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太原主要有两张晚报,一张是《太原晚报》,一张是《华闻晚报》。虽然这两张报纸都是私人办报,但实际上由阎锡山控制。由于报纸的阶级属性,所谓的“新闻自由”是没有的,完全客观的报道是没有的。报纸仍然是阎锡山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一个工具。
《太原晚报》
民国年间的《太原晚报》创刊于年9月间,报社地址前期在二府巷,后移龙王庙街。社长兼总编辑为梁伯弘(山西省立法*专门学校毕业),编辑兼采访主任为牛青庵,编辑为张夷行(祁县人,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外勤有郭星符、张子颖、武丕成等,副刊编辑为郭文周(崞县人)和白冠三(五台县人),总务兼会计为方季和(五台县人)。该报还以梁伯弘、方闻(五台人)、朱点(五台县人)三人为董事。方、朱都是阎锡山的秘书,阎每月以一百元作为对报社津贴。该报发行约千份,四开,太原晋华印刷厂代印。
年春,社长梁伯弘去世,经方闻和朱点与《山西日报》协商,决定两报合作。《山西日报》的董事长赵效复兼任《太原晚报》董事长,方闻、朱点、徐友兰、刘竹溪(五台人,山西日报社经理)、牛青庵为董事,以牛青庵为《太原晚报》社长,张夷行为总编,郭星符为采访主任,武丕成、张子颖、杨怀丰(稷山人)为记者,周近山(定襄人)为副刊编辑。社址亦迁设在新民头条《山西日报》社内。由于人员充实,印刷方便(山西日报社代印),发行份数猛增一倍。《太原晚报》是太原最早发行的一家晚报。
年夏,“七七事变”尚未发生前,日本在太原新满城即设有领事馆(特务机关)。驻在太原的日本人,经常在街上寻衅闹事。一次,《太原晚报》刊登了一则日本人在新满城制造车祸消息,日本特务看到报纸后,即纠集了好多浪人,乘坐汽车,气势汹汹地到了太原晚报社来质问闹事。当时社长牛青庵外出不在社内,报社人们以负责人不在拒绝答复。第二天,数名佩带手枪的日本人又乘车前来寻衅闹事。报社人们只好约定于明日上午让负责人在编辑部专候。一个日本人在临走前写下一个便条:“你所载新满城事件云云,纯属虚构,应登谢罪之广告而更正之,否则予以断然之处置。明午见分晓。”牛青庵得悉此讯后,于次日晨前往报社,一面派人复查车祸经过,澄清事实,一面准备应急计划。考虑到如应允更正,便是屈服于暴力,有伤民族尊严;如拒绝更正,日寇势必开枪杀人。权衡得失,牛青庵当即写就绝命书一纸:“头可断,民族尊严不可污;血可流,中华男儿不低头!”并将绝命书交给总编辑张夷行,嘱张如日人肇事,可将此书制成铜板,分寄全国各大报,以唤醒民众,一致抗日。候至中午,日人未来。到十二时半,外勤记者杨怀丰归来告说:“日本人不来了,关于我社稿件事,已列为涉外事件解决。”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太原晚报》直到年抗日战争开始,太原沦陷前停刊。
年6月6日,《太原晚报》复刊。仍由原报社同仁利用各种关系筹集资金购买印刷机、铸字机及纸张和铅搞起来的。社址设在唱经楼街。选牛青庵为社长,郭星符为副社长,周近山为总编辑(时因病未到职),杨春霖(阳城县人,在阵中日报任记者)为采访主任,孟子静(太谷县人)、田履中(太原市人)、宋美玉(太原市人)等人为外勤记者,并聘刘剑尘(中阳县人)、关煌炎(新绛县人)为编辑,渠XX(太谷县人)为校对。该报社内部组织除编辑部外,尚设有经理和工务两部:经理部由药广文(太谷县人)负责,下设会计、收发、营业三个股;工务部由王虎臣(汾阳人)负责,下设印刷、排字、铸字三个股。所有工作,大部分系由阵中日报社工人兼办。
该报很重视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以争取支持和协助。曾聘有特约记者和专栏作家多人,如杨怀丰专写“好意思”(对各方面的批评意见),杨乃超写“小天地漫谈”,曲紫祥专写“*河两岸度春秋”(回忆在陕北、晋西八年抗战中的奇闻轶事),陈过专写小说《人寰侠影》,还有西北联大一位教授笔名“老太婆”的写了小说《摩登县长》等。此外,聘用晋剧名演员丁果仙的丈夫任秀峰为游艺采访,商业界的樊能治为经济采访(主要提供市场行情),还聘请了四位名医杨镇西、李仲卿、陈秉卿、牛润生和四位律师李萼生等为医药和法律顾问,为读者解答有关医药及法律方面的问题。
该报又聘请阎锡山的太原绥署驻南京办事处处长方闻、驻上海办事处处长朱点、驻北平办事处处长杜彦兴等为驻京、沪、平特派记者,这些人经常拍专电供晚报刊登。太原晚报的发行量为八千余份。
