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院俞志慧教授的指导下,由我院四个学生科研项目《古文观止》的编辑与传播、绍兴古桥的历史与文化、《越郡风俗詞》整理与研究、绍兴古代水利设施考察组成了绍兴记忆研究团队。
绍兴古代水利考察项目,旨在寻找遗落的绍兴水利古迹,助力古老水利文明的重现与发扬。在绍兴当地文保部门及博物馆的号召下,项目小组对绍兴部分古代水利设施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考察,以历史文献为载体,还原绍兴古代水利遗址遗迹,同时期望在当地媒体的支持下,唤起绍兴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年4月8日,《绍兴晚报》越文化专栏整版刊登了我院学生童章科的《拨开一片历史烟云,撩起几点水下残影》一文。此文是由课题小组成员实地走访考察了柯桥区钱清镇部分水利遗迹后而形成的文章,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文字来宣传绍兴古老的水利文化,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越文化。
绍兴记忆研究团队在不断地壮大,俞老师“扎实研究,踊跃撰稿”的号召已然拥有显著成效,相信绍兴记忆团队会将绍兴丰富而优秀的古老文化,用专业的学术精神,把它转变成永不磨灭的记忆。
附阶段性成果目录:
1.年6月29日(《绍兴晚报》,下同),《两位绍兴人编了<古文观止>——寻根绍籍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作者赵佳峰
2.年8月8日,《一道靓丽的风景,一段丰厚的历史——记斗门镇荷湖村荷湖大桥》,作者方楠、胡雪盼
3.年9月12日,《断桥剪影——东湖镇永宁村蜈蚣桥的美丽脸孔》,作者方楠
4.年10月10日,《倾听越郡风俗词中的采桑曲》,作者陈微
5.年12月26日,《以身许国,仗剑御敌——从诸暨几座祠堂看诸暨人的尚武精神》,作者褚晴
6.年3月20日,《水韵悠悠——越郡风俗词里的“绍兴水”》,作者陈微
7.年4月24日,《“少小离家老大回”大诗人贺知章回的就是绍兴》,原著陈微
8.年6月5日,《谢公桥的谢公,到底是谁?》,作者方楠
9.年6月19日,《一名“春波”,两桥千古》,作者方楠
10.年8月28日,《丝路上的绍兴记忆》,作者王悦希、夏婷婷、杨怡
11.年4月8日,《拨开一片历史烟云,撩起几点水下残影》,作者童章科
指导老师俞志慧教授也率先垂范,撰文两篇:
1.年10月24日,《与范蠡有关的几个古地名》
2.年3月13日,《传说中位于坡塘的范蠡养鱼池找到了——越国时期水利工程遗迹考察有一些惊喜》
晚报照片及《拨开一片历史烟云,撩起几点水下残影》原文
清水长流,古迹难寻
钱清镇水利遗迹初考
童章科
钱清镇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丰厚笃实的古镇,其地名由来可追溯至千八百余年之前,而其境内水文更可上溯至距今10万年前。那个时候暴雨及洪水强度大,河流下游潮水不断,宣泄不畅,水害极其严重。其后进入历史时期以来,一代代的治水名家“各施神通”,建闸疏河,凿江筑堰,修水患为水利,遗福万代。而今钱清镇大小村庄河道纵横交错,数十条河流自然成网,两个湖泊相映成趣,更有古今多种水利建筑,妆点出钱清的古韵古味。此次我们选择钱清镇作为其中的一个水利调研地点,正是看中了钱清镇深厚的古代水利文化底蕴。
我们计划走访的遗址包括虎象村的古广陵斗门、抱古村的抱古塘遗址、九岩村的古九溪闸桥等。这几个水利工程在钱清镇乃至整个绍兴的水利历史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实在可惜的是,在我们实地走访的过程中没能再见到古建筑本身,上述的几处水利古建筑皆早废,只有一些遗存的痕迹,却也多没于水下。除了水下几点残影、几段历史文献的记载,了解熟知它们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给我们的调研任务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这样的一次走访经历,我们直面了水利文化慢慢“褪色”的结果。笔者撰此文的目的亦是想通过文字这样的一种方式留下一些钱清古代水利文化的痕迹。遗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在心里留下这样的一份回忆,它们都存在过、辉煌过。
千古斗门大王庙
