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周姓家训周姓的来源周姓家规
TUhjnbcbe - 2021/3/5 16:03:00
周氏家训

周氏家训唯我周公后,濂溪百世孙。殷勤遵圣训,笃信守贤文。礼乐千秋仰,图书万苦存。居身恭俭证,处世厚谦温。报国忠廉节,传家孝义纯。闺门宜整肃,礼法不容紊。男女非无别,尊卑自有伦。笑言休苟且,举念要平匀。戒慎其不*,恐惊所费闻。存心思济众,立志望超群。无罪身为贵,成仁名亦尊。高明昭日月,大道遍乾坤。赫赫流芳远,巍巍树德敦。吾人能学武,福寿永长春。上可光先祖,下堪裕后昆。

周恩来的品德会如此高尚,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周家先祖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

《周氏家训》是周氏从年始祖周敦颐至今余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著作,全书近字,11项,42页。核心内容是教化后辈如何做人。

从周敦颐的《爱莲说》到周氏家训,再到周恩来同志的十条家规,显而易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由周氏后人总结出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虽各地字句长短不一,但其基本内容皆为尊先祖祖训,“出污泥而不染”,其中的“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报国为民”等体现了爱莲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在《周氏家训》中,对于勤俭的论述虽言语不多,但道理颇深。“俭,美德也。俭可养德,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

《周氏家训》教导子孙,人要行善,不贪不义之财。“货悖而入,货悖而出”的事太多,钱从不正当处来,自然也花在不正当之处。

“相忍”为第一要决,“和睦”为最大喜气。人必须有学问技艺,才能随时等待好的机遇。

“诚”、“俭”、“忍”三字,是《周氏家训》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是传承周氏爱莲家风的三要诀,更是周恩来严肃家风的渊源所在。

周氏姓氏渊源

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二十一位,人口约三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左右。

周朝时期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年),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士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台湾省*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分布

至年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周姓家谱共计59部,其中有10部以上的为江苏、浙江、湖南三省。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年至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据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年2月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周氏家训

一曰孝

天性之际,无容勉强,然习俗最易移人。凡子弟于解方名知象数之后,即当教之读曲礼,谨幼仪,习而安焉,则戾气自化,循是行之,不以成人而疏瞻依之爱,不以出外而忘明发之怀。亲在不言老,孺慕终身焉可也,如此以事亲,即以课子,是之谓身教。

二曰友

同胞共乳,岂不连属,迨少长而相狎,及有家室而争财。风雨起,鼠雀生,而天性薄矣,是当以一让字药之。兄弟之间,有一能让之人,则争者自愧。孟子曰:不藏怒,不宿怨。则尤属兄弟间之良剂。

三曰谦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卦六爻皆吉,宇宙事业,慨从谦虚得来。禹拜昌言,周公吐握,圣人且谦,而况其下焉者乎。故谦于接物则礼让生,谦于学问则见闻广,谦于己则志气和,和于兄弟则友恭,和于亲族则姻睦,和于邻里则非议不生,和于童仆则贼盗不入。况家和生百福,惟谦者得之。

四曰忍

智者不忍则机谋速发,勇者不忍则斗狠忘身,语言不忍则驷马难追,财物不忍则贪得丧义,世间多少祸患,皆从忙里生出,多少利益皆从审慎得来。忍之一字,以之修身则进德,以之处家则咸宜,以之待人则人服。语曰:量大则福大,谓其忍也。张公百忍,当以为法。

五曰勤

化工之运,以鸟鸣春,为宇宙传出一段勤劳景状。凡人血气如风之鼓,如水之流,原活发不停。目动则明,耳动则聪,心思勤则智虑发,四体勤则精力生。勤于读书则功名就,勤于耕织则财产丰。勤于谋运则为富家翁,勤于居官则为廉能吏。少年勤则学日进,髦年勤则德益修。卫武公之勉学,鲁敬姜之勤劳,此物此志也。

六曰俭

宇宙之物力其丰蔷常相待耳。此处其有余,彼处其不足。前为其赢,后则受其绌。故厚福之人,必持其平以待之,酌盈剂虚,不吝费亦不过费。于用物之中,存掷节之意,使不尽者常在天地,此俭所以能养福也,而骄奢皆分之弊,亦可以免。

七曰慎习业

良弓之子为箕,良治之子为裘。其传习然也,凡人之家,以读书耕田为本,余皆末务。教人子弟者,令其诵读有成,小之拾青采芹,大之夺魁及第,则幸矣。即不成者,亦可以变化气质,粗知礼让,服田力穑,以待其子孙。有若不能耕者,则技艺中惟医学最上,且可以广储阴德。语曰:三代为医必贵。为其洞明医理,能生活人者许之矣,而庸医断不可为。

