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桑榆文学第期读书日专栏会员篇
TUhjnbcbe - 2021/5/3 21:24:00

参加读书日文学交流感悟

杨绍*

秉烛急待夜明,

月光清冷苍穹。

晨起梳妆细整容。

一骑飞奔沙龙。

文学盛宴情浓。

豪放大气英雄。

桑榆不改吾初衷。

对望握手感动。

排律·盛宴(新韵)

——桑榆文学社庆祝世界第26个读书日文学大讲堂纪实

李玉奇

桃李芬芳飘四野,桑榆同志聚春城。

作协泰斗声情茂,文社群贤洗耳听。

会长热忱精艺献,学员感动掌音鸣。

颁发红证金光闪,表态豪言壮语腾。

领导致词神彩奕,众英振臂信心增。

赠书现场排成队,签字圆锋舞似龙。

日日交流容不识,天天点赞墨汁浓。

隔屏几载急相见,合影一张盼再逢。

收获

—一聆听纪洪平老师《文学大讲堂》讲演有感

在纪念世界第26个读书日,桑榆文学社举办的《文学大讲堂》里,我亲耳聆听了市作协副主席纪洪平老师生动精彩的讲演,受宜匪浅。对读书的重要意义、如何读书和如何写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可见书籍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读书,可以接受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读书特别能使孩子明事非、懂道理,早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今后人生之路有深远的意义;

读书,可以长知识增见识,了解生活中应知未知的常识,学习各方面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智。

读书,可以增长文学知识,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可以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使自己少走弯路。

读书,用吕松筠社长的话说,叫"阅读是开启智慧的天窗"。阅读使人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书既然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读呢?

纪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培养读书的性趣,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克服没时间读的困难,挤时间也要坚持经常读。文海书山,读那些书,要选有代表性的好书读。要纵向读,也可以横向读,或纵横交叉读,系统全面增长知识。

纪老师在讲到写作时,他说所写事和情节,应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才能新鲜有趣,抓住读者的眼球。

他强调,写作动笔前要先定好题目。文章好坏,题目至关重要,好题目能让读者感性趣,产生强烈的要读下去的欲望。要敢于创新,内容新颖,语言生动准确,作品才有生命力。

毛主席说:"一日不吃饭可以,一日不睡觉可以,一日不读书不可以。"

周恩来说:"为着中华崛起而奋发读书。"苏轼说:"腹有诗书人自华",

自己虽已年逾古稀,但仍要勤奋读书,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的事业,为祖国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次听课收获颇深,期待下次!

.04.20

无题

————读书日听课学习交流有感

喜雨

晓来不觉绿渐茏,

霏霏欲湿千点红。

四方文友齐相聚,

谴卷诗书沐东风。

兰亭集外牍案短,

竹林边上听雨声。

莫道桑榆夕霞晚,

一片春晖向阳生。

蹭感

吴立学

身在域外错聆听,

读书方助百事聪。

桃叶未竞花先放,

树高千尺厚根生。

写在文学交流时

朱乃波

桑榆文友聚书城,

学习知识增友情。

群中相知今相见,

美好往事记心中!

相约四月

于指南

群英璀璨聚春城,

万达广场喜相逢。

书香笔墨成盛宴,

桑榆盛会喜空前。

一本小册子

张德才

我的书柜里有一本书,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正规的书,而是一本小册子。这是一九七七年初当时的四平地区为治理东辽河那场战役而编辑的一本工地诗集。虽然装帧简朴但是铅印的。四十多年过去了,这本小册子的边角已有些破损,纸页有些泛*。应该说这是一段沉淀的历史记录。我杂七杂八的书遗失了很多,可唯独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我没有扔掉。原因很简单,这本小册子里收录了我四五首小诗。虽然这些小诗很粗糙,又带有那个年代的印记,但也是我的最爱。因为它珍藏了我在诗坛上咿呀学步的痕迹和历史真实的画面。

说来话长,七六年冬我在总场搞宣传工作并随着当时的民兵团上了治理东辽河大会战前线。当时主要工程就是为东辽河裁弯取直。工程量巨大,而且是人海战术。整个东辽河的河道里塞满了十几万人,白天红旗招展人欢马跃。晚上百里长堤灯火通明,治河大*昼夜轮班战斗在工地上,那是一幅幅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场面。