我们寻访的第一处水利遗迹是广陵斗门,广陵斗门位于虎象村。相传广陵斗门乃是东汉马臻所筑的鉴湖三大斗门(其他两大斗门为朱储斗门和玉山斗门,然当下对此说法仍存在异议,在此不作详述)之一。在《嘉泰会稽志》卷四中有载:“广陵斗门在县西北六十里。”类似的相关文字资料在曾巩《序越州鉴湖图》和徐次铎《复鉴湖议》等中亦有记载。北宋张焘曾有撰写《越(州)山阴县新建广陵斗门记》,其中说:“当东汉之盛时,马侯臻为其太守,为之堤,其宽闲之地以为湖,既以备旱暵之灾,而暴流或下有以潴之,又备其蓄泄之不宜也。于是,作三大斗门于其山隅,以导其川于江海之内,既除其水旱之虞,而民患遂去,越人蒙其利至于数百年之长。”可见马臻修筑鉴湖的重要意义,亦可明广陵斗门在修筑之初时的水利功用,即“导其川于江海之内”。事实上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斗门,在功能上是与闸相似的,宽泛说来,斗门也就是大一号的水闸。
图1大王庙广陵斗门水利示意图
如今广陵斗门早已不见其踪影,其被毁于何时不详。在广陵斗门的南部建有一座广陵桥,位于虎象村的虎山与象山之间。据《钱清镇志》所言,20世纪70年代因引水工程需要而拆除广陵桥时,尚见桥与斗门之间有一段高出地面约一米的堤坝遗迹,并有木桩、泥煤等出土。在我们实地考察时,已然不见遗迹之景,所遗存的只有一座70年代重建的广陵桥,而今也破败不堪。曾经的广陵斗门早已不见其踪,眼下的广陵桥也只是聊以慰藉我们这些兴起前来探索的人的好奇心罢了。
图2广陵桥图
马臻在钱清虎象村建造斗门,惠泽百姓,当地人们把马太守敬奉为“利济王”,在象山上立庙祭祀,唐开元中(年)始建庙,自建成以来一直香火不断,民间称此庙为大王庙。唐韦瓘《修庙记》云:“山阴马太守庙在县西六十四里。”庙内存有石碑多方,上文提到过的《越(州)山阴县新建广陵斗门记》碑,是仅存的保存完整的石碑,上面刻记着治理鉴湖水系的深意和功绩,极具历史价值。庙里的师傅告诉我们,该石碑现已被移存保护。
我们到达大王庙的时间是在上午,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仍有不少信众前来烧香祭拜,我们与庙里的两位师傅攀谈,了解到马臻在这一带乃至整个绍兴人心中的地位。民间关于马臻也存有争议,包括有他的籍贯、事迹等,我们也发现了先前查找到的关于马臻的一些资料和庙里师傅所说的存在出入。譬如谈及马臻的籍贯时,有些人就会认为他就是绍兴人。历史的真相也许难以再准确证实,但至少我们可以证实钱清人乃至绍兴人对马臻的认可和崇拜。我们甚至认为,他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一代伟人,在一个江河纵横的城市里,治理好水无异于拯救一地百姓的生命,那么他的功绩便也是无法估量了。
传世孝道抱古塘
出虎象村往北不远就进入了三西村地界,抱古塘就位于三西村抱古自然村,抱古村是一个平原小村,四面环水,抱古村其名也正是源自于抱古塘。抱古塘原是写作抱姑塘,曾是古代水利要冲。《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抱姑塘是在东汉永和年间马臻筑鉴湖后,沿堤筑斗门、闸、堰,其中西堤抱姑塘是西堤十四个堰之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塘和堰都是堤岸、堤坝之义,因此在有些史料中将抱姑塘又称为抱姑堰。《(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抱姑塘在府城西五十二里,上连镜湖,下接小江。世传塘初剏之时,随筑随溃,一老妪苦之,赴水死。其妇痛之,亦赴水死,抱姑尸出水中,塘遂成。”古时候媳妇称婆婆为“姑”,那位媳妇见婆婆投水而死,毅然跳入河搭救,虽不能救得婆婆一命,但终抱得姑尸,捞上岸来,不失为孝顺媳妇,被村民广为传颂。为此,人们把这个塘也就称为“抱姑”塘,这村便被称为“抱姑”村。以后不知始于何时,“抱姑”被写成今天的“抱古”了。
从地图和文献资料看,抱古塘南起湖西自然村,北至抱古自然村,是古代的重点水利工程。但同时,它也是一处*事要地,《钱清镇志》提到:“元朝至正十九年(年)二月,朱元璋领导的明*围攻绍兴城,明将*保、麻里攻打钱清,掘抱姑塘六十余丈。三月,元朝将*张士诚派兵增援钱清,修复抱姑塘,扎寨守护。”既然是兵家相争之地,足可见此塘的历史地位绝对不低。抱古塘宽8米余,长约米,后遭大潮的袭击而废,残存处也因长期的水流冲击和人为毁损,逐渐失去了它先前的功能,仅存基础残骸如今还遗留水底,须逢大旱水浅时,方可见得其宏伟遗迹。现今所见的抱姑塘遗迹早不见了当年的恢弘气势,却也多了一层平静柔美的韵味,水纹微起,波平如镜,缓缓一叶小船,一位扯网的老人,顺上三两句绍兴方言的招呼声,如此景致,美妙至极。
图3抱古塘江景
三改三建九岩桥
“游遍天下不如宁波江下,大大宁波不如九岩桥下!”
