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624244.html在世界陶瓷之都德化县,若你问及邱双炯,大多人知道这名字。
他原为县委副书记,在岗时,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德化水电事业;成功推广以电代柴烧制瓷器新技术,实现陶瓷产业和环境保护双赢;退休后,潜心研究,传承弘扬德化陶瓷雕塑及烧制技艺,为社会继续做奉献,一辈子“瓷”心不改。
然而,对于这位头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教育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烧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等多项荣誉桂冠者的身后传奇故事,却甚少有人知晓。
传奇人生(一)
一一出身贫寒.拜师学艺
出身贫寒
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邱双炯出生于德化县城一个贫苦家庭。
爷爷邱石化,德化县桂阳乡彭坑村人。他读过几年私塾,原是当地颇有名望的乡绅。彼时北伐战争开始,各地*阀割据,有枪就是草头王。当地土匪闯入乡里,戕害百姓,欲拉拢邱石化为其做事。石化一身正气,不愿为虎作伥,由此得罪了土匪。匪首放言杀他。邱石化躲进深山,土匪包围了邱家,见抓不到人,逮住了他的儿子邱中缄。邱石化于密林处眼睁睁看土匪抓走自己的儿子,他悲愤万分,却也无奈,便连夜只身逃出大山,后通过泉州港搭船逃往马来西亚。
邱中缄只有十几岁,土匪要他身背数杆长枪,赤脚走在队伍前面,还常对他拳打脚踢,百般折磨。邱中缄头脑精明,他知道这样下去,迟早会被凌辱致死。于是,他装疯作傻,指东做西。土匪厌烦,觉得此人天生愚钝,已无利用价值,不久就把他放回家了。
数年后,邱石化在国外割橡胶谋生,禁不住日夜思家之情,偷偷回国返乡。在德化县城,他遇到桂阳老乡,便向其打探家乡情况,听说土匪还在山中,不敢回去。
邱石化居无定所,走投无路。此时有好心人介绍他到东门龛元帅宫去找那守宫的老人林东方先找个地方住下。林东方守护元帅宫多年,平时靠“摇花货头”(旧社会的一种小*博方式),为赵公元帅“请神”等手艺,赚些小钱。他为人仗义,安排邱石化于平房住下,闲时帮着看顾宫庙,大部分时间则去城里找些苦力活干,借以维持生计。桂阳老乡得知邱石化回国,到县城时都会来探望他。而邱石化乐善好施,总是热情接待,无论吃饭、看病,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照顾。
不久,邱中缄也随其二叔从桂阳彭坑老家来到县城,父子终得团聚。
光阴荏苒,邱中缄长大成人,该娶妻结婚了。可家无片瓦,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又有哪个女子肯嫁给他?!说来也巧,在城后池的“邱厝”,有个姑娘姓徐单名钱,她是盖德乡福洋村山湖岭人,其父做泥水、雕墚脊,是个能工巧匠,却因患上胃病而吸鸦片借以止痛,慢慢便吸上了瘾而卖光了家财。他不顾妻子反对,把小女徐钱背到县城,以几块银元卖给“邱厝”邱生春的二儿子邱簪波做养女。徐钱踏进邱厝,就被以“坐佛掷地”(当地习俗,童养媳坐在“土地”神佛龛下的一把凳子上,以脚踏地以示长大留家招婿入赘)的习俗作为长大后招婿入赘的“祖妈”。
邱中缄愿意延续邱家烟火。邱生春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武生,威望很高。他替后辈做主,择一吉日,让邱中缄踏进家门,成了徐钱的丈夫。
从此后,徐钱在家洗衣做饭、料理家务,邱中缄于外租田种地,打工谋生,也拜隔壁王振南为师,学会了流水砌灶、厨房烹煮等手工活。小俩口虽无积蓄,衣食倒也无忧。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日子没能过上多久,灾祸却接踵而至地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了。
婚后,徐钱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夭折。邱中缄夫妻听从长辈“抱养孩子可带来儿女”的话,抱养了一男一女作为养子。男的取名邱承三,女的取名邱迎。数年后,徐钱又生下了儿子邱双炯和女儿邱玉川。
人口增加,便多了几人的吃饭问题。邱中缄没日没夜在外劳作,身体慢慢被拖垮,出外找活越来越少。家中少了收入,日子愈发艰难。邱中缄只能不时到三角街的福元杂货店去赊些米盐度日。
这年春节前夕,邱中缄刚从外回来,妻子告诉他适才杂货店老板又来讨钱了。邱中缄想到家里还有一个冬瓜,本欲过年时留着做道菜,现在人家催着要债,不如拿它送给老板,求宽限几日,待节后做事挣到钱后再予偿还赊款。也许命当如此,邱中缄捧着冬瓜,赶得太过着急,刚来到杂货店,就“哇啦”一下吐出几口鲜血昏倒在店门外。老板一看慌了神,连忙叫人将他背回。到家没几日,邱中缄就咽了气。
家里失去顶梁柱,犹如雪上加霜,生活更加艰难了!徐钱独自带着一群孩子,白天在租地里种田,晚上就在家做“焙金纸”的活儿。时间一长,她积劳成疾也患上“血痨”病了。
邱迎是邱双炯的姐姐,是个不幸的女人。她疼爱年幼弟弟邱双炯。总是背着弟弟到溪边洗衣服,到山上割芼草,把邻居阿婶给她的难得的一小块冰糖留给小双炯吃。没有父亲的孩子,常被人欺负。此时,邱迎总是挺身而出,挡在弟弟前头。因生活所迫,邱迎十八岁就嫁到坪埔(今龙浔镇丁溪村),不料婚后才三个月,男人就患鼠疫身亡,她只得返回娘家。此后改嫁石桥(云龙桥)头曾碧良为妻。不知什么原因,因家庭纠纷,竟死于非命。
邱承三是邱双炯的哥哥,人生结局十分凄惨。父亲邱中缄死后,爷爷邱石化看到媳妇徐钱实在养不起一大群孩子,便把邱承三带回桂阳彭坑老家。那时,德化山区交通不便,从县城到桂阳一路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走路得三天。邱石化带走大孙子后数年渺无音信。直到多年后,邱双炯一家才从大山里出来的人那儿得知邱承三已不在人世,他是于山上劳动时突然肚子绞痛而暴毙身亡的。
邱玉川是邱双炯的妹妹,身世也非常坎坷。她虽为徐钱亲生,却也迫于家境太过困苦而以两块银元的身价卖给“后田池”张寡妇做童养媳。“后田池”离邱厝不远。一段时日后,哥哥邱承三到那儿拔兔草,听到张寡妇屋里传出女孩哭声,便从门缝里往里窥视,见妹妹身子被绳子捆着,光裸的手臂、小腿满是淤青伤痕。他连忙返回家里向妈妈哭诉妹妹受虐之事。徐钱心疼女儿,即取两块银元到张寡妇处赎回孩子。此时有城关打铁铺的甘耀琼师傅听说此事,便寻上门来再三保证要抱养、善待这个孩子。徐钱岂肯让女儿再次从自己身边离开,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饿死!只得让邱玉川被抱走。甘耀琼夫妇心地善良,言而有信。邱玉川在甘家不仅受到好生抚养,还被送到学校读到初中毕业。解放后,她到德化印刷厂当排字工人、还被提拔为副厂长。
