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合肥市*协委员资*会在市*务中心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市*协主席韩冰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协委员资*会,以“构建江淮水系,助推合肥都市圈发展”为主题,邀请*协各参加单位、*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与市*府、市*协领导面对面,建诤言、献良策,主题鲜明,成果丰硕,将对合肥市、合肥都市圈乃至全省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会上,8位*协委员分别从打造水循环系统、完善环巢湖综合治理、获得优质水资源、开展智慧治水、打造好水上旅游新名片等不同主题,作精彩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此予以摘录,与读者分享。
1打造水循环系统支撑保障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朱青市*协常委,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巢湖研究院院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建设巢湖排洪畅通工程,破解洪水关门淹,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高标准加固裕溪河泄洪通道堤防和穿堤涵闸,加快牛屯河分洪道扩大工程建设,研究扩建巢湖闸,扩大巢湖泄洪规模和增加洪水抢排机遇;兴建对江排洪大型泵站,有效破解洪水关门淹,把防洪主动权攥在手中;开辟蓄洪场所,打造生态湿地蓄洪区。
新老结合、城乡兼顾,构建江淮分水岭畅通水网,缓解水资源短缺,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积极研究利用引江济淮不均匀输水过程特点和董铺、大房郢水库调蓄能力,争取更多的农业抗旱水量和河渠生态水量规划份额;沟通河渠水系。利用输水条件,辅以必要的提水泵站和局部水系连通,贯通江淮分水岭南北河渠水系;编织江淮水网。依托引江济淮骨干水源,形成江淮水网,保障城乡供水、缓解抗旱缺水、补充生态用水。
超前布局、盘活功能,打造巢湖健康畅通水循环系统,解除湖区半封闭,提升巢湖水生态修复能力。应超前推动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的巢湖健康畅通水循环系统的加快形成;综合利用、优化调度。统筹功能综合利用,优化调整巢湖调度方案,实现水量有序流动,发挥降解污染负荷、营造湿地生态环境、控制蓝藻暴发等独特效用;加强研究、开展试验。
高斌友
市*协常委,市*府副秘书长,市环湖办主任、巢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工委书记全力以赴治“水脏”。围绕“减什么、减多少、减哪里、怎么减、如何管”的技术路径,采取全流域研究、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和全方面衔接,探索巢湖治理由点、线到面的治理转型,建立入湖河流水文、水质、水动力模型,推进巢湖流域“九进一出”河流的流域治理。歼灭战即为控磷,对生活污水产生的有机磷要提标处理;对工业生产产生的无机磷要出台*策,鼓励中水回用;农业面源污染要通过行*措施、工程措施等,形成组合拳推进;对本底磷要采用科技手段,努力攻关,确保取得实效。
攻坚克难治“水臭”。着力加强蓝藻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波堤建设,在现有的防波堤“丙子河—马家渡”(约9km)基础上,西连至派河口(增加1.6km),东延至马家渡(增加2.5km),使目前防波堤能形成闭合,依托防波堤,打造“外拦内治”的蓝藻处置模式。在防波堤外建设柔性围隔带,根据风向、水流情况将蓝藻导向适当位置,布置磁捕船、高压控藻井等设备处理蓝藻;在防波堤内(子湖内)采用藻水分离站、长臂打捞船等设施进行及时打捞,尽量降低蓝藻靠岸堆积的频次。试点创新蓝藻治理模式,鼓励蓝藻资源化利用。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开辟千万人口城市的可靠水源。合肥市长期依赖的淠史杭灌区自产水量有限,不仅难以满足合肥现状供水需求,更不能满足未来千万人口城市用水需求。正在建设的引江济淮工程,流经庐江、肥西和合肥市区,将为合肥市提供丰沛水源和可靠水量,有望彻底解决合肥市长期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困局,合肥市也将迎来水资源配置格局重新调整与全面优化的重大契机。我市要抢抓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这一历史机遇,争取更多优质水资源。
疏通河渠水系,形成纵横江淮丘陵的互通水网。引江济淮输水干线在江淮分水岭附近与淠河总干渠交叉穿越,如把江水就近提入淠河总干渠,不仅开辟了未来特大城市的生活水源,同时也开辟了现有灌区的应急抗旱水源,形成多源配置的安全供水格局和河渠互通的庞大江淮水网,能有效应对干旱缺水危机和助推河湖生态环境改善。我市要抓住正在推进的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契机,明确专班加强对接和跟踪,争取先行开工建设小庙骨干取水口门相关工程。
置换灌区水源,增供城乡居民生活的优质水量。建议依托引江济淮水源和互通水网,兼顾提高尾部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改善河道生态用水条件,推动江水、湖水置换淠河尾部灌区现有灌溉水源可行性论证和灌溉工程布局调整研究,争取释放更多优质水量,让合肥都市圈城乡居民喝上更多优质水,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构建“两主一备”的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将江淮运河的水源,提到淠河总干渠和滁河干渠,并连通驷马山灌区,使合肥市从单纯依靠淠史杭单一的大别山水源,成为拥有长江为第二的主水源,以及驷马山灌区的应急备用水源(江水西引),提高合肥市的城市水源保障安全,做到与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
构建互联互通多源配水供水系统。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完成后,合肥市将形成淠河总干渠至滁河干渠,并与江淮运河构成十字形交叉的骨干河道框架,通过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的实施,拟建滁河干渠连通工程、潜南干渠连通工程、舒庐干渠连通工程、瓦东干渠连通工程,真正做到四水汇肥,优水优用。
构建修复绿色河湖水网格局。以巢湖为核心,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绿色生态水网,进行水环境、水生态综合系统治理,进一步发挥巢湖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改善的综合作用,全面推进“美丽巢湖”建设。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十四五”时期,谋划构建雨水与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利用,推行分质供水,完善相关规划和*策措施,加大中水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提高中水利用率,改变中水利用中河湖补水占比高,工业用水占比小的状况,将更多工业用水从城市公共管网供水向中水利用转变。