这是当年的群众曾传唱的歌谣,歌中提到的九岩桥,就在钱清镇九岩村。而九岩桥的最前身就是古九溪闸(九眼闸)。对于九眼闸的来历,文献中的记载多有不一。《嘉庆山阴县志》记载,九眼闸在县西五十里钱清江南,元时居民所建。而《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记载,宋景定三年(年),前梅高文谅建古九溪闸,又名九眼桥。关于此桥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钱清有一座念眼大桥(疑为廿眼大桥),在一个乌云满天,雷雨倾盆的中午,飓风将念眼桥一下子刮走了九个眼。那九眼大桥正好刮到了九岩村的上空,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九曲河上。从此,钱清的念眼桥只剩下了十一眼,而这里却平白无故地多了一座雄伟的九眼大桥,于是后人便将该地称为九眼村了。传说总是带有许多想象的奇特美感,却不能将它认为是真实史料。现多认为宋人高文谅建闸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比较高,故皆以此为准。古人也有把“九眼”写成“九岩”的,村以桥名,便由此而来。
古九溪闸桥在九岩村的九溪河上,兴建之初属于重要水利建筑设施,闸北方是海涂,为防止潮水的侵袭和内河洪水泛滥而建。山阴前梅人高文谅,倾其资财,耗费九月才建成此闸。该闸西部底层基础是候山的山脚岩石,建闸时曾在候山的山岩中打有十个眼孔,全闸共有9孔。后来海涂向外扩张,滩涂变成了沙地,该闸失去了功能,反而成为排涝泄洪的障碍,因而在元贞三年(年)将其改建成桥,为使出水快,桥墩建成“梭墩”,是两头尖中间宽,形似织机的梭子,可以减少水的冲力,所以也叫“分水”。再后来因为桥身难以抵抗洪水和潮汛的袭击,时有损伤,遂于元贞三年(年)又一次重建,分别将3、5、7孔堵塞,此后九眼桥便成了六眼桥。20世纪70年代在疏浚夏履江下流时,闸桥被拆除,至今西侧的闸基尚在,在天旱水浅时清晰可见。为群众进出方便,在原闸向西50多米处建成了钢筋混凝土拱桥一座。如此富有艺术性、创造性的水利建筑实在是让人向往和着迷,惜今难再一睹其“真容”。
初次拜访钱清,却未能赏得古水利建筑真容,这也许是一种遗憾。实际上钱清镇的文物古迹还是很多的,如清水亭、广溪桥、智度律寺、朝东台门青瓷窑址等等。而当今如我辈感兴寻访之人实在是越来越少了,这也许就是古代文化、古代遗迹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吧。绍兴是一座水城,水路就像是这个城市的经脉,流淌的是血液,带去又带来的是灵*。时代肯定是要不断发展,文明,或者说文化,也应该是在不断变化繁衍的。古迹固然不能永恒,但我们还是要让这一段文化记忆和这一份水乡感情一直一直保留下去。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指着这一片水塘、这一处古迹,讲讲其中的韵味。
供稿
童章科
编辑
网络媒体部徐子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