旧社会家庭的变故,亲人的遭遇,让邱双炯的人生烙下深深的印记,却也磨砺了邱双炯不屈不挠的特质,为他往后的人生追求埋下了不向命运低头的伏笔。因为出身贫寒,所以他比其他人更加懂得珍惜、感恩和回报,才让我们在他往后的历程中看到人性中最美的光环。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是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同样它也是邱双炯一直坚持的座右铭。拜师学艺
徐钱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在接连失去丈夫、儿女的困境下,拖着病体,拼命做事,省吃俭用,硬是挤下一点钱供儿子邱双炯到明伦、浔中、育英、塔雁等小学读书。
年,抗战胜利。邱双炯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省立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抗日战争时期迁址德化文庙)和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可就在这个时候,徐钱到田里干活,脚被*虫咬伤,久治难愈而不能挣钱养家了。
邱双炯交不起读中学需交45斤大米的学费,也没钱购买书本。
辍学后那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木板房昏暗煤油灯下,徐钱于病榻强撑而起,把邱双炯端来的稀粥放置床边。
“苦命的儿呀,妈妈没本事,不能让你继续上学,拖累你了!”她声泪俱下地对儿子说道。
“不,妈妈含辛茹苦让我读到小学毕业,儿知足了!儿已长大,往后要自己赚钱养家报答您!”邱双炯说话间,跪于床前,眼泪扑簌簌淌了下来。母子二人抱头痛哭。
几天后,他找到邻居“碗糕婶”说要向她学做米糕。“碗糕婶”同情邱双炯母子境遇,爽快答应。邱双炯心灵手巧,很快学会手艺。不久,他便出师自谋营生。晚上在家碾米、磨浆、蒸炊米糕,白天拿到街上去卖。
这天,他在“路尾巷”遇到同学许金茂,问及未能继续升学的事,邱双炯说他没钱买书交大米。许金茂便问他要不要到他父亲的“茂源”瓷庄学做瓷佛,挣钱不比卖米糕差。德化是著名瓷乡,邱双炯当然听说过做瓷的事,但他从未接触瓷雕,更不懂什么叫瓷佛。许金茂看出邱双炯的疑窦。他说,程田寺那儿就有几尊坐佛,你不妨去那儿看看就知道了。
说去就去。趁着天色还不是太晚,邱双炯以少一分钱的价格,贱卖了篮中所有米糕,匆匆赶到程田寺。此时,太阳下山,寺庙空无一人,落日余晖映照其上,古寺镀上一层金*光芒,几分神秘,几分空灵。邱双炯蹑手蹑脚踏着石阶进入前殿,抬头一望,两侧门将面貌狰狞,挥锤抡刀分立双侧,似乎随时都会跳出栅栏。这下可把小双炯吓得不轻。他连忙退出,转而登上后殿,轻轻推开虚掩庙门,夕阳光线投于殿内,只见正面佛龛,一尊慈眉善目的佛像手持净瓶,端坐莲花座上;于下两旁则分别站着两个笑嘻嘻的童男童女。邱双炯读过书,知这三尊佛像乃为观音大士和善财、龙女。他不由得被深深吸引,遂走向前去,以手轻触三尊佛像的头部和身子,细腻光滑,知为泥塑。借着光亮,认真端详,三尊佛雕神态毫发刻画入微,衣纹起伏细劲流畅,更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后来,邱双炯得知,程田寺观音、善财童女那三尊泥塑其实出于明代著名雕塑家何朝宗之手,心中更添崇敬之情。
何朝宗(-年),又名何来。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伍任职,明洪武七年(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村)屯垦定居。何朝宗生出生于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他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形象逼真、富有神韵。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魁力。何朝宗善瓷塑,长于佛教人物,现存带有他名款的观音、达摩瓷塑像以德化窑作品居多。其观音像有大小、坐立及旁有童男童女等多种形式,而达摩像仅有坐立两种形式。有《渡海达摩》等传世,塑像表现了达摩渡海时身着长袍,拱手胸前,双目圆睁,长耳下垂,赤足,立于海浪之上,形象准确,生动传神。
程田寺实地观看佛像,让邱双炯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也激发了他想学做瓷佛的决心。可是回家后,他心里又开始七上八下了。刚学会做米糕,刚帮着家里挣点钱,要丢弃它去学新的手艺,母亲能答应吗?吃完晚饭,当他向母亲提起做瓷佛的事,没想到母亲竟满口答应了。
邱双炯得到母亲支持,自是满心欢喜。可他几次到街上找寻,却再也见不到许金茂。他后悔当时怎么就没留下同学地址。
再过几天,他路过许厝,非常凑巧,对面一人走来,竟是许金茂。数日不见,许金茂袖子扎着块黑袖套,神情落寞,身子也见消瘦不少。邱双炯惊问其故。许金茂说他父亲前几日驾鹤西去,这几天都在忙着做丧事呢。
“我父亲虽然去世,但我哥哥也在做瓷佛,你的事,我和哥哥说好了,咱们去他的瓷作坊会会他吧。”许金茂一边说,一边拉着邱双炯的手往街上走。
许金茂的哥哥叫许金锭,租程田寺格老街的南面。瓷作坊由正间和廒间组成,正间是坯胎制作场所,廒间是原料储存场所。作坊没有工人,作料、雕塑全由许金锭自己包揽。此次所谓聘工,其实多半为了找个帮助料理杂活的而已。
邱双炯留在了瓷作坊。他虽然大部分时间只是做些挑水、洗菜、做饭等杂活,可一有空闲,便集中精力看师傅怎么调配瓷土,怎么捏拿、雕刻罗汉、观音等佛像,倒也看懂了不少瓷塑的基本操作程序。许金锭看到邱双炯老实勤奋,不仅包揽了作坊里的所有杂活,还学会了部分瓷雕技艺,心里自然高兴。他跟自己的爱徒说:“你是块做瓷雕的好料子,过段时间,我会再聘请个人,让你能腾出手来,更专心地学好瓷雕技艺。”邱双炯听了,满心欢喜,就盼着这天早日来到。
孰料,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师徒俩的美梦。一年后,邱双炯一如既往,早早从家里往程田寺格赶。路过三角街,猛然听见传来几声枪响,对面一群人惊慌失措地跑来。邱双炯闪避不及,赶忙躲于街边角落处。稍顷,只见几个国民*大兵手持枪支,押着四五个被五花大绑的青年迎面走来,其中一人再熟悉不过,那分明就是师傅许金锭!看这架势,断是被抓了壮丁。那时,师傅可才刚结婚三天呀!这是什么世道?灾祸怎么就偏偏落到他和师傅身上!邱双炯呆立街旁,如雷轰顶。这一天,他永远忘不了!