八曰严闺门

成周以妇德开基,姜嫄太姒皆圣后也。虽曰妇道无成,而邑姜内助之功,竟等诸吕望召奭之俦。至若李唐之闺门一坏,终代皆丑。人家于子弟议婚时,即须选择。至其内外之闲,男女之伦。姻戚往来之尤当谨小慎为。中乎礼节,内则诸篇,宜熟讲也,愿加意求之。

九曰谨嬖妾

男正乎外,女正乎内,天地之大义也。无端宠妾纳婢,至老不耻,反丈其词曰:子出多门。不知嫡庶之事,实亏家法。昔齐桓五子争立,以致尸蠹出户,而不能获葬,岂不悲耶。今之兄弟成讼,庶母嫡子,露面公庭,子怨其父,父不能瞑目于地下者,可胜道哉。原其初只一点欲念未制,遂不顾及于身后之丑也。若夫嫡妻乏嗣者,固宜纳妾,第不可从少艾姿色起见,妄娶不类之妇。至其嫡庶之分,须要截然明白,则定情安斯为福兆。

十曰广阴德

世之有权力势位,施惠及人者,显德也。若无权无势,能一言一事,生活人命,保全人节,救护人家声名,成全人家婚姻者,阴德也。事之来前,原属无因,我之为之,亦非有意,只此一念恻隐,不为则不忍,为之而尤不敢以告人,史称西伯阴行善是也。然须于未事之先,养一副生活人心肠,竖一番菩萨愿,力遇事则毅然为之,不惜己财,不惮烦若,不求报应,庶为于德有济。至若谤人闺门,淫人妇女,毁人节烈,唆人成讼,绝人宗嗣者,果报不小,尤宜深戒。

周氏家训歌

吾乃周公后,应知甘棠存。

礼乐兴华夏,立国八百春。

汝南旺家族,濂溪誉后人。

尊礼守法度,敬祖莫忘根。

为人恭俭让。处世厚温谦。

事商公诚信,从*仁爱人。

学识精准进,忌满自负心。

邻里和睦处。扶困济众生。

兄弟应友悌,夫婦齐眉情。

敬老携幼稚,孝义是家传。

**不沾手,嫖盗法必惩。

婦男应有别,尊长记人伦。

笑言语必端,汚言省自身。

守法身自贵,尊礼人皆敬。

报国廉忠勇,光宗耀门庭。

亦文亦能武,福寿双双临。

高德昭月月,大道通乾坤。

立身自示范,佑启有后昆。

唯我周公后,濂溪百世孙。

殷勤遵圣训,笃信守贤文。

礼乐千秋仰,图书万苦存。

居身恭俭证,处世厚谦温。

报国忠廉节,传家孝义纯。

闺门宜整肃,礼法不容紊。

男女非无别,尊卑自有伦。

笑言休苟且,举念要平匀。

戒慎其不*,恐惊所费闻。

存心思济众,立志望超群。

无罪身为贵,成仁名亦尊。

高明昭日月,大道遍乾坤。

赫赫流芳远,巍巍树德敦。

吾人能学武,福寿永长春。

上可光先祖,下堪裕后昆。

汝南堂周氏家训

自古巨宗望族,莫不有家禮家訓,昭示子孫,永垂鑒戒,用作懲勸,爰探其主肯而發明之,撮其要義而擴大之。

治家傳上策,克儉克勤;教子有良方,課庚課讀。勿越軌而犯法,毋長惡而飾非。遠匪人所以避禍,視君子所以省愆。善日積而名彰,惡日滋而身滅。

從淫欲,習賭博,敗家即在目前;用機巧,行乖張,享業只爭瞬息。禮義廉恥存半點,不愧為良民;士農工賈成一家,無沗于大眾。

詩書不可少廢,勿諉子弟為庸愚;祭祀不可虛疎,毋以祖宗為遼遠。矜孤恤寡,敬老憐貧。因財賄而失友朋,殊非義士;聽婦言而疏骨肉,豈是丈夫?勿發人之陰私,勿唆人之訴訟。

勿輕妯娌,勿蔳鄉鄰。橫逆之來,安知非我之有虧,當平心自問;潛愬所及,何必恨人之詭議,宜著意訪求。靜坐當思己過,閒談莫道人短

宴會有節,勿務為長夜之歡;妓女易誘,亟擯諸大門之外。園蔬四季長春,可以無饑;國課及早輸將,斯稱至樂。相逢肩挑貿易,勿占便宜;每遇困苦視隣,宜加撫恤。

婚姻無慕勢利,取與更要分明。尊師重儒,敦宗睦族。一團和氣,斯真為大家;同室操戈,即流為敗俗。毋恥惡衣惡食,菜根咬得有余香;須法善行善言,仁義飽時無俗態。

善不期人見,便是真善;惡惟恐人知,便是大惡。不得則反求諸己,不欲則勿施于人。本此修身,一家庶幾於仁孝;用之處世,四海皆致其敬恭。愿我子孫,勉旃毋忽。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勿怠勿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桀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同类相残。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周氏祖训》