实现人湖和谐共生。要树立与洪水为友的观念,还巢湖和河流的自然形态,恢复湿地、恢复湖滩、恢复河滩,减少泥沙淤积,尽快修编《巢湖流域防洪规划》,坚决拆除滨湖违法违规建筑物。
科学调控上游“来水”。应由省级层面牵头,流域县(市、区)参与,统一全流域防洪工程设施标准和防汛指挥调度工作,完善分洪、蓄洪、防洪工程体系,形成蓄泄兼筹、攻守兼备的防洪减灾工程布局。
千方百计扩大“排水”。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府的支持,谋划建设裕溪河口、牛屯河口大型对江排洪泵站工程,解决长江洪水顶托难题;要拓宽巢湖入江通道,以“宽度换流量”,扩大巢湖和裕溪河的泄洪量,保持河道畅通;要提高裕溪河、兆西河、牛屯河等入江行洪河道防洪标准,保障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流域水利建设。一是研究制定应对超标准洪水的各项措施,谋划二十埠河、丰乐河、滁河等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二是高度重视巢湖流域35条河流堤防和防洪道路标准化建设,加快易涝区排涝工程建设,持续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三是要形成一个联防、联治、联保的防洪安全圈堤;四是强化“八小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五是加大基层水利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明确环巢湖湿地在江淮水系中的定位。巢湖是江淮水系的关键节点,环巢湖湿地群作为巢湖与入湖河流的连接点,是江淮水系中“干”与“支”连接的“咽喉”,在整个江淮水系的畅通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环巢湖湿地群的规划建设,要从巢湖流域治理提升到江淮水系重塑的新高度。
提升环巢湖湿地的规划。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把环巢湖湿地规划与水利建设、城市防洪规划衔接起来,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使湿地的行蓄洪功能设计与江淮水系畅通相统一、湿地项目建设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相结合。
优化环巢湖湿地的建设内容。要把自然性、生态性放在首位,按照“去公园化”“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有机结合”的理念,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的要求,对现有的湿地建设内容进行优化。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根据已有地形、水系和动植物资源,结合行蓄洪功能区退洪后的维护需要,对湿地内道路、水利等工程设施进行适度调整,对湿地内植物配置和布局进行优化。
增强推进环巢湖湿地建设的合力。以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为引领,发挥创建申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项目建设指挥部督促调度作用,调动县乡积极性。加强湿地价值探索,积极发展旅游业态,打造“环巢湖湿地”品牌,走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完善治水体制,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建议以“河长制”建设为样板,实行治水权责制,进一步完善治水体制。构建*府主导、水利部门牵头,应急、气象、建设、交通、房管、公安、热线等相关部门配合的责任体系和协作联动机制,确保合肥水系安全。
建设在线监测体系,全面感知水文讯息。利用“物联网+”采集技术,建设在线监测体系,使洪涝灾情数据直报全覆盖、历史汛情数据分析全回溯、实现防汛信息“全、新、准”,为事前预测提供数据基础,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增强洪水预报预警,实施水量精准调度。加强水文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增强防洪救灾的灵活性。并将单一的水库调度向多水库联合调度改变,提前做好各类调度预案和应急预案,在增加防洪能力的同时,实施水量精准调度,实现防汛处置“快、联、闭”。
通过多元并重,构建智能应用全闭环。通过无人机、遥感卫星、前端感知设备等,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河湖库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监控监管。并利用模型计算、分析,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过程及受灾区域,实现事前洪水预报预警、事中水量精准调度及事后灾情综合评估,构建防汛指挥智能应用全闭环,实现合肥水系安全度汛。
加强水行*执法,优化便捷水系管理。在已建省、市河长制系统的基础上,合肥市各县(市)区应根据水系安全管理需要,定制化完善河长制系统,并与省市河长制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数据共享,形成“一数多用、一点一结”的格局,为构建水系安全提供强力支撑。
统筹观光航道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由我市牵头,高起点编制江淮运河观光航道规划,将旅游航道、生态景观带规划、分道通航规划、码头设置规划、水上旅游交通管理提档升级规划等纳入到江淮运河观光航道网规划内容中,标准要高,谋划要细,特色要明,动作要快。
依托水利景区,融合形成旅游协作圈。按照依托节点、串联周边、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以重大工程景观为节点,以共同和相似旅游特征为纽带,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建立协作共建机制,串联沿线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形成枞阳引江枢纽、凤凰颈引江枢纽、菜巢分水岭、派河口、江淮分水岭、引江入淮口、蚌埠闸等7个特色旅游协作圈。
结合旅游航道和旅游岸线,构建多元休闲旅游格局。积极开发主线游轮、支线游船、市内夜游船等多元旅游产品,开设“水上巴士”“水上TAXI”“水上包车”“水上夜游”,开辟连贯江淮、长短结合、通江达海等满足各类游客需要的系列旅游线路,打造以慢生活度假和通勤差旅为主的“水上游线”和“运河视界”。
建立联合旅游营销机制,释放资源能量。对外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联合开发跨地域旅游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使江淮运河旅游产品成为合肥都市圈旅游业的新亮点、增长点和驱动力,进而助推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冲出长江,跨入大海,驶向全球。
来源:合肥日报
往期回顾●江淮时报官微报道:合肥,将会因水而美丽动人●奚芝英赴合肥野生动物园调研●●进博会上,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签下.2亿元大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