师傅被抓了壮丁,邱双炯只能回家继续做他的米糕。那日,他提着一篮米糕走到南门,迎面却遇到当时在程田寺老街认识的另一家瓷作坊“蕴玉瓷庄”的庄主苏勤明。
苏勤明(-年),名其读,又名金读,乃清代瓷塑名师及蕴玉瓷庄创始人苏学金之嗣子。他是德化瓷都一代瓷雕名师,解放后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代表,蕴玉瓷庄第二代传人。年其作品入选德国来比锡国际技术展览会。
年,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强盗后,经济稍始复苏,德化瓷器逐步兴起。苏勤明从福州坐船到永泰,夜宿淞口,邂逅一位外地商人需要大量瓷雕佛像。苏勤明回到德化,马上着手于瓷作材料的准备,扩招工人。
两人碰面,苏勤明知道邱双炯已基本掌握瓷雕的基础,便问他还要不要继续到蕴玉瓷庄做瓷?邱双炯对苏勤明于德化瓷坛的赫赫名气早就如雷贯耳而仰慕不已,现在一代宗师找上门来,他欣喜万分,满口应承。
苏勤明先是让瓷庄的两个老工人教邱双炯做瓷雕,尔后也经常要他跟在身旁,亲自面授技艺。最让邱双炯至今记忆犹新的便是苏师傅教他雕刻传统佛像的几句话:一是无论观音、弥勒或其它佛祖都是有生命的,创作时,需要用手中刻刀给之注入;二是人的审美观总有不同,大多数人认可瓷艺作品才是你的成功所在。
在塑造瓷雕细节上,苏勤明特别注重通过“传神写意”的艺术手法,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魅力。
而让苏勤明最为满意的是他的爱徒邱双炯似乎天生就是个瓷塑儿,他的学艺不仅专注,而且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不弄个清楚明白绝不罢休。
邱双炯的瓷雕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的刀法如行云流水,多种雕刻技术有机结合,精雕细琢,层次分明,巧夺天工。一手绝妙的瓷雕技术,一时竟与师傅的不相上下,外界甚至于分不清瓷塑作品出自师徒何人之手。
邱双炯13岁向许金埕学艺一年,14岁进入蕴玉瓷庄从师苏勤明至20岁整六年。拜师学艺的过程,为邱双炯此后,特别是退休后攀登中国瓷坛艺术高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正如他后来感触颇深所说的:“这是我人生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经历,恩师教授,让我终身受益,懂得怎样去追求艺术的真谛,如何‘一刀又一刀’的在泥塑上加以‘实践再实践,提高再提高’。”
传奇人生(二)
一一心系电业.情牵窑改
通讯员
随着年代特定时期的动荡,德化瓷一阶段走向下坡路,苏勤明所经营的瓷器逐渐没有销路,终于年底滞销告停。邱双炯不得不含着热泪,离开曾多年瓷塑与共,情同手足的师兄弟、师傅们,离开他所深深钟爱的泥塑瓷雕岗位——蕴玉瓷庄。
年,邱双炯20岁。那时,他参加了县工会群众组织。一天,他到工会,打听到德化县人民*府欲招收两名通讯员的消息,就随着几个人去报名。招收办公室人员听了他的自我简历介绍,看他细高挑儿、身腿敏捷,适合做通讯员工作,当场就通知他被录取了。
次日,邱双炯到县*府报到,被编入通讯班。成为*府工作人员,并能为刚解放,百废待兴的新德化奉献力量,邱双炯深感荣幸与光荣。他想,自己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岗位,积极投入各项工作。
通讯班主要任务就是把县*府的重要文件和信息及时传达到县内所辖各区*府和泉州地委上级部门。那时,县内好多乡镇没有公路,德化到泉州的公路也尚未全线贯通。邱双炯不怕累,不怕苦,接受送信任务就拣最远的地方跑。
有一天下着大雨。上午十点钟,县长找到邱双炯,把一封信件递给他,说是此信非常重要,务必想办法于当晚九点前赶到泉州交给地委领导。邱双炯接受了任务,戴着斗笠,揣着用油纸包好的信件就迈开大腿往泉州方向赶,他先是冒雨一路小跑沿山路20多里徒步至永春桥头铺,到那又找一租自行车的人,谈好一万五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5元)价钱,让那人载着往前赶。一路上,不少地段需过河,需爬坡。自行车过不了,上不去,邱双炯就帮着扛,帮着推。
晚上八点,泉州城内夜色茫茫,烟雨霏霏,邱双炯提前两小时把信件安全交到地委王书记手中。“好样的!这封信非常重要,谢谢你的及时传送!”地委领导望着眼前这个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给浇湿全身的年轻人,感动地上前握住小伙子的双手。
厂长到局长
粮食加工厂年。邱双炯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到泉州购买粮食加工厂设备。
解放初期,德化非常落后,全县没有一家粮食加工厂。此时,土改刚刚结束。泉州地委没收一个国民*残留下的旧粮食加工厂转让给德化。县*府要邱双炯背着钱去泉州置办手续,并把整套动力机械设备,连同留于旧加工厂的八个工人都带回德化。
到了泉州,一切交接完毕,邱双炯带着众人,先是雇请船只把机器通过水路运送到永春许港,又雇人力把设备扛到五里街,再请车拉回德化,放置于宝美村新祖老厝(医院旧址)。机器运到了,邱双炯接受指令留在那里负责筹办加工厂。