奉公上

以下奉上,令行禁止;

虽刑罚累累,不加顺民;

幼而学、壮而行,夙夜不懈,方成贤士;

故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平和为世、畏怯为法、勤俭为铭;

不贪慕虚荣、阿谄权奸;

不攀龙附凤、飞扬跋扈;

不渔肉乡里,为祸地方;

不强辞夺理,有辱国格;

安分守已即不辱祖先也。

重本根

人之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源,来自先祖;

如此类推,当知家族一脉相承,势如根枝,荣枯与共;

爱宗祖自培其根。爱父母自丰其本。爱族众自壮其力。

百流归海,万源归宗。族人应豁然知其所以、明晰由来即往。

铭感宗功祖德之余,自重族属之谊、自遵派序之例、自睦族属之亲;

阖族团结,互为提携,彼此庇荫,共步康庄!

联同气

一父之子,分为二体,二体相连,此兄弟之伦也。

襁褓之时,同乳食、同席寝、同出入、同归学、同师游、同嘻戏、同笑泣,天性纯厚,亲密无间;

至成人阋于财势而各怀机心,各私其身,各逞所见;

各爱所亲:遂致兄弟反目,视同路人,甚而同根相煎、同气相残、竟成仇隙,全然不念手足情份,争忿全在财利之间;吾有诗云:

千朵桃花一树生,风雨凌欺自飘零,万花丛中孤一朵,恨不化泥独自怜。族人细细把味,自知自剪其枝等同自掘其根;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利阋墙招至孤身无助、岂能长存于天地间乎?

慎交游

人之履世,交游定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谓交游务当谨慎,变友须辩忠奸;时时警醒,切莫以权利相衡,为世相口舌所惑、为灯红酒绿所迷;

古有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从于小人,自擅势利奸邪之术;

从于庸人,自多俗语陋习之癖;

从于诤者,自重刚正行端之礼;

从于智者,自拥敏睿聪慧之资;

故交友如从师,善恶自彰也。

力耕桑

衣食者廉耻之源也。

农人耕作虽苦,更有赖天时地利,但春种秋收,自有其乐;

餐荤食素,丰俭由心;

即无虑庙堂之高、又不愁尔虞我诈;

耕耘播种,饲养收获率性而为;

得此惬娱,夫复何求?况大富由命,小富由勤,切戒妄自菲溥,甘为人奴;

当知自食其力有何不及人处?

勤诵读

家无读书子,礼义从何明?

故家有子女,无分聪愚都当授教。

读书非搏高名,实是习圣贤之言行,辩宏微之理论,学不明之知识,察世界之风云。

致学有所成者,亦当克守本分,不得恃才傲物,凌人霸戾;

古言云:家门出一个丧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积阴德的平民。

是谓学以致用,用必得当;

学有所成,成当济世攘族;

若存一已之私,漠视民生。

纵然权倾朝野,富可敌国,又何堪妨仿宗法,凛于人前呢?

立品行

品行者,道德基准也。

人无论贫富贵贱,皆当修身养性;

行止端方,不为世俗所染,不为功利所惑;

谦谦君子风,笃笃正人形。

古有胎教之法:

母有孕无邪思,言笑不苟,依时安寝不惊,动静有节,喜怒有常,饮食坐卧端方,生子自然性聪灵慧,品行纯笃;

及至延师为学,视其聪愚,农工商贾专而习之。

夫品行者,当朴而无华,静而无燥,拘而无放,谨而无哗,入孝出悌,不失风雅;

奉公守法,不越常规;

处世为人,不失礼义;

为官为民,不亢不卑。

淡泊名利,荣辱不惊。

正心术

人之善恶,发乎于心;

心有所动,形有所容;

故人当清心寡欲;常怀忠厚;

切忌热衷名利,好吃懒做;

