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敏,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嘉兴市第四、五、六批名教师,刘晶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一批、第二批学员。从教以来,执教省、市、区级展示课四十余节,主持数十项省市级课题,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评比中获一等奖。
记者:王老师,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以前我们总会批评语文学习“死记硬背”,尤其是一些古诗词和一些经典句段。有些孩子还曾质疑:为什么我必须要知道杜甫生活在哪个朝代?他生活在唐朝还是宋朝,和我有什么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他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由此感悟到这种表达的功力。我想问一下王老师,在这方面,我们语文教研部门,是不是做了一些调整和引导?
王老师: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以前经常有家长认为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背诵和记忆。名篇名段的背诵是为了孩子感悟语文的节奏和音律,而一些文学常识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学会其间的运用方法。我给你举个例子——
曾经有一道以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为内容而制定的四年级语文试题是这样的:
这样的命题导向,我们的老师往往会这样开展教学:一、在简介中,学生初步了解诗人;二、抓关键字“兴”,理解诗题意思;三、借注释,运用机械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意;四、在思考诗人写作的目的中,学生体会诗情。
老师会要求学生不断地抄写、背诵、默写。如果没有达标,还会不断重复这样的机械性的训练过程,以确保学生在考试中不会失分。这样的扩大化的机械性学习,带给学生的不是兴趣,不是能力的提升,而是更多的负担与压力。
我们再来看同样以诗为内容而制作的试题——
这样的命题,指向的是考查学生的记忆、想象、领悟以及运用能力。这与语文课标中“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完全吻合。
老师也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由“中国诗词大会”引导学生发现七言,抓关键词“兴”了解诗题;
二、自由反复读诗,夯实基础,感受古诗节奏之美;
三、再读诗歌,借注释,想象画面,在重点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感悟诗情;四、反复诵读,积累成诵;
五、出示田园图片,引导学生运用积累,古诗配画;
六、拓展阅读,激发学习其它《田园四时杂兴》的情趣。课外,老师还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诵读会,让学生去细心品读和鉴赏,积累语文素养,甚至自己也写两句诗。
记者: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同样一首古诗,因为理念和方法的不同,传递给孩子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感受也完全不同。
刚才王老师说到语文课程标准,我想问一下,在“积累与运用”这方面,对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学生,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的?
王老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如下: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又有提高——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中了解表达顺序,体会情感,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记者:明白了。我发现了一个重点,就是“课文”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的一个观点,就是语文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如果孩子实在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就请把课本里的文章好好读懂吸收。课本里的是主粮,课外阅读是辅食和小吃,不能浪费了主粮。
王老师同意我的观点吗?我相信现在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更加用心了。
王老师:课文确实非常重要,而且当下的语文课本编排也确实非常用心了。就拿习作能力训练来说吧!
从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册课本都以一个单元为体例,专门进行习作能力的训练,从学观察、会想象、把事情写清楚、按顺序写景物、学写说明文、把人物特点写具体、围绕中心意思写以及表达真情实感这些维度,由浅入深,逐步提升。
每个单元的编排都以“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这样的体例呈现,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也方便教师以“读写融合”的方式有序推进自己的教学进程。
记者:看来习作单元的编排真的很用心,那么,王老师,在普通单元的教学中,老师们是否也能以“读写融合”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提升能力与素养呢?能举例来说说吗?
王老师:好的,我们以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来谈一谈。
本册教科书,除第二单元策略单元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外,我们以列表的方式对其它普通单元编排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呈现。
记者:谢谢王老师,这样一看,确实清晰明了。王老师再从中选一个单元,帮我们分析一下这样编排的好处和用意是什么好吗?
王老师:好的。仔细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单元的习作内容与单元中编排的其它内容虽不能说是“紧紧围绕,一一紧扣”,但其互融、关联的特性还是能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
以第七单元为例,习作内容是半命题作文:即景,篇章页中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指向习作的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两者之间显然是要相辅相成的。
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从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到学习《四季之美》,联系上下文体会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到《鸟的天堂》一文中了解课文描写傍晚和早晨“鸟的天堂”静态与动态不同的特点;
再到略读课文《月迹》一文中,要求体会作者细腻的和动人的描写;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以“榕树生命力”和“月亮爬高”为例又一次回顾和总结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以两组动静态描写的例句呈现,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并要求仿照着写一写。
纵观其它册次的其它普通单元,这样读写兼顾、读写相融的特点也是清晰明了。因此,像这样明显体现“读写兼顾”这一特征的普通单元习作,我们就可以尝试“单元统整下的读写融合”,来提高习作有效性。
记者:嗯,明白了。从“精读”课文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文的预习如果有比较好的方法或抓手,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仍然以第七单元的课文为例,王老师说说一般语文老师会怎样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的好吗?
王老师:第七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这样我们就会提出两个疑问:其一,怎样去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其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其策略有哪些?
我们先将本单元的习作与阅读目标进行统整。
不难发现,在这样的单元统观之下,从读到写,读中学写,写中有读,读与写融合更清晰,更明确,也更集中了。
记者:嗯,我也看出来了,这些课文每篇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也带着各自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语文素养和写作方法,学到写好作文的本领。
王老师:是的,第七单元的这四篇课文,有古诗词也有现代文,无论哪篇,都清晰明确地呈现了单元语文要素。这样的范文,是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学习写作的极佳载体。
《古诗词三首》中,我们以想象为主要手段,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描写;
《四季之美》中,不管是春天黎明时的天空泛色,红晕微染,彩云飘紫;夏天漆黑夜晚时的萤虫飞舞;秋天*昏时的夕阳斜照,归鸦急飞,大雁比翼,风和虫鸣;冬天早晨时的遍地落雪,生起炭火,捧盆穿廊……所有的景象都在变化,作者就是在这样或细微或明显的动态描写中呈现了四季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鸟的天堂》则以时间为顺,通过对静态之下榕树的蓬勃生命美和动态之下鸟儿们自由和谐美的互文对照,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两种描写带来的景物之美,节奏之美,生命之美,和谐之美;
在学习了前面三篇精读课文之后,课本列为“略读”的课文《月迹》所承担的,则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前面所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式找出有趣之处,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至此,学生在四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以想象朗读、互文对照、圈画批注等方式,从初步体会动静态描写到体会动静态描写的作用再到自主运用合适的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语文要素的落实与习作方法习得在这样一步步、一层层的学习中得以实现。
记者:好的,明白了,谢谢王老师。
(本文配图由受访名师提供)
对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家长有什么烦恼?孩子有什么困惑?
关于学科教学,名师有怎样的感悟?关于家庭教育,父母有怎样的心得?
欢迎发邮件到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