此时,德化至永安支前公路正在如火如荼的动工。前方民工需要大米,粮食加工厂更需尽快上马。幸好从泉州带回的八个旧厂工人非常给力。不过三天,他们便安装好了动力机械。邱双炯东奔西走,迅速招收了五六个民工。他让民工把谷子从仓库挑到加工厂,一百斤给四两米算作工钱。“嘭嘭嘭……”一台以烧炭产生热汽的老式汽车头喘着粗气,带着煤气发生炉发动了。邱双炯一人负责提起一筐筐装有60多斤谷子的竹箩筐,往台上机器铁盒敞口倒,几个小时得提两万多斤。一天下来,两条胳膊酸痛麻木,好像不属于他的了,肿的好粗!好得他年轻力壮,睡一夜,第二天就又生龙活虎地干活。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一年后,县委组织部部长白全贵找邱双炯谈话,说要提拔任用他到“阔庭”(现德新街金融中心路口)当德化地方国营电厂厂长。
“部长,我只读到小学,电动机械可一窍不通呀!”邱双炯当然服从组织安排,可他又有点为难。白部长笑着说:“你忘了,这一年多来你在粮食加工厂,不是天天接触机械吗?!电厂的机械与那差不多,不懂就边干边学嘛。”
听部长这么一提,邱双炯才想起他在粮食加工厂时与碾米机打交道的经历。是呀,那些从泉州运回的旧机器设备实在老化,他和那几个工人为了支前碾米不影响进度,可没少熬夜,可没少修理。
没想到,这次与旧机器的邂逅,让邱双炯在任职期间,无论是担任电厂厂长,水电局局长到后来的县委副书记,都和德化的水电水利事业从此深深结缘。
实践出真知担任水利水电部门领导,对于邱双炯来说,是个全新的岗位。这迫使他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担任电厂厂长到4年后担任水电局局长期间,他参加了到福州的电力专业短期培训,培训虽然只有半年,在他的努力学习下,却也大概弄懂了一些诸如地质、水文、发电系统等有关知识。回到德化,他经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埋头于办公室,把那些从泉州市水电局和各方面弄来的书本里,去啃那些有关输电专业知识。在工作中,他便干便思索,倒也悟出了许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明白了处理一些突发事件需要实地察看,动脑筋想办法,而非照搬书本,更非绝对依赖技术人员的道理。
与排除故障的事例颇多,而让邱双炯印象较深的则有三次:
排除故障秋季的一天下午,邱双炯正在龙门滩筹划水库上马事项。初溪电厂传来了发生故障,需停电三个月的消息。那时全县惟靠初溪电厂发电,若停电这么久,城关所有学校、单位、居民便不能照明,工厂便得停工,工业生产,群众生活将受到极大影响。邱双炯心急火燎,一路小跑赶到初溪。机房里,情况确实不妙!放水水轮机在地上剧烈抖动,就连安置机器的水泥墩也跟着颤动。那状况,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总工程师、技术人员早已赶到,他们反复检查,只知道问题出在水泵某个环节中,却怎么也找不出解决办法。邱双炯是局长,他告诉自己此时更需要冷静。经仔细观察,他要人找来扳手,旋开尾水管盖,发现一支铁镙柱不见了。他盘问在场人员是否看到。有个工人说早上地板有根铁杆子在那儿,刚好机房缺少个门栓,就把它插在那门后了,邱双炯让赶紧去取来。一看,果然便是那根“四两定千斤”的铁镙柱。
一次可能影响全县发电许久的险情排除了,在场人员啼笑皆非的同时,都把赞佩的目光投向他们的领导邱双炯身上。
解决问题荐解水库电站厂房,其后是数十米高的陡峭山壁。水库建好了通过引水,电厂终于发电。可这时却发生了后山喷出水泉事故,若不及时处理,将发生泥石流崩塌,山下电站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邱双炯决定先予停电,然后带领人员沿水管爬进去观察,发现水管因为于下水泥不实而引发隔段陷落破裂,并由此导致库水外流的问题。怎么处理?邱双炯决定采用压力注浆加固的方法,即距离一两米打一孔,加以灌注水泥浆,如此施工,很快就解决了一百多米长水管加固的问题。
打通隧道初溪电站引水隧道须从“鸡母庄”地段经过,而木架坑洞泥土松懈,每当一个薄弱点崩塌,越往前挖泥土就越大面积掉落,工程难以继续进展。接到报告后,邱双炯亲自前往现场。这时,技术人员提出要以书本常规处理此类问题,则要用大量的水泥支架去顶,而这条隧道的长足有1公里多,那得用多少的水泥?水利部门经济匮乏,如何承受得起!经过实地考察后,邱双炯发现隧道经过的周边全是山岗,其上都是高大松木,他想,若就地砍伐松木,以木头先予搭建顶住土层,再以水泥顶住,不是可以节省许多的资金吗!隧道依此土法施工,果然得以顺利进行。
窑炉改革
提出思路年,邱双炯被任命为县委常委、副书记。主要分管工业。改革开放后的年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进行德化陶瓷产业“以电代柴”的能源变革。在转型升级、降低损耗的同时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德化陶瓷,长期以来都是从山上砍伐木柴烧制。三四十家集体企业砍柴,光是一条蛇目窑一次烧窑就要烧掉多担的木柴,即便后来改为烧松枝,那张开大口的窑洞所填入的松枝也是难以计数的。瓷窑烧柴有多严重!县委县*府意识到如这样下去,全县森林面积必将大面积减少,而山上的树木即将成为“秃尾松”,绿水青山即将成为“恶水穷山”。
德化两家国营瓷厂虽然不烧木柴先是改烧煤炭尔后烧柴油,但柴油属计划经济调配,省里一年只给德化一千多吨,还不够烧一季度。国民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按照国际贸易规则,瓷器下订单后只要双方鉴定后到期不能付货就得罚款。企业领导只能天天找县里分管领导,邱双炯也只能转而往省市计划部门跑,当“丐帮头”。
刚开始,市里还能讨到几吨柴油,后来领导只要听说邱双炯找上门来,干脆就借故不见,让他吃“闭门羹”。到省里找计委主任胡平,他叹气摇头。也难怪,当时的柴油也是紧缺物资,全省企业那么多,谁都缺,谁都要,主任也有难处!