巧言令色,心怀不轨;有道是苍天有眼观心术,报应不爽惩奸邪。

慎言语

祸从口出,此系言之不慎也。

夫言为心声,但言多不如寡言,有言不如无言。

规谏者铮言屡屡,终取其辱;侮人者喋喋不休,天怒人怨;争执由此起,讼狱由是兴;

又或泛论事故、凑合成巧,高谈阔论,扬人所短;

遇生客谈时事,对外人说家丑、聚戏场议官*、皆取祸之道也。

故且唱过头喏,莫说过头话;当言少语,以不亢不卑为度,温和敦厚为本,切忌逞笔锋之利、造歌作状,明攻暗揭,人受其害,我快其意,最犯造物之忌;

是应洁身自好,谨言慎行。但将冷眼看世界,荣辱兴衰在心田。

躬节俭

人之在世贫贱即定,生死荣辱,概不由人。

故宜富家患贫、常将有日思无日;

贫民思富、莫把无时当有时

;挥霍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洗沙;

举步何劳车马叫,信脚行来身自健;

暴殄天物,入不敷出;华衣锦食,挥霍无度皆败类,切需慎之戒之。

睦族和邻

天下万物始于其宗,穷其源头乃一本也。

即为一本理当和睦又何生欺慢之心?故为宗氏,应尊长爱小互相礼敬,遇难而帮、遇贫则济,遇恶则纠;切忌攀富附贵,远贫拒穷,使族人无所依附,行同路人;

如此旷日持久,家族威严扫地,纵然自己一时高高在上,因自己自掘其根,又何能长远?举凡大家,首当固本清源,致成方阵,一荣俱荣;

力量不分贫富贱,家门岂论尊卑微,睦族敬宗,礼之使然。天下一家,无分伯仲,邻里之间,无分高下;卜居必择仁里,结伴务求贤良;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邻里者犹同根之树,同枝之蔓;

应气同声,声相近、切忌白作清高,盛气凌人;

当知远亲尚不及近邻,邻里和睦善莫大焉。

禁憎巫

左道旁门惑众生,焚香聚众迷生灵,生前不修良善事,死后何能罹孽*。

是说人生有命,富贵天成;夭寿不二,惜身以俟。有说修来世者,嗟呼当世尚不能自保无祸,又何谈来世富贵荣禄?

若然舍当前应作之事而不做,一味求助渺渺冥冥空虚无用之神*,终是椽木求鱼,竹蓝打水;

现世诸多忤逆不孝之徒,生不敬养父母,死后修斋超度,其道事涉幻杳,纵有神明在天,又岂能助忤逆之奸,遂忤逆之愿?

故此,人之善恶,不在僧巫宏法;

果有其为,姑掩凡人耳目,非为不孝,即有过恶,事从朝山礼祖,冀图免罪;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图洗心革面,痛敢前非,而欲求神庇佑,神祖又可欺乎?

古言云:生为明圣,殁为明神,生不忠良,死为下*。

古往今来,圣贤尚多舛危,良善亦多灾难,非神灵不佑,天理失彰,盖因命犯艰厄,无从庇护也;

是故有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之谣;

据此,人之为人,当克守本分,勤俭务实,谦和处世;

不亢不卑,自济自足,确如此,又何必跪僧巫,求荣禄,兢兢惧报,夙夜忧烦?

以上诸条,皆人生当务之切要,故不揣谆复劝勉;虽辞有未尽,然理有一定,事则无方;明晰洞幽,有待后人思量。

但以上文传世,作为义训示蒙,开发心志,勉力勤学圣贤,当不至误入歧途;一切权谋果报修身处世之道,当了然于胸矣!

岭北《周氏宗谱》家训

忠仁

急公乐善扶危困

孝悌

追念远祖睦同宗

友爱

惠恤老幼惜孤贫

倡随

夫妇相爱敬如宾

诚信

言行必果诚为本

耕读为先勤敬业

衣食简朴禁奢靡

崇礼教孝敬长辈

亲情族谊和为贵

除恶习戒贪戒淫

(周银翠收集)

上周、上岙周、上金、小炉头等葭芷周祖系周氏家训

宗规计一十六则

自家庭乡黨以至涉世应务,均列于宗规于此,见一举足而不忘祖宗之训

遵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包尽做人的道理,凡为忠臣、为顺孙、为圣世良民,皆由此出,无谕圣愚,皆晓得此文义,只是不肯著实遵行,故自陷於过恶。今倣乡约仪节,每朔日族长督率子弟齐赴听讲,各宜恭敬體认共成美俗

