像,有如今天的“明星排行榜”,其中有4位出自石牌。

插图:郭红松

史载,安庆自汉代就已“百戏盛行”。中国戏曲的元素有三:音乐、舞蹈、唱词。这在石牌的民间戏曲中很早就做了完美的诠释。

石牌一带早先唱和的是耕歌戏,又称竹枝腔,是由农村播种歌(俗称“竹枝调”)发展而来的石牌高腔与民间百戏(又称“杂耍”)融合而成的民间歌舞演唱。“每当播种之时,主伯亚旅,一人发声,众耦齐和,长吟曼引,比兴杂陈,因声寻义,宛如竹枝,至治之象,溢于垄亩。”这种源自民间、发自山间、唱自田间的草根艺术,带着泥土的气味和山花的芳香,真实再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其乐融融的热闹景象。

正月灯会中则演唱“牛灯戏”。解说给我们的描述,好有画面感:春夏夜晚,用黑纸扎水牛一头,燃烛走村串庄表演;牛架系竹木结构,犁耙下面安装四个木轮,牛身由竹片装扎,外面糊纸,颈上挂轭,后拖篾扎的犁耙;该戏专演唐代名将尉迟恭的故事,剧目主要是《尉迟恭耕田》,讲的是尉迟恭遭到奸臣陷害,谪居田庄,学习耕田,体会稼穑之艰辛;演员一般为两人,一饰尉迟恭(净),一扮家童(丑),同步牛旁,边耕边唱,唱时以锣鼓过门,配以二人对白和集体“帮腔”,诙谐风趣。

明代中叶,江南的青阳腔传到石牌,与耕歌戏相互交融,并吸收僧道诵经做法事的佛调道腔,衍变成新腔“乐佛调”即今之“石牌高腔”,又名“夫子戏”,因专演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故事而得名,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即传说中的关羽生日演出;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演出“冠礼戏”;五月端午则在水上演出“彩龙船戏”……博物馆的解说介绍说,这些起源于民间的戏剧形式渐露雏形,不仅丰富了市井文化,而且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向石牌这块土地集结。从明末开始,先后流播到石牌较有名的声腔有江西的弋阳腔、苏州的昆山腔、陕西的秦腔、池州的青阳腔、徽州的四平腔、湖北的采茶调、皖北的花鼓灯等艺术形式,为后来的徽剧和*梅戏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梅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广泛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调、花鼓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等艺术精华,并与连厢、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在怀宁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怀腔”或“怀调”,逐渐固定为*梅戏的正宗腔系,念白则以安庆官话为标准。

早期的*梅戏仅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在业余时间演唱的一种戏剧表现形式。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先有石牌人程福香组建的半职业性*梅戏班社;至光绪二十二年(年),石牌上街人产成义组建有正式班名的*梅戏班社“仁义班”。此后至清末民初,班社如雨后春笋,次第建成20多个。演出多在农村和中小集镇,一般都在露天搭台,俗称草台。角色穿戴无合规格的“行头”,很多都是信手拈来:饰演生角的往往只穿长衫短褂,甚至借用和尚的袈裟和道士的法衣;饰演旦角的可向农村姑娘、嫂子们临时借用布衣裙,黑色“丝包头”就是常用的“头面”。台上道具简单,一桌两椅足矣。

民间流传下来的*梅戏传统剧目,有“36本大戏和72本小戏”。无论大戏小戏,其腔调娓娓动听,情节起伏跌宕,唱词朗朗上口,妙趣横生接地气,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在民间以野火之势蔓延,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经久传唱,成为经典,至今仍然很受欢迎。

严凤英《绣楼》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多年里,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演出的《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让*梅戏大放异彩,唱响大江南北,展现出*梅戏清新质朴、风姿绰约、优美动人的独特魅力,并远播海外。那个时候,无论城市乡村,到处传扬着“七仙女”的动人故事,传唱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优美唱腔,其风靡程度,绝不亚于当下的流行金曲。

我被*梅戏所吸引,是在“文革”之后,而且是由看*梅戏老电影引发。长期只看样板戏、唱语录歌,突然接触到*梅戏,冰火两重天,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改革开放之初,*梅戏与影视结缘甚多,又一次迎来风生水起的繁荣时光。只可惜,这时光如此短暂。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方式日益丰富,包括*梅戏在内的地方戏曲普遍受到冲击,渐呈萎缩之势,又大都无能为力。