我为民兵团工地的大喇叭写稿子,天天在工地上转。报道那些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英雄们。我们的宣传工具是大喇叭,而县里民兵师出的是简报,地区指挥部则是出治河小册子。所以当时我不但给自己单位写而且往民兵师和四平地区投稿。有很多稿子都被采用了。其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顺口溜《我的大铁锹》不但上了简报上了小册子,还被某人给谱了曲子唱响整个工地。我写的故事《三推婚期》也在地区的广播中反复播诵。后来民兵师把我从民兵团借走,在师*工科专门编辑工地诗歌。我记得编了好多期,自己也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但现在回想起来,大多还是民歌体。一九七七年初四平地区编辑了这本《东辽河放歌》小册子,我有幸收藏了一本。几十年间有时翻开看看,常常为当年文字的幼稚而发笑,而又为留下这些文字有些许的自豪,因为它记录的既是人民战天斗地,也是我个人初出茅庐的历史史实。

如今这本小册子不敢说独本,但也很难寻找了。在时代的变迁中有些人早把它当成了废纸。谁像我有了一点荣誉就视为骄傲,纸包纸裹地保存着。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再一次地翻看这本不是书的小册子,别有一番情怀。它把我又带入了遥远,带入了我风华正茂的曾经,带入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画图……。

是呀!那些在土坝上,沟渠边,油灯下,寒风里,冰雪中诞生的文字。那些墨色的横横竖竖的线条正在涂染着我满头的白发,仿佛……

一波三折买《红岩》

曲岚

长篇小说《红岩》,在六十年代初刚一出版就被人们争相阅读,争相抢购。

当时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的要弄到这本书。我家有个邻居就求别人帮助买到了一本《红岩》书,大家都特别的羡慕。当他看完书时就被大家要求讲书的内容,每逢他讲书时我都去恭耳静听,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家都被书中的江姐,许云锋,程刚,刘思扬等的英雄事迹感动和震撼,有时我们被听得热泪盈眶。当时大家也都争抢着向他借这本书看,先借给谁呀?有人提议抓阄排号借书,每人限看五天。我也非常渴望能读到这本《红岩》书。抓阄时我也要去抓,可他们说不让我抓,说我小(那时我十一岁),看书慢,五天看不完。实际上他们就是不想让我借书,怕耽误他们的借书时间,我当时就认为他们是在欺负小孩儿。书没得借,那我想办法去买,买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我就能慢慢的读,细细的看了。

买书谈何容易,我知道这么紧俏的书很难买到,那我也要到书店去看看,万一碰大运能买到呢!我到新华书店还真看见柜台里摆了几本《红岩》书(过去卖书一般都摆在柜台里边卖),我感到运气不错,激动的对着售货员高声喊道:阿姨,我买一本《红岩》书,售货员说:早就卖没有了。我指着柜台里边的书说,这不还有吗?那是摆台的,不能卖。我失望的望着柜台里的书不愿意离去。最后轻轻地问售货员:阿姨什么时候能有书卖?售货员看我不愿意离去就小声的告诉我,小同学,再过三天来看看吧。

我计算着时间,到了第三天,我早早就去了书店。书店还没开门营业,门口就聚集了很多人,营业时间一到,书店开门了,只见人们像潮水一般的涌进书店,我跟在人群后面进了书店。就听售货员喊:排队!排队领票,每人限购一本书。还好前边的人都自觉排上了队,我排在队伍的后边。售货员把事先写好的交款票一张一张发给前边排队的人。发了一会儿就听前边的人喊:书快要卖没有了。于是排在后边儿的人恐怕自己买不到书就往前挤,队伍一下子乱了,前边的人伸长胳膊去抢交款票,后边的人就往前挤,我被挤在了人群中间,站都站不稳,我一看这也买不到书了,我就拼命往外挤,那时我梳着两只小辫子,不知什么时候把辫绳还挤丢了一个,头发散开了。还好我所在的位置靠后,我就三钻两钻的从人群中钻了出来。我就站在旁边看上热闹了,只见人们把柜台挤的直往里移(新华书店的地面是水磨石的,特别光滑)把柜台里边的售货员都挤在一个特别狭小的空间了,外边买书的人还往里挤,里边卖书的几个售货员齐心协力的一起往外推柜台,可他们哪里能推得动啊。那时我就是一枚顽皮的小孩儿,当我看到这人声鼎沸情绪高涨的买书场景时,站在旁边也跟着跺跺脚,起起哄,就这样我站在那儿一直看着把最后的交款票都发完了。