展祠墓

祠乃祖宗神灵所依,墓乃祖宗體魄所藏,子孙思祖宗不可见,见所依所藏之处即如见祖宗。时而祠祭,时而墓祭,必加诚敬。凡栋宇有坏则葺之,罅漏则补之,垣砌碑石有损则重整之,蓬棘则剪之,树木什器则爱惜之,或被人侵害盗卖盗塟则同心协力复之,患无忽小视无逾时,此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道,族人所宜首讲者。

辨族姓

类族辨物,圣人不废世以门第相高,间有非族,认为族者或自外邑移居本村,或继同姓子为嗣,是非难淆,疑似宜辩蓋神不歆非祭,处亡处人之道当如是也

正名分

同族兄弟叔姪名分彼此,称呼自有定序,近世风俗浇漓或狎於亵昵,或狃於阿承,皆非礼也,拜揖必恭,言语必逊,坐次必依,先后不论,近族远族俱照叔姪序列,若同宗义男亦必有约束,不得凌犯疎房长上,以寓杜渐防微之意。

睦宗族

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名分属尊,行者尊也,则恭顺退逊为称,分属难卑而齿迈者老也,则扶持保护事以高年之礼,有德行者贤也,贤者乃本宗桢干,则亲炙之,景仰之,每事效法忘分忘年以敬之,此之谓三要。又有四务:曰矜幼弱;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竞,幼者稚年,弱者鲜势,人所易欺,则矜之,一有怜悯之心,自随处为之效力矣,鳏寡孤独王*所先得,於耳闻目击,则恤之,若衣食不给,生计无聊者则周之,量已量彼可为,则为不望其报,亦不使人知,吾尽吾心焉。人有忿则争,遇一人劝之气遂平,遇一人助之气愈激,然,当局迷者多矣,居间解之,族人之责也,此之谓四务,引而伸之,为义学、为义田、为义会、为义塚善乎。范文正公之训曰:宗族于吾,固有亲疎,自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此先贤格言也。

重谱牒

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可得言。收藏贵密,保守贵久,如有不肖辈鬻谱卖宗,或誉写原本,瞒众覔利,致使以假混真,紊乱支派者,不惟薄视公众,抑且得罪祖宗众共黜之。

肃闺门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君子正家,其闺门未有不严肃者,纵使家道贫富不齐,如馌耕採桑、操井臼之类,势所不免,而清白家风自在,或有不幸寡居则丹心铁石,白首冰霜,亦以三从四德,姆训夙娴,养之者素也,若徇利妄娶,门阀不称,家教无闻,又或赋性不良,悍妒长舌,至於结社讲经,不分晓夜者,闲家之道切宜禁忌。

豫蒙养

古人有胎教,有能言之教,又有小学大学之教,随其资质严加训迪,是以子弟易於成材,今俗教之作文,取科第功名止矣,德行未及也,次者杂字法版牍,以便商贾书计,又其下者作为状词活套,长其刁风,是虽爱之实害之矣。

译文:古人就有胎教,又有语言教育;也有识字教学和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教育。更要随其资质严加教导,因此子弟们就容易成才。现在世俗的人们教育子弟的情况怎样呢?最好的,教给他们写文章,等到考取科举获取功名之后就停止了;比功名更重要的道德,他们却没有教。较好的,教给他们识写汉字并写请柬和书信,来便于经商做买卖记录和计算。最差的,是教给他们提起诉讼的文书和生活中的俗语常谈,把它作为将来有一天耍狡猾之用。这样,即使在教育他们,但实际上也是在害他们啊。

厚姻里

姻者族之亲,里者族之邻。远则情义相关,近则出门相见,况童蒙时,或多同馆,或共嬉遊,比之路人不同,凡事皆当从厚,通有无,恤患难,不论曾否相与,俱以诚心和气遇之,即使彼会待我薄,久且感而化矣。

勤职业

士、农、工、商,业虽不同,皆是本职,如士者,则须先德行,后文艺,切勿因读书识字,舞弄文法,倒置是非,造歌谣,匿名贴,举监生员,不得出入公门,有玷行止,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欺赖田租。工者,不可作淫巧,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纨袴冶游,酒色浪费。亦不得越四民之外,为僧道,为胥隶,为优戏,为椎埋屠宰,若*博一事,相習成风,尤为乡族不齿,愿人共戒之也。

供赋役

赋税力役,皆国家法度所系,若拖欠钱糧,躲避差役,便是不良百姓,恼官府,累身家,又准不得,事是何算计,故勤业之人,将一年本等差粮先要办纳明白。

止争讼

盖讼事有害无利,要盘缠,要奔走,若造机关又坏心术,且无论官府廉明如何,进城市,即被歇家撮弄,进衙门即受皂役呵叱。伺候几朝夕,方得见官,理直猶可,理曲到底吃亏,甚至破家辱身,冤冤相报,延及子孙。总之则为一念客气,始不可不慎。经曰:“君子以作事谋始,始能忍终无祸,始之时义大矣哉。”

