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报道了全国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频出实招,特别点赞了合肥在招才引智方面,主动对接项目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其提供创业平台。
《人民日报》(年06月19日11版)
人才获得感提高了吗?地方需求满足了吗?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落实在基层·聚焦引才用才)记者姚雪青高炳史自强徐靖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吸引人才方面频出实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各类人才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去年,本版聚焦各地引才举措,推出了系列报道,引发广泛
——编者
■安徽合肥
主动对接项目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其提供创业平台
当记者来到安徽合肥市国际人才城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合肥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朱珩依旧在忙活着手头的文件。如今,他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工作的内容更丰富、工作的视野更宽阔了,需要联系和服务的人才对象也更多了。
但如果把朱珩的工作理解为看看表格盖盖公章,可就错了。最近,朱珩就帮助韩舒欣办理了营业执照。
韩舒欣是安徽人,从事生物医药研究,从国外学成归国,计划创业。“很多归国人才都有创业的心,但对国内情况不了解,缺乏方法和路径,我们这时候要做好服务。”朱珩说。
今年5月,朱珩介绍韩舒欣参加了中科大墨子论坛,在会上,韩舒欣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成果,立刻引起与会学者的兴趣。如今,医院达成合作,也在朱珩的帮助下成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公司。
“我们国际人才城可以为归国人才提供暂时的工作场所,同时,根据他们的项目和需求推进资源、高校和本地人才的对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朱珩说。
前段时间,有几个国际团队的半导体项目摆到了朱珩桌上,让朱珩有了新想法。“国外团队有很成熟的想法,但形成产品转化还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这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是我们的机会。”朱珩说。
于是,朱珩开始和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讨论学生培养问题。朱珩说:“我把遇到的情况同学校相关领导沟通,希望他们在课程方面做些调整,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我们来帮忙向企业推荐优秀学生,双方达到共赢。”
朱珩干工作如此“拼”,是源自招才引智的压力。
朱珩回忆,近一年来,各地为引才纷纷抛出橄榄枝,合肥要想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必须留住人才。
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综合处处长高杨说,“合肥在
截至目前,合肥国际人才城累计提供业务咨询办理余次,办理人才项目申报逾人次,官方网站浏览量近9万人次,服务签约人才项目7个,累计金额2.66亿元,跟踪项目12个,累计金额18.4亿元,聚集了一批创新创业团队。
合肥国际人才城只是一个缩影,目前,整个合肥市人才总量达万,其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省“特支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有多人。
■陕西西安
“一对一”服务机制方便新进人才,“增人数”与“得人心”并重
年届不惑的李欣,依然闯劲十足。
去年初,这位曼彻斯特大学工学博士,离开生活了13年的英国,回到陕西西安创业。
博士毕业后,李欣在英国从事精密仪器研发。“舍弃稳定工作回国创业,抉择确实不易。”在李欣看来,“去西安创业,同样是绝好机会。西安引才配有实施细则,可行而具体。这让人踏实,也更有安全感。”
两年前西安市出台了“人才新*23条”,计划五年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万人,升级户籍*策,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李欣们”,自然成了“香饽饽”。
回到西安后,李欣与好友一起创立企业“博锐轶科技”,主攻信息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西安相关主管部门也提供了贴心服务,保障人才“引得进来,留得舒心”。
“最让人钦佩的,是这里的‘一对一’机制。”李欣告诉记者,为方便新进人才办事,西安市指派专人进行服务,以“首问负责制”杜绝各部门“踢皮球”。
在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的范鑫,便是李欣的“对接人”。“碰到难题,我就找范鑫帮忙。能处理的,他便直接解决;超出职权范围的,他就联系其他部门。”李欣说。
“我们公司有20人,一半是从外地来到西安打拼。如今大伙儿都打算扎根下来。”李欣告诉记者,眼下他正准备将5岁的儿子从英国接到西安上学。“我作为西安引进的C类人才,通过城市‘绿卡通’制度,可在医疗、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实现‘一卡在手、处处绿灯’。”
类似的故事,在西安并不少见。数据显示,西安市先后开展“20城、30校、70场”专场招聘,新建16个海外人才工作站,设立20家国内“引才工作站”。人才新*实施以来,超过万人落户西安,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数的60%以上,总体上落户人才学历、素质相对较高。
西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要搭好平台,让引进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增人数’与‘得人心’,同样重要。”
■河北邢台
形成了“4+11”人才*策体系,去年引进硕博人才名
“项目申报成功了!”