我又没买到书,但是我还是不愿意离去。站在那儿看着别人拿交完款的票子去取书。这时就听没有买到书的人问售货员。这书这么畅销,为什么不多进一些呢?哪能进得来呀!印不出来,印出来一些,全国各大书店平均分配,一次也就能分到这点。后又人问:下一批书什么时候到货?售货员说,再过一周,还有一批书能到。

过一周能有书,我也还是买不到哇!不行,我要弄到这本书。到了第六天晚上,书店快关门时,我来到新华书店,那时天已经黑了,我看见卖小说柜台的售货员们正在忙着从仓库一包一包往柜台里搬《红岩》书。就见有搬书的,有拆包装的,还有摆台整理书的,在柜台边还有一位售货员在收拾拆包后的包装纸和包装绳。我就悄悄地走到柜台边,静静的看着她们各自在忙着,没有人注意到我,一会我就慢慢的蹲下来,伸出手去……这时就听有一个人在喊:“大家快点儿干呐,快要下班儿啦!”大家干活的速度明显加快了。我伸出手去捡起脚边这乱糟糟的包装纸和包装绳,一张一张的把包装纸叠好,把包装绳一根一根的捋好,交给这位收拾包装纸的阿姨,这位阿姨本来一个人就忙的满头大汗,一看我来帮忙,高兴的直说谢谢小同学!谢谢小同学!我微笑的点点头,实际我心里另有盘算。要到下班时,大家把活儿都干完了,这时我悄悄的走到捡包装纸的售货员阿姨身边,涨红了脸,小声的对她说:“阿姨,我想买一本儿《红岩》书,我都来三趟了”这位阿姨看了看我,笑殷殷的说:“这小孩真有心计”说着她走到刚才喊话的那个人身边说了几句话,然后从柜台里拿出了一张交款票递给了我。并说快去交款吧,一会儿关门儿了。我高兴的直搓手,接过交款票子,给这位阿姨行个礼,就跑去交款了。

当售货员把一本红彤彤的《红岩》书递给我时,我感觉就好像是飘过来的一朵红云,我用颤抖的双手捧过书,闻着这泛着油墨味儿的新书,庄重的看着封面上的红色的岩石和象征着革命烈士万古长青的松树肃然起敬,我把书紧紧地抱在怀里。我终于买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红岩》书。

半个世纪的春晖

房国臣

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两本像新华字典那么大的书,在泛*的书堆里格外显眼。其特点是朔料皮包装。蓝色的一本是(新闻写作),绿色的一本是(通讯员手册)。这是40多年前《吉林日报》社赠送每个通讯员的纪念品,也是我的学习结晶,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初中没毕业从双辽三中回乡当了农民。读书看报是我的一生所爱,当时生产队订了一份《红色社员报》,每次报纸一到,我都从头到尾看个遍,爱不释手,而且还担当了生产队义务读报员。看到报纸里的新闻和故事,自己总琢磨写点啥东西也登在报纸上。那时生产队工分不值钱,年头到年根家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紧吧。为了平时攒点零花钱,各户就地取材,把烧火的秫秸编成席子,背到附近供销社去卖,换回一些“针头线脑”,填补家里日常生活眼眉之急。农民们在当时的*策允许下,不耽误农业生产,利用冬闲时间,家家户户都编席子,搞点家庭副业增加个人收入。我看到这些事,灵机一动,摸起笔来,写了一篇《抓*策,抓思想》,的报导,寄到红色社员报,不几天就见报了。当我捧起这报纸,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从71年见报开始,我的读书写作热情更加来了劲头,发现农村大事,小事,新鲜事,默默记在心里,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晚上宁可不睡觉也要把它整里出来。夏天蚊子多,我就把灯泡拉到外边屋檐下,关上窗户趴在窗台上写,冬天怕影响家人睡觉,我就用报纸把电灯遮住,手冻硬了,用嘴哈哈气继续写。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报社聘请我为(红色社员报),(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台)业余通讯员。报社有几位编辑到过我的家乡采访和我见了面。73年双辽县武装部办民兵报导员学习班,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名字,把电话打公社通知我参加学习培训。第二年,县里宣传部和广播站也召开报导员学习班,又约我前来参加学习。从此以后,县里报导组人员紧缺时,抽调我下乡采访。76年我去向阳公社新甸卫生所,采访合作医疗的稿子,通过几天学习采访,完成了一篇(赤脚医生就是好),被(吉林日报)采用后,(吉林医药杂志)社也转载了这篇文章。81年柳条公社,两台公用自行车,公社*委书记带头徒步下乡,解决了公用自行车紧张情况。根据公社*的干部发扬优良传统作风,我写了一篇(让车)稿子,在(红色社员报)刊登了。后来报社在双辽召开一次评稿会,我的(让车)这篇文章评上二等奖。

