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首展系列
第四回
焊接时光——朱英元焊接雕塑作品展
主办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出品人
李宜航
学术主持
张演钦
策展人
赵旭虹
刘以杰
视觉设计
张伟樾
20分钟里,塑一头像,你敢吗?
敢!近日,雕塑家朱英元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门口当众演示。结果,有秒表为证,不多不少在20分钟里,朱英元从一团泥速塑出一个形神兼备的鲁迅头像。过程有图为证。围观的是广美雕塑系的学生,皆叹:真功夫也。
对话—
你怎么定义速塑?
朱英元:故名思义,速塑就是快速地塑造。一般指用较为奔放的手法去做泥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对象。
现场做速塑最大的难度是?
朱英元:现场做速塑最大的难度就是要求你要非常敏感,要以清醒的最佳状态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对象的形和神,还有整体效果。
为何选用鲁迅的画像来做?
朱英元:我想选用塑造的对象最好是大家心中有比较清晰形象的,这样的话容易有共鸣和参与感。
在鲁迅速塑中你最想突出的是什么?
朱英元:一个民族需要脊梁,脊梁!鲁迅先生就是咱们民族的脊梁!咱们这个活动是面对社会的,公开的,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速塑来礼赞这种“硬骨头”的精神,所以我就挑选了鲁迅先生作为我的这次活动的塑造对象。我有把握通过我的专业技巧来表现出这位令人景仰的民族偶像。我会从构图、从眼神、手法等方面来表现先生的气质,力求在短时间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从而达到预期。
如果要对这件鲁迅速雕打分,你会给自己多少分?
朱英元:我觉得这次表现还是挺顺利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速塑一件等大肖像还是很有挑战性,也基本能达到预期,这样应该就算很高分了,哈哈哈!
我找到了焊接雕塑的核心方向
广东是雕塑大省,前有名家大师们塑造出他们的时代和高度,后来者们则在前瞻性、实验性方面奋力开拓,呈现出广东雕塑蓬勃的生机,朱英元无疑是其中的一位。近日,由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首展”系列第四回——焊接时光.朱英元焊接雕塑展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举行,展出了朱英元通过近20年创作的一系列焊接雕塑作品。
“焊接”是现代雕塑的常用手法之一,那么,他给“焊接”雕塑赋予了怎样的语言、形式和内涵,他探索的支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为此,我们对朱英元进行了采访。
你在广美雕塑系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朱英元:我在美术职中毕业,考广美雕塑系时,虽然泥塑有93分,不算低,但其他科目加起来不过线,失之交臂。后一直以做小泥塑为生,接着在吴雅琳教授工作室工作学习了三年后才来就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高修班课程,相当于把之前较为零散的学识通过这个专业系统整体串联、打通,算是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西安美院雕塑系传统雕塑艺术研修班学习,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朱英元:西美这个研修班让我难忘的太多太多了!首先,很幸运能入选成为国家公费培养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专业研究人员。每处考察研究点都给予极度的方便,自由进出,可越过警戒线从各种角度进行拍摄等深度体味研究。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师资本来就厚实,校方为保证研学质量又相应聘请何萼、陈云岗、董书兵、段一鸣等著名专家进行授课。我的作品《时间的刻度之二》成为代表作就是得益于此。
你曾做过潘鹤教授、吴雅琳教授的助手,你从两位教授身上分别学到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朱英元:我与潘老师相处时间不长,头尾也就三个多月吧,算是机缘巧合,协助老先生放大了大概二点八米高的《丘逢甲》和《自梳女》,不算真正意义的助手,但因做《丘逢甲》像我是首次自己从一开始搭架上泥巴控制那么高的像,这为我后来逐渐控制更高大的塑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协助潘老师过程中,学到一些控制体积纵深方法。期间听了老先生很多诙谐的故事,老先生的达观也让我有所启发。当上吴雅琳教授助手于我来说应该是人生寻梦之旅的重要转折,让我视野打开。刚进吴教授工作室工作学习不久,有幸帮吴教授校对了《风采依旧——记清末潮州大吴乡民间彩塑》论文和参与广州美术学院为应对上级部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雕塑系进行首次系统地文字建档整理,从此“沾染”了一点点书卷气。在长期的熏陶、琢磨中,吴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自然而然让我受益匪浅,从而在专业领域中能较为得心应手。吴老师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雕塑,所以我创作路径方向自然也是备受影响。
你还喜欢写书法和诗歌,你觉得这些文化素养对你的雕塑创作有怎样的帮助?