长期的水电经历,让邱双炯对水电有了许多的理解,他知道电可以烧瓷,但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需要实践攻克课题。他反问自己,德化小水电有一部分,若能取得国家电网的支持,能否“以电代柴”解决烧瓷问题呢?
反复试验这样一想,他马上召集县科委有关人员开会研究,成立县陶瓷窑炉改革领导班子和窑炉攻关科研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和无数次的实验操作,德化瓷厂第一条电窑初步烧制瓷器成功。邱双炯拿着成果报告,带着科委几个人兴冲冲地往福州跑,满心希望能够得到省部门领导的支持。省有关部门领导听完汇报,先是哼一句“痴心妄想”!后又“一度电可以产生多少大卡的热量?一度电多少钱?就是有电你买的起吗?”的连声斥问。让邱双炯的热情如坠冰窟,一下子凉了半截。尽管邱双炯百般地解释,但领导还没听完,就以一句“省里认为以电带柴烧瓷时机尚不成熟,电力昂贵,不适用于工业生产”的话打断了邱双炯的话语。
电窑试验的事,去省里得不到支持;回到县里,也遇到许多阻力。在全县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许多厂长提出非议,有说面临缺电;有说国家提出“以粮为纲”,瓷厂迟早得下马;还有说是烧窑工多数是文盲,一不小心恐被电触死等。但也有郑瑞钊,王金追、陈廷重等窑改骨干成员力排众议,拥护窑炉改革。邱双炯全力支持“以电代柴”的那些人。他组织科技人员先到国营企业继续做实验。根据密封圈和保温泥与耐火材料缺乏等问题,到德化二轻瓷厂与郑炯明厂长去做“钟罩窑”的实验。成功后,又到东沶集体瓷厂找苏清河技术员做推广。
有一次,邱双炯到杨梅乡检查工作,发现红土具有黏性,若经电窑烧制茶具,可能成功。他打电话与上涌乡取得联系,派驾驶员连夜到那儿买电炉丝回来,又熬夜垒土做窑,成功烧成红土茶具。此项科研成果,逐步于三班乡等地推开。以后,他还根据碳化硅版短缺问题,去福州买回氮化硅沙回来自己做木框制作,还自己制作了垫脚等储热耐火砖模具,促成温添胜为代表的氮化硅厂的建成。后来,陶瓷电窑这项技术逐渐传播到闽清,乃至潮汕地区。德化很多人到那儿去当师傅,也促成了德化千家万户以电窑办瓷厂,现在夫妻也能自己办厂。
亲切关怀
电窑改革取得初步成功,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阶段处于停滞状态。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犹如喜从天降,让德化县委、县*府,让邱双炯等科技攻关小组人员坚持“以电代柴”的窑炉改革带来希望,带来曙光。
年11月4日,对于德化县的领导和邱双炯来说,是个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好日子。前一天,市委办公室主任打电话,通知有重要客人要来德化,需准备好汇报材料。次日凌晨,省公安处,省委办公厅又来人,说是有几位上级领导要到德化看陶瓷。邱双炯虽然不知道上级领导都是些什么人,但从省市连连预先派人到德化的情况看,他断定来的必是重要人物。他连忙赶至德化瓷厂,与县委常委、厂*委书记陈明泉、厂长余美坤、技术干部陈德卿等几位同志,连夜布置好瓷器展厅。
上午十点钟,旅行车下来几个人。因为报纸上出现过的熟悉面容,邱双炯一眼就认出那走在前面身子不高,但步子坚定、面带笑容的人是胡耀邦总书记,接下来的便是时任水电部部长的李鹏同志。怎么称呼领导?当时*内规定不能称呼职务,邱双炯灵机一动,迎上前去,紧紧握住胡耀邦总书记的手说:“首长好,欢迎您!”
展厅里,胡耀邦仔细观看陶瓷产品,他来到一尊近两米高的十八手观音面前,停下问起瓷雕创作者,标价,还有是否参加过国内外瓷展等情况?邱双炯回答道:“首长,这尊观音是德化瓷厂雕塑组集体创作的作品,标价元,它是广交会的热销产品。”胡耀邦在瓷塑观音前驻足细看,稍顷,他抬起头说:“这么大的观音可不好做,稍不注意就会损坏,甚至出次品哟!”胡耀邦说完转身至其它陶瓷展品前参观。邱双炯与陈德卿赶忙细看观音,那瓷塑手上的小拇指果然断了一截。胡耀邦观察事物的认真态度与敏锐的视觉,着实令邱双炯与陈德卿等人不得不为之深深叹服!
上午十一点多,胡耀邦、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顾不上吃午餐,就在招待所听取德化县委、县*府的汇报。当听到时任德化县县长颜美斯和县委副书记邱双炯说起“德化将走‘以电代柴’烧制瓷器”的窑炉改革时,胡耀邦站了起来,他扬起右手,高声肯定:“这个好!‘以电代柴’有困难也可以贷款办电嘛。”(以下两图为时任德化县长的颜美斯提供)
胡耀邦总书记的这句话为德化“以电代柴”烧制陶瓷的思路扫除了所有的障碍。中央领导同志离开德化去福州。当晚,省委书记项南就电传德化县委、县*府布置第二天送瓷器到福州温泉宾馆让总书记看。三天后,省长胡平又来德化进行“以电代柴”窑炉改革的专题调研,拨款支持山区公路和陶瓷博物馆的建设。
十年后,全国一百个小水电,电气化初级试点县验收后在北京隆重召开表彰会。会议预备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特地问福建水电厅长*伯荣:“德化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是否成功了?”*答,德化在这方面不仅成功而且还有推广发展。李鹏总理听了非常满意。不久,总理又应德化方面的请求,亲笔题写了“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八个大字赠予德化。
“这一突破一直延续下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世界瓷都德化早已旧貌换新颜,最可喜的是整个德化青山葱郁,绿水环绕,瓷业发展更是今非昔比、日新月异,走进数千家大大小小的瓷厂,却看不到一根大烟囱。”邱双炯谈及这一历史性的窑炉改革过程脸色焕发光彩,难掩感概之情!他说,德化以电带柴,窑炉改革得到了*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特别是胡耀邦的讲话,李鹏的亲笔题词以及后来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两次视察德化时,所作出的“德化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陶瓷产业这一支柱”的重要指示,都为“以电代柴”窑炉改革以及德化陶瓷的持续发展带来强劲东风,前进方向!(本图由李炳安提供)
一波三折情系水库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波荡漾,水趣盎然。形容的便是今天矗立于德化县龙门滩镇硕儒村风景如画的龙门滩水库。它是泉州兴建的最为典型、首屈一指的大型“北水南调”引水工程。这儿,曾是邱双炯于年8月起,带领数千名建设者历经多个日夜,栉风沐雨、开山辟谷,蓄起万顷碧波,每年将4.1亿立方米的水,源源不断经引水隧道流入山美水库,汇入晋江,有效缓解泉州用电用水紧张问题的最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儿,挥洒下他半辈子辛劳的汗水,那与之深深结缘和一波三折的难忘经历,至今仍深深撞击着他的心扉!