或许这就是规律。文化的发展一如大浪淘沙,在冲洗掉沙石等杂质的同时,难免淘汰掉一些精华。而何为杂质何为精华,当时当事当局人终归是有局限的。

当地的同志带我驱车前往石牌镇隔壁的洪铺镇金鸡村,那里存有被称作是研究中国戏曲史“活化石”的金鸡碑。

金鸡碑高1.1米,宽0.7米,由白色石料刻成。碑的正文为“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两侧分别冠以“日”、“月”二字,上款题为“庚戌岁冬月吉旦众生祀奉”,下款是立碑人“本社”“信官”“信士”“生堂”等。

“金鸡”为旧时社戏所祀之神,属于道教文化的产物,来自艺术之神“二郎神座”下的“金鸡”和“玉犬”。怀宁县志载,“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雍正八年(年),或者上到明代。”金鸡碑原临冶塘湖,湖之东南有*山的象鼻嘴与正东的狮子山相望,有狮象把口的雄奇之势,口宽百余米,与皖河相通。相传当年班社乘船外出卖艺之前,必先到金鸡碑祭拜。

可叹如今的金鸡碑,孤零零地伫立在一片荒芜之中。金鸡碑前的冶塘湖以及昔日的码头已无踪迹,只有远处的皖河水还在静静地流淌。

据介绍,年11月,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梅戏)之乡”。石牌理所当然地成为“戏曲之乡”的核心,以皖河古道为中心规划的石牌戏曲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已经启动。

走在已纳入保护范围的石牌老街老巷,满眼尽是凋敝与破败,空空荡荡,不禁让人黯然神伤。

韩再芬《徽州女人》剧照

还好,当今*梅戏艺术的领*人物韩再芬当晚邀请去“再芬*梅公馆”看戏。《天女散花》《打豆腐》《对花》等传统小戏,深深地吸引着我,欣喜而躁动,让我多少回过点儿神来。在带我参观公馆的时候,韩再芬把话题始终锁定在*梅戏上,从传统到现代、从传承到创新、从演戏到营销,从她们正在西北演出的团队到新媒体技术的介入等等,寻思着如何让*梅戏代代传扬、常开不败……

由石牌联想到*梅戏乃至整个地方戏曲,如今都处在“保护”“振兴”“繁荣”声中,有*策扶持,有资金支持,有节庆帮衬,有舞台呈现,可我还是心结难解:它们会否如金鸡碑那样,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活化石”的窠臼?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过去讲“无‘石’不成班”,现如今谁还能仍旧执此一端?世易时移,物是人非,风水还得轮流转。

不过,世间但凡心之所向之事,总是需要有情怀敢担当的痴情者,单纯而执着,不惮付出有坚守,不自负颟顸,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期待凤凰涅槃。即使最终真的无改,至少可以无愧无憾。

至于是非得失,且留待时间和他人说去吧。

(原载光明日报年6月23日第14版“光明文化周末·作品”)

本文作者斯雄(右)采访凤冠非遗传承人产云秋

作者简介

斯雄

本文作者

斯雄,本名朱思雄,湖北洪湖人,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编报纸、办杂志为主业,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兼及时评。现为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社长,高级编辑。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人大新闻奖、中国*协新闻奖、中国人民解放*新闻奖。著有《南沙探秘》《游方记》《盛开的紫荆花——一个内地记者眼中的香港》《香港回归十年志(年卷)》《平等的目光》等。中央电视台“亲历·见证”栏目为其拍有纪录片《双城故事·爱在他乡》。


  

年推出游记散文“徽州八记”系列,第一记为《琅琊山记》,第二记为《凌家滩记》,第四记为《大通记》,第五记为《小岗村记》,《石牌记》为“徽州八记”之第三记。此次推出的是《石牌记》有声版之普通话版。

俞虹

本文朗读

俞虹,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主任播音员、主持人、新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现担任《全省新闻联播》主播。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兼职教师。播音、主持风格:端庄稳重、自然真实。声音适合各类作品的表达,语言基本功扎实,语言表现力丰富,文艺作品演播形象生动;电视片解说注重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听性,力求做到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以富于动感的有声语言适应广播电视媒体传播需要。

从业以来,多部播音主持作品获安徽播音主持作品奖、中国播音主持作品奖及中国新闻奖。先后共参与60多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其中多部纪录片在央视三套和九套节目播出。

○精彩回顾○

★合肥三孝口书店成“全球首家共享书店”这些借书细节务必知晓

★-年度安徽省“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名单公示啦!你家附近的卫生院入选了吗?

★我省近期招聘信息大汇总!想找工作的还等什么?快点看过来!转给需要的TA!

★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公布!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编辑/张姣姣

主办单位/安徽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你朗读斯雄ldquo徽州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