半个世纪以来,我坚持读书看报,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从写消息到写故事,通讯,……,我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在省、地、县学习班上。一时成了县里,乡里的名人,公社,大队也经常找我写材料。做为一名农村长大孩子,多年受到*的关怀和教育,从写作一个门外汉,步入新闻行列。能够在多家报纸,电台广播和各种刊物杂志发表作品。看到我的收获和这陈旧的两本小册子,追今抚昔:吟诗作赋韶华年,五更灯火读窗前,报纸广播常见稿,采访足迹遍乡田……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许密

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他都们都对这本书大加赞赏,我便被引燃了兴致。当我满怀欣喜地找来阅读之后,却大失所望。从体裁上看,像散文?像小说?什么都像,可又什么都不像!从内容上看,除了马呀,驴呀,狗呀,甚至蚂蚁,小虫的,还有那个荒芜的村庄,他到底要表现什么根本没看懂。只是感觉语言粗劣、甚至是有些无厘头,再加上没有更多空余时间,因此没读完便放下了。假期开始了,有充足的时间供自己支配,也想读点书充充电,便又想起了《一个人的村庄》。我相信朋友们的审美情趣,相信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他们建议我去读的书,也一定不会错。因此我再一次捧起这本书,认真地开始了阅读。我希望能够咀嚼出它的味道来。

《一个人的村庄》语言很独特,毫不修饰的纯粹的泥土气息中,充斥着遍野的庄稼,马嘶牛哞,鹅鸭成群,鸡鸣狗吠……记得有人这样写他:“乡土气的,朴素到平凡,朴素到不平凡”。我觉得很深刻又有哲学意味。就是这样的文字将泥土的芬芳融进他的灵*深处,从而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也许就是那种叫“乡土感”的东西吧。

乡土的语言同样有着极为细腻地表达。如他在《远远的敲门声》中写到:“我时常怀想起这样一个场景:我从屋里出来,穿过杂草拥围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门……”他在此特别这样自问:“我不理解自己为什么牢牢记住了这个场景。”为什么恰恰是“我从屋门出来,走向院门……两道门之间的这段距离,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直没让它走完的—段路程。”然而“多少年之后我才想明白:这是一段家里的路。它不同于我以后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在这里“我走得轻松自在,不像是赶路,只是在家园里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门,就是外面了。马路一直在院门外的荒野上横躺着,多少年后,我就是从这道门出去,踏上满是烫土的马路,变成一个四处奔波的路人。”关于“家”,我们常常形容为“港湾”,形容为“母亲的怀抱”,但是从文化语境上讲“家”只是一个词义相对单薄的词,而“乡”的内涵相对则要显得丰富深厚得多。这两个词的意义看似相近,而实则有别,只有把它们合在一起,才会让你感到意味深长。所以刘亮程在他的文字中,看似仅仅在写着独属于自己那个乡村里的家,但对于有“家”而实际上已经远离了家乡的人,却不难从中读出很深的感触。他的这类乡土感受,显然不是那种传统的乡土感所能完全加以涵盖的。我常常听到关于写作中的独特,另类,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作家身上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也正是这种东西,决定着一个作家的前途和命运吧。

