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长沙晚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大城之南》
今天跟大家来聊聊,这篇文章究竟“妙”在哪儿?
1、形之美形式给人的感官冲击最直接。一篇好文章,首先形式要美。这个形式之美,首先体现在结构上的美感。我们不妨从小标题来看看这篇通讯的大框架:文化之美,半部历史在天心转型之美,半城烟火在天心数字之美,半场接力在天心绿色之美,半条江岸在天心融城之美,半小时经济圈在天心情怀之美,“半条被子”在天心这篇通讯,从以上六个方面对“天心”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6个之美”和“6个半”“6个在天心”,让读者在感官上产生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其中的“6个半”颇为讲究。我们经常讲,凡事不能追求太“满”,这也是“满则溢”的道理之所在。“半部历史”“半城烟火”“半场接力”“半条江岸”“半个小时”“半条被子”,既符合客观事实,又恰到好处。2、事之准文稿写作难在哪?难在无米下锅,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通讯报道而言什么最重要?尊重事实最重要,不能主观臆测、凭空想象。写材料也好,写通讯也罢,都离不开“事实”二字。这篇文章也胜在事实准确。
例如:
这是一座韵味悠然的城市,太平街可以为证。麻石板路旁温润的青苔与贾谊故居里积淀的时光,把千年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面前,长沙因而动人心弦。
这是一座烟火氤氲的城市,坡子街可以为证。逛一回火宫殿的庙会、品一口茶颜悦色的醇香,质朴的生活气息里升腾着快乐梦想,长沙因而风情万种。
这是一座厚积薄发的城市,长沙外滩可以为证。鳞次栉比的楼宇集群、活跃多元的金融业态、迎风飞扬的数字经济,让湘江东岸成为*金之弧。千百年来无限贴近母亲河活力的源头,长沙因而动能澎湃。
这是一座果敢创新的城市,长株潭一体化的脚步可以为证。交通相连、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环境同治。南进!南进!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与融城心脏同步,长沙因而一往直前。
上面的例子,要讲“这是一座的…城市”,马上就紧着来一句“…可以为证”,然后又紧接着来了一大段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这是“事之准”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篇通讯的“事之准”,还体现在文章围绕“文化之美”“转型之美”“数字之美”“绿色之美”“融城之美”“情怀之美”,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体现出了精致、精细、精心的写作态度。
比如:
讲“文化之美,半部历史在天心”,从引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自古城南多故事,长沙南城亦如是”开始,然后从“天心,从积蕴千年的厚重情怀中走来”“天心,从绵延千年的书墨馨香中走来”“天心,从流淌千年的汩汩清源中走来”,讲到贾谊和他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以及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讲到杜甫的与长沙、与天心有关的诗作以及漂泊人生的最后岁月,讲到南宋大儒朱熹、张栻和诗于湘水,因而留下朱张渡,张栻父子在此创办城南学院,使“湖湘学派,为一时最盛”,讲到城南学院已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妙高峰下书声依旧,百年前,年轻的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入校求知,以此为起点走向革命道路,讲到百年后,教育文脉仍在这里薪火相传,青春“后浪”奔涌不息,等等。3、情之浓读者对一篇陌生的文章,一开始总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如果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激发他的共鸣,粗略看上几行就会被扔到一边。所以,文稿写作必须注入真情实感,否则就很难吸引人,最终会被“弃之如敝屐”。显然,《大城之南》这篇通讯的作者是倾入足够多的真情实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你侬我侬”的文字来。我们随便选取几段文字来感受一下:岁月的磨砺能让历史老巷黯然失色,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直在生长。
“这碗酒,你与我同饮否?”轻轻一扫码,一幕湘剧在手机中上演,婀娜挥袖的汉朝小姐一颦一笑,便让俄罗斯姑娘莉娅醉了。
或许当年,超级“文青”贾谊立于江畔,看迁艘云集、易货者众时,诗人杜甫穿行街巷,吟出“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时,也会叩问:千百年后,脚下这片土地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守护解放西》在B站走红后,坡子街派出所罕见地成为一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爆红的背后,是一个个有担当有理性更有人情味的人民警察,一幕幕走心温情的纠纷调解、一次次家长里短的平凡处警,无言地诠释着什么是“万家灯火总关情”。
这是一份新意迭出的答卷,创新铸*,温暖民生。从*建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一个个细节创新聚沙成塔,汇聚成一往无前的天心力量。
4、理之深真正力透纸背、直指人心的,是文章的理性之美。理之深浅,体现一篇文章的思想,决定一篇文章的好坏。一篇文章,辞章再好、情感再真,但没有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来,那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理之深至关重要,而这篇通讯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为了说明“转型之美”,从始于西汉时期的天心商贸开始说起,从南门口至八角亭的“商肆林立、百货繁陈”的记载,到如今的太平街上,保存完好的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到五一商圈的“人气之王”,到食购娱游的融合消费,……
比如,说天心的“半城烟火气”,举了一系列例子:“火宫殿里,腾跃的庙火千年不熄……”“清晨6时刚过,老茶客就已坐满店堂……”“米的坡子街上,火宫殿、杨裕兴等老字号与炊烟时代、费大厨等新湘菜品牌并肩而立……”“晚上8点,步行街*兴铜像下见……”“两个多月前,央视《买遍中国》在此直播,见证了天心的超强‘带货力’……”“千米步行街集聚千家商铺,橱窗里不断变化的品牌潮服、百货云集的特色小店、街头艺人的浅唱低吟……”
这些杂糅了描写、说明、叙事、抒情、说理等多种方式,无一不鞭辟入里,做到了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
5、典之贴用典是文稿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以凸显文章的主旨,增强观点的说服力,给读者以更好的阅读体验。典故用的适当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但是,用典以妥帖为要,不能太多,否则就像炒菜时放了太多味精,反而喧宾夺主。但《大城之南》这篇通讯全然没有这种感觉,相反,使人觉得意犹未尽。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些例子:
“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这里引用明末善化廪生俞仪的《天心阁眺望》引出天心区。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自古城南多故事,长沙南城亦如是。”这里化用描写明清时期建筑的诗:“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来描绘天心古城青砖古城墙之美。
“夜宿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这里用杜甫的诗作来追忆他在长沙天心的晚年时光。
“长沙沙水水无沙”,用这句童谣来表达这里*通人和之地和清白做人道理。
“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用来再现昔日长沙南城的繁华。
▼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详细订阅方式▼欢迎订阅
年《新闻与写作》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