初次勘查峡谷徒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邱双炯就曾提出在龙门滩建设水库的构想。年6月,永春县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刘心村自带干粮,到永春县与德化县交界的龙门滩峡谷勘察时,就向福建省水电厅提出在龙门滩峡谷筑坝,引闽江支流大樟溪水入晋江东溪支流湖洋溪的建议。年,时任德化县水利电力局局长的邱双炯在泉州市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得知这一讯息,回来后即招呼县里的工业科长潘伯利,水电局技术员郭荣祖,国营电厂工人孙文通等四人一起到实地考察。
出发考察,得带个测量仪器,可那时县里惟有一个水平仪,还是市水利局一个知识分子叫刘金钩给带来德化的。可刘金钩人在泉州,水平仪锁在他房间里。怎么办?潘伯利是省派的工业科长,自然敢于负责,他拿根铁丝,捣弄几下,撬开锁就取出了水平仪。
时值春天,阴雨绵绵。四人破晓就徒步出发,因为路途远,加上对龙门滩的地形不熟悉,转了半天,到达许厝格已是正午时分。正愁着午饭没有着落,前方却见一瓦房孑立山坳处。四人惊喜,近前叩门。屋里走出一个约三四十岁的大娘,知道来客尚未吃午饭,便忙着张罗烧火煮饭做菜。饭毕,邱双炯掏出2斤米票和四角钱,谁知大娘坚辞不受。当邱双炯问起龙门滩路况时,大娘说:“龙门滩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还是我带你们走走吧。”说完,她在前带路。虎跳港,碗坑头,鼎坑……一处一处走去。每到一地,数人都会停下,由邱双炯根据平时向刘金钩所学的,端着水平仪,认真测算。时间很快过去,不觉已到晚上六七点,邱双炯他们不好意思麻烦那个善良的大娘,便辞谢了她一再要他们到那吃晚饭的好意。踏上山路返城。
此时天空电闪雷鸣,下起大雨,四人空着肚子,在漆黑的暮色里,踏着泥泞夜路返回县城,已是深夜十一二点。当浑身湿透如落汤鸡的邱双炯撞开家门时,差点没晕倒在他爱人的怀里。
龙门滩考查回来后,邱双炯拿着实地勘查报告,带着数人到福州寻求支持。省水电厅领导不在,一位总工程师听取了邱双炯他们的汇报,他对一个山区小县的水电局长想要建水库的想法本身就有非议,觉得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工程师问道,你们知道这浩大的工程建设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吗?单是水泥就得用多少。当听到邱双炯他们准备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大坝中间以千年不朽的松木填之的设想,他不禁哑然失笑。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水库项目最终未能实施。阿婆乐于助人,夜行山路的事让邱双炯难以难却。而意图土法上马的构想,又让邱双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滑稽可笑。
二次上马因故告停
年龙门滩水库项目被再次提及。当时晋江地区行*公署(“泉州市人民*府”前称)提出要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项目,邱双炯被任命为项目副总指挥。
工程要上马,最缺的就是运输工具。筹建处没有资金购买汽车。邱双炯向当时到德化支地的洪濑部队*委和*治部主任提出,能否从部队借用几部旧卡车来用。*委和主任答应了。数天后,十部老化解放牌汽车果然开赴龙门滩,初步解决了工程车辆远输问题。
邱双炯好兴奋,他日夜蹲守工地,与工人们从山上砍来木头,搭起了数间简易木板瓦房作为项目指挥部之用。
孰料,年,由于十年文革,国家经济问题,*中央提出继续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经济建设方针,龙门滩水库建设因资金筹措不足被迫停工下马。这让邱双炯伤心了许久。
三次开发成果辉煌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晋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龙门滩水库再次吹响建设号角。由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永春县三级四方,进行股份合作,成立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开发公司,联合筹建龙门滩引水工程。
时任德化县委副书记兼水库副总经理的邱双炯第三次出现在龙门滩工地上。当时国家尚未出台移民*策,相关法律一片空白。面对多名水库移民的安置工作,他“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实际提出移民问题要“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有条件的就近安置;没条件的,安排至德化县城,在宝美村金锁山上建个移民小区安置;满足相关条件的,安排到各单位工作;其中部分移民会做陶瓷,帮他们在县城附近的陶瓷厂就业。”
可基层的实际工作并不好做。第一次在龙门滩召开生产队长会议,有个愣头青听了邱双炯欲让他到县城去安置的安排,冲上前去,一把揪住邱双炯,挥拳就打,若非其他人眼尖手快加以阻挡,邱双炯差点儿就挨了揍。
还有几个人对移民方案不满意,经常在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到县城邱双炯的家里去闹。邱双炯爱人苏秀英是个贤惠的女人。她总要端出茶水,煮出一大锅饭招待那些人。时间长了,那些人也觉不好意思,就少来了。苏秀英是德化县第一批共产*员郑信贵的养女,年农历正月十五逝世。她于年在粮食加工厂与邱双炯相识结婚。她是邱双炯除母亲外,人生中最为怀念的一个女人。苏秀英通情达理、委曲求全,理解、支持丈夫工作。她与邱双炯结婚数十年,生有三男三女六个孩子,却从来没有为家庭的柴米油盐等问题向他抱怨过。邱双炯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后又忘不了他的雕塑爱好,常在房后猪圈沟渠上方搭建的简易工作室忙到半夜,妻子从未为家庭琐事而来惊动过他。最令邱双炯感动的是,每当他夜深扔下手中塑刀,欲离开工作室时,身后的案板上总会放着一碗盖着的尚有余温的稀饭。这碗稀饭,伴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挚爱深情,也伴着邱双炯六十年二万余个难忘夜晚!