据资料介绍,刘亮程的家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沙梁,这是一个十分贫瘠的沙漠边缘地带。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农民,也孕育了刘亮程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着悲悯情怀的乡土作家。

刘亮程的文字透视着他的孤独。

说到孤独,刘亮程在《孤独的声音》中这样写道:“离开野地后,我再没见过和那只灰鸟一样的鸟。这种鸟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没有了同类,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语的生命。他曾经找到了我,在我耳边说了那么多动听的鸟语。可我,只是个地道的农民,没在天上飞过,没有在高高的枝头上站过,我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我想这里所隐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吗?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地方,就那样一群人们,只知道春种秋收,在沙土地上寻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之外再没啥想头。至于他的什么散文啊,小说啊,文学意像啊,没人会感兴趣。因此那种找不到“同类”的感觉,怎能是“孤独”这样一个词语便可以解释的!

在《家园荒芜》中作者写到:“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当“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昔日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更荒芜了。又是时间,不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致摧毁了。这种摧毁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中”留给人一种苍凉和无奈。

有人常说,因为改变,所以怀念。故而,这苍凉,是时间匆匆流逝的结果,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只有经过时间磨砺的孤独才如此真实而感人。我想,是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人的村庄呢?自己的灵*就栖居在那个村庄里,无论世界怎样的车水马龙,怎样的喧嚣沸腾,自己都是孤独的,心底的苍凉,只有自己才会真正的理解。

在刘亮程的文字中,所有的鸡鸭猫狗、驴马牛羊、草木鱼虫、风土山水,都被他赋予诗情画意般的臆想的升华。

刘亮程的散文写“物”明显要多于写“人”。似乎他对那些极其普通的草木与牲畜,也总能别有一种了然和会心,所以它们一经出现在他笔下,往往都会给人带来一种很新鲜、很深邃的感觉。但刘亮程回过头来会不无狡黠地告诉你:“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认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正是由于他能够在事物这面“镜子”里,看清了人生的某种面貌或意味,他才能够时常把物境和人境写“通”了。比如他这样写到狗:“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在这里他看似在感叹狗的一生,其实笔笔道出的,不也是人间的沧桑吗?做人难!!

《一个人的村庄》我认为是极端的,他对一切乡土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赞颂,这种不计客观的近乎沉湎的偏执的爱,令我异常惊讶,而对于他的情怀又不能不去赞赏。

刘亮程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个人的村庄》被定义为散文集,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有乡土小说的味道。我想,如果作为小说出版,那么这将又是小说中的一个珍品,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实一直到今天,我都还在怀疑,我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读懂《一个人的村庄》呢?我的这些文字所表述的是不是有点意思呢?如果有人说你懂了,你的解读很准确,那我一定会心花怒放。至于好在哪里,我还是说不出来,“很特别”是我给的定位。对于这种特别的文字,我心存敬仰!

读书分享

吴玉珠

读书分享网课从秋天到春天两个学期学习已经十几本,跟老师学习了新知识,有世界畅销书,还有经典小说等书籍。今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我们桑榆文学社社委会主办在万达书嗜书店,为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的文学爱好者,特邀长春市作协副主席资深桑榆文学顾问纪洪平老师,文学大讲堂,老师用丰富文学的知识,实力创作讲解。更可喜获得老师亲笔签名惠书欣赏新书,学习书籍。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读书写作知识,学习欣赏书籍快乐,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启迪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境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方的路;当你心境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完美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能在读书里一次又一次接受学习,读经典读名著读本好书,每一次每一次都是增加内心的强大。

在诗公园内有纪洪平老师诗上面刻有,"站在昔日旧楼下,我凝视这熟悉的气息,平整的沧桑,没有一丝缝隙,阳光只有撞在这样的墙上,才会产生久违的温暖"……

读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书是欢乐的。

我在读书分享课,读《选择理论》这本书,

帮助自己做出最适合的选择第一健康,第二

1
查看完整版本: 桑榆文学第期读书日专栏会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