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刊订阅至今
晚报是了解身边事的一扇窗
□本报记者杨岸萌文/图
◆受访人:梁战芳
◆身份:个体诊所医生
◆订报时间:26年
梁战芳在阅读12月15日的《平顶山晚报》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梁战芳被病人、家属围着,靠墙的凳子上还有患者在等候,取药柜台上、侧面架子上,摆放着近期的晚报,可随意取阅。坐东朝西的房间,午后金色的阳光透过玻璃橱窗照进屋内,升起一片暖意。12月15日下午2点多,鹰城广场南荟文街北段新华梁战芳中医诊所内,一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忙碌的间隙,诊所的老板,也是唯一的医生梁战芳拿起当天的报纸翻看了起来。▌了解身边事的窗户年,梁战芳和妻子贾花香带着3岁的大女儿来到平顶山。梁战芳老家在郏县冢头镇梁庄村,祖辈行医。他毕业于许昌卫校,后到原南阳中医药学校(现南阳医专)学习,毕业后在家历练几年,30岁离巢。“才来时,租了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作诊所,就在这里的北隔壁。”梁战芳说,初到平顶山,对环境不熟悉,一切都是从头来。年,《平顶山晚报》创刊。梁战芳成了第一批订户,并持续订阅至今。在订阅晚报的同时,他还订了几份行业报纸。“那时候哪有现在方便,一个手机能看遍天下事。那时想学点东西,了解一些消息,都是通过报纸。”梁战芳说,尤其是他们工作特殊,几乎天天都待在诊所里,接触的人几乎都是病人。通过报纸,他们了解了国家大事、身边信息,还学习了业界新知识。订来的报纸,除了梁战芳和妻子翻阅外,诊所职工,候诊、输液的病人和四邻都会翻看。“前些年过来输液的多,大家待着没事,一边输液一边看报,看到有趣的事、感人的事一起讨论讨论,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大家也都很喜欢。”贾花香说。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获得消息的渠道增多,所以除了晚报,梁战芳陆陆续续停止订阅其他报纸。“晚报上登的都是咱们平顶山的事儿,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信息,关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不能停,还要继续看下去。”梁战芳说,与晚报同行这么多年,已经成为老朋友。▌从读者到采访对象贾花香说,晚报上的信息涉及吃穿住行各个方面,也陪伴着他们一家人从租房住到买房住,诊所从小开到大,孩子们上学结婚。“孩子准备高考那几年,经常看报纸上关于高考的报道,‘学霸’传授学习经验,优秀老师分析试题,毕业班老师指导志愿报考,这些对孩子考大学帮助很大”。最近在郑州上大学的小儿子不慎将医保卡丢失,正想要咨询如何补办时,贾花香在报纸上看到了社保卡线上办理的快捷方式:“他现在还在学校,没法到现场补办。不过我看能在手机上直接办理,年轻人玩手机玩得熟练,我跟他说说,让他自己在手机上补就行了。”从读者到线索提供人,再到采访对象,梁战芳与晚报的联系越来越多。年,梁战芳的母亲患了脑溢血,出院后卧床不起,生活时时需要人照顾。而他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看护,只能让弟弟照顾母亲。“经常看到报纸上有老人生病,家人细心、耐心照顾的,我弟弟每天照顾母亲很辛苦,我很感动,想着借报纸表达一下感激之情,所以提供了线索,后来真的见了报,完成了我一个心愿。”提到此事,梁战芳数次哽咽——母亲一年前已经去世。常年订报阅报,不少正能量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梁战芳,虽然离家多年,但是只要得知自己村子里修路修桥建设学校,他都会出钱出力帮助。今年2月,梁战芳和其他16名个体诊所医生积极加入抗击疫情的行列,进入新华区首个隔离观察点为一线防控提供服务,本报以《新华区17名个体诊所医生火线抗“疫”》为题报道了此事。57岁的他第一次穿上了尿不湿,一个多月不能回家,作为采访对象登上了报纸。采访最后,梁战芳说:“20多年来订晚报、读晚报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这位老朋友的友情会一直继续下去。”获取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