年春,牛青庵赴北平,董事会改选梁化之为董事长,任命王正平(祁县人)为社长,另以贾秉之(忻县人)任经理。年4月太原解放时,《太原晚报》停刊,设备资产被共产*接管。
《华闻晚报》
《华闻晚报》创刊于年10月1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东北领土,全国人民风起云涌地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而蒋介石则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主义,并且加紧向苏区进攻。山西的阎锡山更向日本帝国主义者暗送秋波。
《华闻晚报》原系私营商业性质。创办之初,是由社长吕征夷和他的同乡、侄女婿王华灼两人合资经营的。据吕征夷的内弟仇伯通回忆,这个报社原无开办基金,成立前只是由吕征夷租借了一间民房,挂了一块“华闻通讯社”的招牌,由吕、王两人亲自采访、发稿,即以发售新闻稿为基础。当时,吕征夷担任《山西*报》编辑和兼任上海《申报》驻晋记者,王华灼则任山西民国日报社编辑和南京“中央通讯社”记者。他们两人就利用这些身份,每天以大记者的姿态活跃于山西**两界。同时他们在报纸上经常给那些**有权势者捧场,从而向这些人敲竹杠。这样经过一段时期,就积累了一部分资金,由吕征夷亲自出马到上海购买机器,王华灼则在太原筹办发行晚报的一切事宜。不久机器运回,又以每月二百元的租金,赁妥了一所房院,于是即以“华闻晚报社”的名义,开始出刊《华闻晚报》。
据了解,筹办晚报社的资金来源,主要的是得力于吕征夷的妻兄、时任山西财*厅长的仇曾诒的支持和帮助。吕征夷就利用仇曾诒的关系,可以在太原市的金融界(包括太原市的各家银行)、企业机构进行借贷、挪移、转兑等活动。其次,据说李生达*长也曾给这个报社投资,积极支持吕征夷办报。另外,时任太原绥署秘书处长的曾遁(望生)因和吕征夷有朋友关系,虽在经济上没有帮助,但由于曾遁在山西*界的声望,对《华闻晚报》间接的帮助亦很不小。还有太原楼儿底“觉民派报社”的经理雷瑞尼(名梦麟),也和吕是多年抽鸦片烟的好朋友。雷长于交际,经常与省外和各县的官绅有来往,不仅经常给吕征夷在外县私购贱价烟土,而且对华闻的金融周转,也给予很大帮助。
在年以后,《华闻晚报》由于基金巩固,活动力大,步入鼎盛时代。不仅编排新颖吸引力大,而且四开小报较其他对开大报售价既便宜,消息又比日报早出一晚,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它的报社地址坐落在新道街十字路口,四通八达。因此报纸销路由创刊初期最多每天一千八百份,陆续增加到每天四千余份,年又增加到六千余份,年又增加到八千余份,而到了“双十二西安事变"以后,竟剧增到一万份以上。同时在这一期间的半个月中,每天午间提前发布“西安事变”中的各种新闻号外,据统计约有三万多页的推销数字。此后,《华闻晚报》销路,除由太原市发展到本省各县外,还销售于北平、天津、上海、武汉以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东北等各大城市,甚而远至日本。因为报纸销路畅旺,所以承揽各公私企业的广告业务也大大地发展,差不多每天要占到三四版篇幅的三分之二。这样,华闻晚报社每天报纸的推销和广告费的收入达一百五十多元。其他如代销药品、兼营印刷、文具等的各种收入还不在内。由于利润的不断增加,吕征夷为了鼓励报社人员,于年年终,曾拨出二千元,奖励同仁。全社大小员工,人人有份,多的可拿到百元以上,少的也可领六七元。但吕征夷又以鼓励储蓄为名,把员工应得的奖金,只发了三分之一的现金,其余则给收存在社内,作为报社活动基金。
《华闻晚报》在编排上是:第一版为国内新闻,所刊登的消息,多为替蒋介石和阎锡山做宣传。如年2月和10月,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发动了第四和第五次围剿,这个报每天都用大字标题,根据中央通讯社消息,报道对红*进行种种污蔑的新闻。此外,对蒋介石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也大肆宣扬,并著论赞颂。年“双十二西安事变”发生后,该报从13日上午开始就发“号外”,报道了事变的消息。同日晚报即以《张学良、杨虎城等叛变中枢,劫持领袖》为题,报道了事变消息并写了社论,对张、杨大加诋毁和指责,谴责张、杨劫持领袖为大逆不道。