崇节俭

人生福分,各有限制,若饮食衣服,日用起居,不免多费多取,其敝在於好门面,一念如争讼,好赢的门面,则鬻产钻刺,讨人情礼节,好富厚的门面,则卖田嫁女,重聘求媳,铺张开发,散帛击鲜,力实不支,没法应用,不知剜肉补疮,所损日甚,此等恶俗可悯可惜。

严守望

上司设立保、甲,只为地方,而百姓却乃虚应故事,以致防盗无术,此其自为计疎也,民族雖散居,然多者千烟,少者百室,少者数十户,兼有乡邻同井,相友相助,须依奉上司条约,平居互仪,出入有事,递为应援,或合或分,随便邀截,若约中有不遵防范,蹤迹可疑者,即时察之。

(15)邪巫当禁:禁止师巫邪术,律有明条。盖*道盛,人道裒,理之一定者。故曰国将兴听于人,将亡听于神,况百姓之家否。故一切左道惑众,诸辈宜勿令至门。至于妇女识见庸下,更喜媚神邀福,其惑于巫术也尤甚于男子。且风俗日偷,僧道之外又有斋婆、卖婆、尼姑、跳神、卜妇、女相、女戏等项,穿门入户,人不知禁,以至哄诱费财,甚或有犯奸盗者为害不小,各夫男须皆预防,察觉其动静,杜其往来,以免后悔。此是齐家最要紧事。

禁师巫

妇女识见庸下,最喜祈神邀福,其惑於邪巫也尤甚於男子。且风俗日偷,僧道之外又有斋婆、卖婆、尼姑、跳神、卜妇、女相、女戏等项,穿门人户,哄取财物,为害不少,各夫男皆宜预禁,以免后悔。

行四礼

冠、婚、丧、祭礼节繁多,师其意而用之可也。如冠,则实不用币归俎,不用牲,祝词不重出,加冠醮酒祝后次第与之。婚,则禁同姓禁服妇,改嫁恐犯离异之律,女未及?无过门夫亡、无招赘、无招夫养夫,贻辱宗祊。丧,则惟竭力於,衣衾棺槨遵礼,哀泣服内不嫁、娶,不听乐,不与宴贺,葬必择地,不得泥风水。祭,则聚精神致孝哀,内外一心,长幼整肃,具物惟称家有无,不得为非礼之礼,此皆孝子慈孙所当尽者。

以上十六条,宗规惟此,至详且悉,可以保身家,可以培风化,可以妥先灵,可以裕后。启孝悌尽于斯,忠信立于斯,礼义敦于斯,廉耻励于斯,四书中之要言,六经内之精义也。尔曹口颂心维,身体力行。毋谓尔富,富即伏贫。毋谓尔贵,贵即伏贱。毋谓尔强,强即伏弱。毋谓尔巧,巧即伏拙。宁失厚毋失薄,宁失质毋失文。严辛云曰:“不常午分,宜诚吾家,不远鉴矣。”惟愿三复诸款,恪守成章,俎豆香火,积久弥光,则先人幸甚,即宗祠幸甚。

上周周氏家训

宗规计一十六则

自家庭乡黨以至涉世应务,均列于宗规于此,见一举足而不忘祖宗之训

遵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包尽做人的道理,凡为忠臣、为顺孙、为圣世良民,皆由此出,无谕圣愚,皆晓得此文义,只是不肯著实遵行,故自陷於过恶。今倣乡约仪节,每朔日族长督率子弟齐赴听讲,各宜恭敬體认共成美俗

展祠墓

祠乃祖宗神灵所依,墓乃祖宗體魄所藏,子孙思祖宗不可见,见所依所藏之处即如见祖宗。时而祠祭,时而墓祭,必加诚敬。凡栋宇有坏则葺之,罅漏则补之,垣砌碑石有损则重整之,蓬棘则剪之,树木什器则爱惜之,或被人侵害盗卖盗塟则同心协力复之,患无忽小视无逾时,此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道,族人所宜首讲者。

辨族姓

类族辨物,圣人不废世以门第相高,间有非族,认为族者或自外邑移居本村,或继同姓子为嗣,是非难淆,疑似宜辩蓋神不歆非祭,处亡处人之道当如是也

正名分

同族兄弟叔姪名分彼此,称呼自有定序,近世风俗浇漓或狎於亵昵,或狃於阿承,皆非礼也,拜揖必恭,言语必逊,坐次必依,先后不论,近族远族俱照叔姪序列,若同宗义男亦必有约束,不得凌犯疎房长上,以寓杜渐防微之意。