有个单身汉姓许的,受人怂恿,闹得最凶,追到邱双炯办公室,说要到北京水利部上访,讨个公道。库区保卫人员欲把此人拘留,邱双炯制止了。他苦口婆心地跟姓许的做解释工作,还跟他说,若你坚持上京,一个人路上不安全,我可以陪同前去。姓许的从未见过如此亲和,有素养的领导,他不由地心生感动,起身离开办公室,此后不再前来。
移民工作确实艰难。而个别上级领导的不理解,更让邱双炯深感烦恼憋屈。省水电厅的一个副厅长听了邱双炯的汇报,当场斥骂:水库建设是国家需要,能给安置就算不错,还要什么农转非招工,那岂非浪费钱财!
市里一主要领导喜闻汇报成绩,谈到移民工作就显烦躁。对邱双炯开口闭口要照顾群众利益的说法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了其它看法。就在邱双炯疲于奔命地忙碌于水库工地的时候,一张“私自把公家一吨水泥拉到家里建房”的匿名信把邱双炯给告了。而市工作组也大动干戈地来到龙门滩进行调查。其实,所谓的一吨水泥是按*策规定给予老革命,原副县长毛票同志作为建房之用的。尽管后来真相大白,但此事在龙门滩闹得沸沸扬扬,负面影响非常不好,给邱双炯造成了极大的精神负担。
许多人为邱双炯蒙受不白之冤打抱不平。邱双炯却对他们说,*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人要立*为公、执*为民,与老百姓心心相连。水库建设需要蓄水,更需蓄住民心!这才是大事,我个人受点委屈,那又算得了什么!
最让邱双炯欣慰的是,自水库正式开工至完工的四年多,这么大的工程,牵涉到这么多的移民群众,由于库区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没有出现群众集体闹事的严重事件,公安部门更没为此而拘留批捕过一个人。
年9月,龙门滩水库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并网即将发电。工地上张灯结彩,一片欢腾,人们都在忙着数日后庆祝水库竣工的事儿。邱双炯却一人默默待在办公室,手握竹刀,精心雕刻一尊起名为“皆大欢喜”的弥勒佛塑身像。
他要把这尊塑像化为心意,作为礼物敬献于龙门滩水库竣工剪彩的当天。
龙门滩水库引水工程的胜利建成,是一项造福大泉州的民心工程,它不仅从此缓解了地区用水用电问题,同时也为以后福建向金门供水提供了保证。领导满意,群众满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皆大欢喜”的呢?!
传奇人生(三)
一一为霞尚美.“瓷”心不改
年,邱双炯退休了。此时,他的六个儿女都已长大成人。
长辈艰苦奋斗、勤勉努力、吃苦耐劳、为家为国的精神情操,让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与榜样教育。他们都很争气,分别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工作岗位。
大儿邱宏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年获教育部访问学者奖学金,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地质科学系进修,获得博士后学位。二儿邱宏华,泉州市水利水电技工学校毕业。三儿邱宏春,年获美国佐治亚大学药学院药剂学博士学位。三个女儿邱紫霞、邱紫鹃、邱紫婷与三个女婿也都靠自身努力走上工作岗位。
邱双炯本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他却有自己的打算——“重拾小小艺刀,重返雕塑瓷路”。
虽然邱双炯从*四十年,历尽无数繁重工作的风霜雪雨,可他从未浇灭过自少年从师许金锭、苏勤明而发誓攀登瓷坛高峰的梦想。无论是周末休息,或是下厂下乡,一有空闲,他都会取出袋子中必备的瓷塑工具——大小竹刀,采集身边泥土,揉捏成型,然后向着理想和目标于上刮呀、刻呀地雕着、琢着。
“猪圈工作室”体育场边“邱厝”有座数家合居的老厝,那儿是邱双炯居住的旧房子。楼下侧旁有座猪圈。邱双炯用木板隔开底下猪粪便横流的沟渠空间,在上方盖了一座不足五平米的毡房,作为瓷塑工作室。一到家,他总是端着饭,首先光临那里,饭后则一呆数个小时。猪粪便的味道着实不好受!冬天还好,遇到暑天,那味道充溢室内,呛人鼻翼。邱双炯却习以为常,在内怡然自得地搞他的瓷雕创作。
意外发现县科技中心主任仰慕邱双炯的瓷雕手艺,得知他已退休,将其聘为顾问。那时,邱双炯在研雕弥勒佛的坐型时,总觉得其重心不够稳。怎么破解这个难题?他心里一直无数。
暑期的一个下午,他骑自行车到三班下乡,返回县城经过上竂村落(现在的中国茶具城),遇到狂风暴雨。其旁恰有一座粪棚,他把车往里一拉,躲在棚内避雨。那雨下了好久,邱双炯坐在那无聊,一看地上好多泥粪杂土,颇有粘性,他抓了一把,随手捏成一个底座为三角型的弥勒造型置于地上,发现那造型十分稳重,这不就是最好的佛像坐型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无意中的发现,让邱双炯对弥勒佛的重心造型有了新的启示。
五百罗汉杨益民原是德化县县长,调到晋江任市委书记。他喜欢邱老的作品,尤其欣赏邱老的罗汉雕像。他找到邱双炯,说晋江历史博物馆建成,缺少五百罗汉这个最具中国神话的传统人物群像,问邱老能否帮个忙。都是老朋友了,邱双炯当然愿意成全杨益民的请求。
对于罗汉的常识,邱双炯只是从书本上得知它最初于东晋出现,直至宋代遂有罗汉的名号记录。据《江阴*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所录,从第一阿若情陈如尊者到第五百愿事众尊者诸多罗汉塑像多依此列名。
可这毕竟是一项全新的瓷雕科目,怎么去更好地体现五百罗汉的人物形象?邱双炯心里并无多少底。恰在此时,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岳林寺正发函邀请邱双炯参加那儿的露天弥勒大佛坐像观摩会。
邱双炯欣然前往,更多为的是到那向别人取经学习弥勒雕刻技艺。岳林寺的露天弥勒大佛坐北朝南,为铜质坐姿,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这是以奉化布袋和尚基本形态为造型的中国化弥勒佛像。大佛居高临下,与整个岩体连成一体,扎实坚固,稳如磐石,宏伟壮观,气势非凡,宝相庄重,做工精美,栩栩如生。
布袋和尚,名契此,自号长汀子,唐末五代时奉化僧人。他形体肥胖,蹙额大腹,居无常所,语默无常,能示人吉凶,且能知天气晴雨。因为他常以仗荷一布袋,故人称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坐化,肉身葬于城北封山佛塔亭。
布袋和尚圆寂后,人皆以为他是弥勒转世,被奉为大肚弥勒佛。北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首先在寺内塑布袋和尚像作弥勒佛像供奉。此后,汉地佛寺也都把印度天冠弥勒像改为中国化布袋弥勒佛像。千余年来,奉化被称为弥勒应迹圣地。
此外,邱双炯也观摩了殿内摆放的尊铜制罗汉。这些罗汉雕塑虽然有特色,但邱双炯觉得它们同化太多,且表情不丰富,尤其是脸部表现不够笑容,老人化神态较多。他认为所追求的罗汉应是有血有肉的,要具有时代特征,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背景,形象要充满愉悦,要颇具故事性,要具有幸福感,更要抓住“笑”的特征,赋以灵性。神态不是只笑在嘴巴上或脸皮上,而是笑自内心、笑容可掬。无论是坐的、立的、盘脚的、挖耳的、挠腮的,还是提脚的、笼袖的、双手高举的,全都要笑得真实、笑得自在、笑得坦然。要一个一态,十个十态、五百个五百态。