朱英元:对于书法和诗歌,偶尔写写,随机有感而为,此二者与我的雕塑创作一样,是“真”!是心动的自然流露,这些都是相通的!纸上文字堆砌方面,自知不擅长,几首打油诗、长短句,是皮毛之皮毛,不值一提。对于书法,楷书火候缺失,但对于线条之美倒是有点点体会,简简单单的一支毛笔,却能呈现出无穷无尽、千变万化之墨痕,结合操作者的高超技巧,能挥洒出由轻重、缓急、顿挫、提按等产生的美感,令人陶醉!此用之于雕塑创作权当技巧也可。故习写书法不失为保持饱满创作状态之佳径。
为何选用天地人的篆书字体来组成你的焊接雕塑元素?
朱英元:道家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成为了流在我们血液里面的文化基因。道家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应依天地的自然规律行动。因此,我的初衷就想用最直接的方式切入,用天、地、人的字符去组合,并在内涵上尽力去挖掘,力图做到简单而不浅薄,让人一下子就会联想到自然之道,从而在短时间引起共鸣。这是我的一个核心的方向!作品出来,欣赏者觉得很好理解,但又能引起思考,耐人寻味为佳。创作活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欣赏艺术品同样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篆书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形态,是华夏文明的见证。篆书,天、地、人、就是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元素,对中国人来说,充满亲近感。
你认为你的焊接雕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其创新之处在哪里?其难度在哪里?
朱英元:焊接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快速地材料成型。跟平时我们做泥稿,然后翻模,经过很多道工序之后,才呈现出一个或铜或石的材料来比较,这个省了不少工序。我的焊接雕塑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每一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跟一般模制雕塑作品有别。我从年开始构思,用激光技术来切割这种细小文字元素,然后再来进行焊接组合创作,也算是一种创新,与时代科学技术并行!我近几年这些焊接作品,制作上更加有难度,是由里及外一层一层做出来。焊接雕塑成型快,是优点,也是缺点,造型难控。像我制作这些造型,首先心中要有一个框架,要胸中有竹,根据预计的形态,慢慢从里面加出来,这是在做加法,碰到要调整削减就比较麻烦。必须一直保持较清醒的状态去把控它,慢慢添加。过程中看着造型逐渐的成熟,会生出不少有惊喜,也是一种很享受的过程。
在焊接雕塑系列创作上,你希望怎么完善?
朱英元:要怎么完善,我现在还没有很明确具体的想法,好在表现手法算是稳定了,相当于硬件有了,只是在寻找软件。下来还是会在传统文化里面寻找挖掘,希望能用直观直接又不浅薄的方式去诠释传统文化,力争创作出有新意,有内涵,有学术性的作品。
迄今,你觉得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朱英元:说到最满意的作品,我觉得对每一位一直都在创作的作者来说,这种情况很难存在。艺术创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每做完一件作品,过完一段时间你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永远不完美,永远都有缺陷,所以说最满意的作品都是在未来,也可以这么说,对美的要求永无止境!创作一直在路上。
你最满意自己的手头功夫有哪些?
朱英元:说到自己最满意的手头功夫,这问题也挺难说清的。我做创作,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大多情况是随性随感而发,穿插进行,所以我的作品面貌较为多样。用什么表现手段,没有最好,只有适合,适合就是最佳!比方说做名人肖像,雕塑专业本体塑造功夫就要扎实,要体现你的造型能力,先要把它做象做美,再把他身份和性格方面表达出来为良品。若是做意象人物的话,就要对这个形体的线条、构图、韵律和归纳能力等会有更高的要求。至于高大的城雕形体,那是要考你的户外空间的把控能力,视觉习惯包括大透视和错觉预判经验等!而关于抽象型体,我们可以从书法,特别草书上面去吸收理解运用。作为雕塑创作者,我认为最好是要具备多面手,综合能力强就能随意挥洒,任意切换。
你希望此次首展会有怎样的效果?未来的事业发展,你有怎样的规划?
朱英元: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展现我这十几年来的焊接雕塑作品,从一开始到现在表现语言的基本稳定这个慢慢演变脉络做一次梳理,让观众对我的创作路径和创作手法到作品面貌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让更多人来分享我这点小成果。下来规划的话,还是继续按照这大方向走就是,大框架不变,随着积累增加,希望每个阶段会有新的发现,有较为满意的作品呈现。
摄影/夏世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