睦宗族

睦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名分属尊,行者尊也,则恭顺退逊为称,分属难卑而齿迈者老也,则扶持保护事以高年之礼,有德行者贤也,贤者乃本宗桢干,则亲炙之,景仰之,每事效法忘分忘年以敬之,此之谓三要。又有四务:曰矜幼弱;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竞,幼者稚年,弱者鲜势,人所易欺,则矜之,一有怜悯之心,自随处为之效力矣,鳏寡孤独王*所先得,於耳闻目击,则恤之,若衣食不给,生计无聊者则周之,量已量彼可为,则为不望其报,亦不使人知,吾尽吾心焉。人有忿则争,遇一人劝之气遂平,遇一人助之气愈激,然,当局迷者多矣,居间解之,族人之责也,此之谓四务,引而伸之,为义学、为义田、为义会、为义塚善乎。范文正公之训曰:宗族于吾,固有亲疎,自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此先贤格言也。

重谱牒

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孝子顺孙目可得睹,口不可得言。收藏贵密,保守贵久,如有不肖辈鬻谱卖宗,或誉写原本,瞒众覔利,致使以假混真,紊乱支派者,不惟薄视公众,抑且得罪祖宗众共黜之。

肃闺门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君子正家,其闺门未有不严肃者,纵使家道贫富不齐,如馌耕採桑、操井臼之类,势所不免,而清白家风自在,或有不幸寡居则丹心铁石,白首冰霜,亦以三从四德,姆训夙娴,养之者素也,若徇利妄娶,门阀不称,家教无闻,又或赋性不良,悍妒长舌,至於结社讲经,不分晓夜者,闲家之道切宜禁忌。

豫蒙养

古人有胎教,有能言之教,又有小学大学之教,随其资质严加训迪,是以子弟易於成材,今俗教之作文,取科第功名止矣,德行未及也,次者杂字法版牍,以便商贾书计,又其下者作为状词活套,长其刁风,是虽爱之实害之矣。

厚姻里

姻者族之亲,里者族之邻。远则情义相关,近则出门相见,况童蒙时,或多同馆,或共嬉遊,比之路人不同,凡事皆当从厚,通有无,恤患难,不论曾否相与,俱以诚心和气遇之,即使彼会待我薄,久且感而化矣。

勤职业

士、农、工、商,业虽不同,皆是本职,如士者,则须先德行,后文艺,切勿因读书识字,舞弄文法,倒置是非,造歌谣,匿名贴,举监生员,不得出入公门,有玷行止,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欺赖田租。工者,不可作淫巧,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纨袴冶游,酒色浪费。亦不得越四民之外,为僧道,为胥隶,为优戏,为椎埋屠宰,若*博一事,相習成风,尤为乡族不齿,愿人共戒之也。

供赋役

赋税力役,皆国家法度所系,若拖欠钱糧,躲避差役,便是不良百姓,恼官府,累身家,又准不得,事是何算计,故勤业之人,将一年本等差粮先要办纳明白。

止争讼

盖讼事有害无利,要盘缠,要奔走,若造机关又坏心术,且无论官府廉明如何,进城市,即被歇家撮弄,进衙门即受皂役呵叱。伺候几朝夕,方得见官,理直猶可,理曲到底吃亏,甚至破家辱身,冤冤相报,延及子孙。总之则为一念客气,始不可不慎。经曰:“君子以作事谋始,始能忍终无祸,始之时义大矣哉。”

崇节俭

人生福分,各有限制,若饮食衣服,日用起居,不免多费多取,其敝在於好门面,一念如争讼,好赢的门面,则鬻产钻刺,讨人情礼节,好富厚的门面,则卖田嫁女,重聘求媳,铺张开发,散帛击鲜,力实不支,没法应用,不知剜肉补疮,所损日甚,此等恶俗可悯可惜。

严守望

上司设立保、甲,只为地方,而百姓却乃虚应故事,以致防盗无术,此其自为计疎也,民族雖散居,然多者千烟,少者百室,少者数十户,兼有乡邻同井,相友相助,须依奉上司条约,平居互仪,出入有事,递为应援,或合或分,随便邀截,若约中有不遵防范,蹤迹可疑者,即时察之。