不久前,在河北邢台市农业农村局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徐灵丽,成功申报了省级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并担任项目核心成员之一。“在这里工作,获得感满满!”徐灵丽说。
去年6月,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徐灵丽本已与北京一家规划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校园网上的一则“邢台市年百名博硕引进计划选聘公告”,让她的内心开始动摇。
留京工作,压力不小。而在邢台工作,根据引进计划,硕士研究生每月可获元房租补贴,徐灵丽说,这对于自己而言,更加适合。
徐灵丽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徐灵丽被引进后,不仅可解决事业编制,首次职称聘用还不受单位岗位总量的限制。硕士研究生一年考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任命为副科级职务或享受待遇;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可安排挂任乡镇副职,4年后能力突出的,可担任乡镇正职或享受待遇。
“被引进后一律纳入‘燕赵英才卡B卡’服务范围,不仅在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待,而且可免费使用所在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双创’服务平台的场地、设备进行科研培训,在科研和创新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先立项、优先推荐,并安排专人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徐灵丽说。
在敲定工作前,徐灵丽也有过纠结。不仅征求了父母的意见,还曾联系了导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实现理想。导师这样建议我。”徐灵丽最终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扎根邢台。现在,“虽然不在家乡工作,但坐上火车3个小时就能回一趟聊城老家。”徐灵丽感到很满足。
近两年,邢台市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住房保障、服务管理4个方面出台11条配套措施,形成了“4+11”人才*策体系,年以来,邢台市引进硕博人才名,其中博士20名,引才数量和层次均创历史新高。
■江苏徐州
*策扶持,小企业招来大专家,引才同时实现育才
前不久,一位11岁的小患者,佩戴上了精准个性化的3D打印脊柱侧弯矫形器矫正脊柱侧弯。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领衔的数字医疗科技企业,在江苏徐州市泉山区正式“开花结果”。
这件事还要从年说起。去年初,江苏联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效敏看到了3D打印医疗这一新风口,多次调研后,程效敏发现3D打印医疗的市场前景好,但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特别高。“由于徐州的*策环境、人才待遇、培养土壤等与北上广尚有一定差距,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比较欠缺。”程效敏回忆起招聘启事在网上一挂几个月都无人问津的场景,仍然感到头皮发凉。
在一次论坛上她得知,戴尅戎是国内3D打印医疗领域的权威专家。“可是,院士项目落地的选择太多了,我们小企业恐怕难以进入院士的视野。”程效敏不敢贸然行动。
就在这时,泉山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积极开展辖区企业走访调研活动,了解程效敏的困惑后,决定*企联手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并从团队配置、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等方面制定出详细方案。泉山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局相关领导还与程效敏一起去上海拜访戴尅戎的团队,多次沟通后终于达成合作。
不过,一台3D打印设备的价格要六七百万元,程效敏即使掏出多年经营企业的家底及融资来的0万元,也难以长期支撑。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呢?
根据今年4月出台的《泉山区人才高地建设十二条*策措施(试行)》,区里启动对戴尅戎院士团队3D打印关键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的“一事一议”程序,给予团队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有了这笔资金,发展步伐快了许多,团队可以集中精力搞好研发而不再四处筹钱了。”程效敏说。
近两个月以来,企业又相继转化了手术模型、手术导板等科技成果,预计明年就可以实现盈收。值得一提的是,引才的同时也实现了育才。常驻的院士团队通过手把手的实操指导,为企业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目前,医院提供3D打印技术服务,已成为企业的一项主营业务。
“对人才的渴求倒逼*策的出台,*策的落地又促进了人才聚集。泉山区的‘人才12条’引才力度前所未有。”该区组织部副部长邢健告诉记者,例如对高科技企业的高管人才,根据贡献度进行补贴;对紧缺型技能人才进行*策补助;对市级以上人才项目有购房补贴等。对于戴尅戎院士这样的A类人才,不仅有万元的项目资金,还有每月2万元的专家津贴等一系列配套奖补,让人才吃下一颗定心丸。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董媛康
更多新闻
重磅!刚刚,合肥市区中小学学区划分方案出炉!致敬!他——用不变的初心践行一生的理想探秘安徽高考阅卷现场!你的成绩这样出炉!觉得不错点个“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