第二版为本省新闻(包括太原市及全省各县)。这一版主要报道和反映阎锡山的各种反动*治措施、各种反动言论和反共消息。如对阎锡山所推行的“主张公道团”活动等,则大加赞扬。特别是年2月红*东渡进入山西,蒋介石派遣他的嫡系头子陈诚来太原设立了“剿匪”总司令部,与阎锡山通力合作大举反共、“剿匪”时期,该报不断为虎作伥,发布了各种反动言论,对红*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如”三泉战役”后,该报竟造谣说什么:“共*所到之处、焚烧抢掠,庐舍为墟”。在孝义碾头战役中,《华闻晚报》同样捏造了许多污蔑红*烧杀抢掠的消息。
同年秋天,阎锡山下令大举惨杀山西各地抗日救亡爱国青年,《华闻晚报》则连续刊载这种血腥新闻报道,为反动派摇旗呐喊。例如阎锡山在太原枪决国民师范进步学生曹津等四人时,该报即以《共匪伏法》为题、发布了消息、并污蔑这些爱国进步学生如何抗拒搜查,如何领导和鼓励学生暴动等等。但对他们在临刑前高喊人人耳闻目睹的“打倒卖国的蒋介石”、“打倒卖国的阎锡山”、“中国共产*万岁”等口号的英勇壮烈事实,却只字不提,充分说明《华闻晚报》的反动性。
第三版其中除点缀一些不关紧要的“世界珍闻”外,以“法律顾问”及“医药顾问”占的篇幅较大。
第四版为副刊、有“华闻舞场”及“文苑”等栏。“华闻舞场”篇首有“漫谭”,大多由主编人郑旨韦和宋希川结合当前新闻消息,随时以主观见解,不是歌颂蒋、阎“德*”,便是根据社会琐闻而作的无病呻吟之语。“文苑”则以刊载当时一些失意*客、落后文人的抒情诗词和宣扬新生活运动等诗歌为主。此外,还连载梁乐亭(宛南)写的长篇小说《如此家庭》、以及所谓的晋南名士仇筱侯每天连写的“花边捧腹谭”,均以低级趣味的文笔来麻醉读者。
年七、八月间,日机日夜轮番轰炸太原,迄至九月份更为紧张,有时每天四五十次来扰。因之太原城内外处于备战状态,到处修筑了防空洞,各机关厂矿企业以及公私营商业均在夜间办公和营业,各学校亦均停课。就在这时,《华闻晚报》于9月20日竟将国防机密——太原绥署颁发的《重新规划市民防空路线紧急通知》的密件,用特号大字《市民防空路线改变》的标题刊登在晚报的第二版条位置上。当晚六时发报后,群众舆论哗然,一致认为《华闻晚报》泄露防空秘密,不啻将全市三十万居民的生命葬送到敌人铁蹄之下。早就对《华闻晚报》不满的群众,此时更是义愤填膺。当时牺盟会在群众的要求下,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了补救和应急办法。与此同时,太原绥署主任阎锡山亦不断接到各方对《华闻晚报》的责难,于是不得不下令查封华闻晚报社和缉拿负责人吕征夷。但阎的这道命令还未及执行时,当晚十时许,各方群众约三百余人,便蜂拥而入报社。当时编辑部空无一人,大部分群众出于义愤,霎时间即将排字间、机器房等处的印刷设备和工具,以及编辑、营业两部的图书、器具、纸张、什物等捣毁无遗。最后还将在报社住宿的赵君川、吕承海、吕十一、崔来庆、赵子玉、陈树中等,由群众押送至上肖墙市公安局侦讯。嗣因这些人都不是主要负责人,第二天便全部释放回社。至于《华闻晚报》社社长吕征夷,因在事先就得到消息,在他妻兄仇曾诒公馆内,未被缉拿住。负责主编第二版本市新闻的韩少峰,也闻风而逃。采访这条新闻的外勤记者安惠元在出事后的第三天被扣捕,经太原地方法院审讯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个月。太原失陷前,刑期未满即被释放。
年10月太原沦陷后,于年春吕征夷又回到太原,化名吕贞一,在汉奸武荩英、蔡雄飞组织的“兴亚皇*”司令部担任了秘书厅厅长。年被撤职,回到翼城原籍,不久死去。《华闻晚报》也就再未恢复。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本文作者其它作品:
康小明:山西历史上的农电工
康小明:两次反右倾运动中被罢官的李惠春
康小明:落马发小的陈年往事
康小明:父亲留给我的最后记忆——雪白血红
康小明:几位自杀者的故事
山西电力史上的“乌兰牧骑”
康小明:父亲是报坛的“山药蛋派”
《晋绥日报》教会父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康小明:我的爷爷,从乞儿到乡贤
阳城电厂建设工地的“老外”们
陈永贵给山西日报改标题
新华社“大咖”在永济五七干校的日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太原街头的红男绿女
当年山西有位干部这样说……
太原解放时战地记者的主要报道
吕日周:我见证了申纪兰的泪水
除夕踏雪访西沟,结缘劳模一世情