为此,邱双炯回到德化后,他或在家,或到图书馆,或从远在美国的儿子寄回的陶瓷书中,认真寻查资料,根据佛教的书,从每尊简要故事里挖掘素材,苦思冥想,发挥想象,再以每尊人物的个体性格特征定性,确定衣纹脉络、手势姿态、脸部表情等细节,逐尊绘出草图,征求十二人创作组成员意见,再用线描绘画定稿,分配雕刻任务至每个学徒身上,并日夜亲自辅导,面授机宜。
从年1月到年2月,费时三年两个月,邱双炯与他的徒弟们终于制作出国内至今尚无先例,为数不多的几套罗汉瓷雕作品。这几套罗汉系列瓷雕,惊动了国内外瓷塑同行。它不仅填补了国内罗汉瓷雕系列空白,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现在,罗汉瓷雕分别安放于晋江历史博物馆、广东韶关东华禅寺、闽台缘历史博物馆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里。
邱双炯被誉为中国瓷塑“弥勒王”称号,名符其实,一点不虚!
匠心精神此外,邱双炯凭着孜孜不倦的匠心精神,重新钻研了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等环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取得历史性的陶制突破,成果辉煌。
他的作品《贵妃醉酒》、《贵妃出浴》等被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继完成大型瓷雕罗汉后,又创作了水浒传将等瓷塑人物作品。
年,邱双炯自筹资金创办了德化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他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德化民间传统雕塑造型的研究和创作中,尤其是潜心于挖掘创作高难度的陶瓷作品,专心沉浸在自己人生第二个春天的理想中。
在陶瓷创作中,邱双炯追求明代瓷塑巨匠何朝宗的神韵。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表现作品的内涵。对造型设计,常在师法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于新意,使许多传统作品更加尽善尽美,在陶瓷界开辟了自家风格。他说,有人曾归纳出“捏、塑、雕、刻、刮、接、贴、挂”八字。但是,这只说明了手段,没有触及内涵,艺术品贵在神韵,贵在它的艺术语言。
年,邱双炯研制的“中国白”瓷塑系列《和善十八罗汉》每尊身高为1至1.2米,首次亮相于当年在中国无锡樊宫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并被樊宫永久收藏。
年完成的力作“中国白”瓷塑系列《八本尊菩萨》又有新突破,作品不仅尊尊造型复杂精美,而且座尊身高均在1.5米以上,立尊身高更是达到了1.8至2.2米,极具震撼力。
邱双炯的每件作品从构思到烧制出炉需要3个月时间。有时为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衣褶就要想一天。可想而知,每天坐几个小时认真揣摸创作,对一位老人来说谈何容易,但邱老先生却乐此不疲。他继创作完成大型瓷雕罗汉、水浒传将以后,又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继承何朝宗作品风格,全心去做好几件孤品。
作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称他为业界的泰斗、大师。可邱老先生自己在谈到这些称号时,只淡淡地说,自己不是什么泰斗,而是一名从事德化传统瓷雕艺术研究及创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师,只是一名负责传承传统瓷雕技艺的老师。
钢琴圆梦邱双炯热爱艺术,兴趣广泛。而音乐则是他生活中从事雕塑的重要一环。邱双炯说,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雕塑比作凝固的音乐。丰富的想象是音乐与雕塑的共同艺术表现。音乐把想象做成跳动的音符,雕塑则把想象做成凝固的旋律,二者完满融和,更能冲击人的心灵。因此,邱双炯平日里总会挤出一些时间用以读书作画,抚琴歌唱。多年来,他的心里一直有个钢琴梦,无奈以前条件不允许,只能买台廉价的电子琴。
前年,他用数月积攒的2万多元工资购买了一架钢琴,终于圆了他的钢琴梦。他喜欢钢琴那忧伤凄苦、缠绵温柔、快乐疯狂的表现力,尤其喜爱弹奏《中国人民解放*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等雄劲刚健,节奏鲜明的歌曲。他说,每当弹奏起这些曲子,便会用以鼓舞自己的人生意志,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永无止境邱双炯虽已进入89岁高龄的耄耋之年,可他宝刀未老,豪气犹存。
牛年伊始,邱双炯又给自己定下完成两大瓷雕任务的目标:一是制作一组以在上海贝勒路树德里3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共一大会议为主题的作品,作为他于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有着将近70年*龄老*员献给*的周年生日厚礼;二是精心雕塑一尊观音塑像,作为在观音岐筹备建立百态观音陶瓷艺术馆,展示德化传统白瓷窗口的礼物。
邱双炯的人生传奇而辉煌,横跨了二十、二十一两个世纪,无论是从*或退休,时代赋予了他很多重要角色,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图为邱双炯与时任国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铁映合影。)
曾有人对邱双炯先生的为人和成就做过这样的描述:励志人生,绝佳技艺,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至美作品,于时空中再现生命的蓬勃,在瓷土间勾勒人性的高洁。(图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为邱双炯的亲笔题词。)
励志与奋斗,坚持与执着,正是邱双炯传奇人生这种精神的完美见证。
(作者和陶瓷历史专家王金擂正在采访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邱双炯。)(全文完成.谢谢赏阅!)振翼山人(笔名)。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化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章百余篇发表在《中国乡村》《红土地》《每周文摘》《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泉州晚报》等报刊杂志上,著有三十万字《足迹》散文集一书,由北京九州出版社发行。来源:美篇振翼山人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憨鼠社区,知晓更多德化身边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