(15)邪巫当禁:禁止师巫邪术,律有明条。盖*道盛,人道裒,理之一定者。故曰国将兴听于人,将亡听于神,况百姓之家否。故一切左道惑众,诸辈宜勿令至门。至于妇女识见庸下,更喜媚神邀福,其惑于巫术也尤甚于男子。且风俗日偷,僧道之外又有斋婆、卖婆、尼姑、跳神、卜妇、女相、女戏等项,穿门入户,人不知禁,以至哄诱费财,甚或有犯奸盗者为害不小,各夫男须皆预防,察觉其动静,杜其往来,以免后悔。此是齐家最要紧事。

禁师巫

妇女识见庸下,最喜祈神邀福,其惑於邪巫也尤甚於男子。且风俗日偷,僧道之外又有斋婆、卖婆、尼姑、跳神、卜妇、女相、女戏等项,穿门人户,哄取财物,为害不少,各夫男皆宜预禁,以免后悔。

行四礼

冠、婚、丧、祭礼节繁多,师其意而用之可也。如冠,则实不用币归俎,不用牲,祝词不重出,加冠醮酒祝后次第与之。婚,则禁同姓禁服妇,改嫁恐犯离异之律,女未及?无过门夫亡、无招赘、无招夫养夫,贻辱宗祊。丧,则惟竭力於,衣衾棺槨遵礼,哀泣服内不嫁、娶,不听乐,不与宴贺,葬必择地,不得泥风水。祭,则聚精神致孝哀,内外一心,长幼整肃,具物惟称家有无,不得为非礼之礼,此皆孝子慈孙所当尽者。

以上十六条,宗规惟此,至详且悉,可以保身家,可以培风化,可以妥先灵,可以裕后。启孝悌尽于斯,忠信立于斯,礼义敦于斯,廉耻励于斯,四书中之要言,六经内之精义也。尔曹口颂心维,身体力行。毋谓尔富,富即伏贫。毋谓尔贵,贵即伏贱。毋谓尔强,强即伏弱。毋谓尔巧,巧即伏拙。宁失厚毋失薄,宁失质毋失文。严辛云曰:“不常午分,宜诚吾家,不远鉴矣。”惟愿三复诸款,恪守成章,俎豆香火,积久弥光,则先人幸甚,即宗祠幸

周姓的由来:


  一、周姓来源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如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南朝陈时,有一著名将领叫项猛奴的被周荟抚养改姓周,名文育。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唐末有叫成讷的,后梁时赐姓周。元时,有一位叫苏卓周的改姓周。又有喜同、术忽、哈刺歹等蒙古人改姓周。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7岁时家贫卖身同县周家,也改姓周。


  二、迁徙分布


  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有一支周氏迁往姑熟[又称姑孰、南洲,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南宋大臣周必大,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唐代元和年间,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5世孙周燕,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太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太山周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沛国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2、堂号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走近*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通篇百余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把莲花比成君子,推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四、历史名人:


  周亚夫[?一前],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令严整,被誉为“真将*”。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封平西将*、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三国吴之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建安13年[年],火烧赤壁,大败曹cao大*,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6月17日第四版)


  周恩来[-]: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氏祠堂对联资料: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是炎帝的后代,是*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一。
  
  芳草词声推北宋;
  
  爱莲世泽尚濂溪。
  ——上联典指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下联典指宋朝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有散文《爱莲说》。
  
  三*细柳安刘室;
  
  一炬东风逞将才。
  ——上联典指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走近*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
  
  八百年国祚,允称西伯;
  
  一千载理学,首重敦颐。
  
  俯首称牛,导师宏论惊天下;
  
  沤心沥血,总理殊勋盖世间。
  ——上联典指鲁迅。下联典指周恩来。
  
  忧国忧民忧患,留得丹心光百世;
  
  怀才怀德怀谋,赢来伟业壮千秋。
  ——全联典指周恩来。
  
  鸿才济世,凭一身胆略,冒烽烟,历险夷,东平叛逆,北征*阀,南举义旗,西奠根基。毕生忠马列,有胆有谋兴伟业;
  
  大柱顶梁,以满腹经纶,排穷困,图强盛,上顺*心,下解民情,内求安定,外谋平等。壮志洗尘埃,无私无畏挽狂澜。
  ——全联典指周恩来。
  附:
  
  一代高文树新帜;
  
  千秋孤痛托遗言。
  ——孔祥熙挽鲁迅联。
  
  学博思深,群尊儒林巨臂;
  
  笔枪墨剑,实开抗倭先河。
  ——冯玉祥挽鲁迅联。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
  
  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沤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赞颂周恩来联。
  
  白练江帆浔阳景;
  
  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联。
  
  雪里寒梅香不冷;
  
  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姓家训周姓的来源周姓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