吕日周板话
太原遗恨:文坛巨匠茅盾和烈士萧逸的翁婿情
右玉县委第六任县委书记关毅的家事片段
大寨轶事二则
“你们比延安还艰苦?!”余秋里为什么这样批评神头电厂领导
那些年隐藏在山西大山里的战备电厂
省*府大院六号楼的“改革先声”——我在省体改委的日子
那个年代山西日报社有个“三家村”
关于吕日周的调查报告为何难以公开见报?
当年山西有位县委书记这样接访,成为《新星》原型
吕日周一封家书背后的家国故事
我眼中的吕日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西电力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谢振华将*的柔情
康小明:*牵梦绕报社院,一砖一瓦总关情
康小明:父亲寡言冷漠背后的故事
太原文瀛湖畔劝业楼一段不被人熟知的历史
抗战岁月里报人们的苦乐年华
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卫恒被迫害致死后为什么会有三次平反结论?
当过多家报纸总编辑的山西名人常芝青
晋绥民众能看懂听懂的《晋绥大众报》
《晋绥日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抗战日报》——“晋西北抗日的一面旗帜”
父亲的抗战史
太谷县北梁村:老红*后代一生的记忆
《山西日报》历史上的两次被查封停刊事件
年,他冒死进入孤城太原策反中将父亲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她从太原走向首都歌坛、曾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公民”
太原公安留用的第一个民国警察,他抓捕了河本大作
晋阳湖水今犹在,市区已无一电厂
诞生于太原工业时代的晋阳湖
五六十年代齐聚在省报旗下的漫画家们
邓小平、胡耀邦为什么会来山西视察这座农村小水电站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一篇为胡富国鸣不平的旧评报文章
那水那坝那人——*河天桥水电站的由来和建设
省委书记陶鲁笳与山西日报
47年前的那场山西省直干部下放潮
梨园行外忆寒声
山西的老漫画家张柯南
这个山西人曾做过两位领袖的秘书,被誉为*内笔杆子
纵横雁北、活埋父亲、降日又反日:民国十大巨匪之乔日成
我与网球的故事
庞利民十年磨一剑著《晋商与徽商》
太原绿茵场上的快乐足球
一个右派和他的影星女儿
山西那些渐行渐远的列车发电站
被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会上严厉批评的太原“工程”
一位战地记者记录的彭老总在太原前线
王生明——年龄最小的八路*战士
我眼中的独眼将*张广有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景地峪道河
山西历史上的两座红色电厂
从一家灯火到太原电灯公司
是什么在揪人心扉——与刘胡兰妹妹刘爱兰的心灵对话
康小明:墓地随想
苦难成甜:文革前后山西日报“编委楼”纪事
两位混血美女与一座城市和一个家族的网球运动史
康小明:我眼中的城市雕塑
康小明:按摩师马义的蝼蚁生活
家在太原
康小明:双塔寺街的变迁
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和接管太原——忆太原首任警备区司令员罗贵波将*
康小明:小人物的大手笔
康小明:柔情的保民,*河岸边的保德汉子
康小明:异人郑喜桂
康小明:母亲对保德家乡的回忆
康小明:他一生只说真话——怀念我的父亲康溥泉
康小明:铁姑娘春秋
康小明:编委楼里的编委们
康小明:那座山,那个人
康小明:尴尬人生
康小明: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走了,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康小明:高高竖立在恒山火烧岭上的丰碑
康小明:神头泉边,逝去的电力城
康小明:一位知青和一个山西村庄的故事
康小明: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大同的旧事
康小明:我在五中“闹革命”
康小明:一座机关大院和大寨在历史漩涡中的碰撞
作者的赞赏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