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聆听“创新之声”
中央各大媒体持续深度聚焦合肥自主创新
40年波澜壮阔,40年成就非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时间,襁褓中的婴儿已长大成为健壮的青年。回顾40年来合肥改革发展的历程和变化,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一步步走来,创新可谓是合肥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已成为合肥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最靓丽的名片。正如《人民中国》在9月29日发表的文章中点题的那般:合肥,已从江淮小邑成长为科技创新名城。“合肥因水而生,因湖而美,因科技创新而成就发展奇迹。”
涌动着创新基因的合肥,一直是中央各大主流媒体
仰望浩瀚深邃的科技星空,创新无疑是合肥城市发展最为夺目耀眼的一道光芒。
“作为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出乎很多人意料。”
新华社在《下好创新“先手棋”改革激活新动能——合肥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一文中提到:这个40年前的“江淮小邑”,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潜心科研、培育产业、吸引人才,转身一变成为“创新高地”。文章细数合肥创新发展之路:上世纪80年代,院士何多慧带领一批年轻人组建了同步辐射实验室。依托同步辐射、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群和量子科技设施等,发源于合肥的重大原始创新接连引起世界瞩目。年1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编制滨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规划,到配套出台‘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再到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合肥不断聚焦原始创新。”
《下好创新“先手棋”改革激活新动能
——合肥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新华社10月14日播发)
“一座城市创新的活力,可以改变城市的高度。”《光明日报》在新闻报道中总结了一个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现代城市建设、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如何一步步拔地而起、在筑梦创新的路上迈出一连串坚实的步伐。
《合肥:“理工类”城市的创新之路》
(《光明日报》10月16日头版刊发)
文中称,回顾合肥的“创新年历”,可以清晰地看到合肥的“科教之光”如何从星星之火燃成冲天之光:年国务院确定合肥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年合肥作为全国首家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合肥又先后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连续8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年1月以获批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标志,合肥创新发展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形成了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心城市的崭新定位,在全国创新发展战略大格局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文章对合肥的创新之路予以了充分展示和高度评价,正如文末所点题的那样:“科教资源从量变到质变,带来的是‘核裂变’。在创新基因的不断裂变中,合肥科教资源加速爆发‘洪荒之力’。”
《经济日报》以《合肥:创新之风正盛》为题,围绕“从无到有,科教资源集聚大湖名城”、“从有到优,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优到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三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深度聚焦合肥是如何矢志发挥创新发展优势,把“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这一品牌擦得更亮更美。文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走创新驱动之路。“创新引领之下,合肥经济发展后劲很足。据统计,年至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由12.58亿元增至.45亿元,财*收入由3.69亿元增至.15亿元。”
《合肥:创新之风正盛》
(《经济日报》10月18日头版刊发)
聚焦
原始创新服务区域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光明日报》在文中掷地有声给出的响亮答案:“合肥如果按照学科划分,应是一座‘理工类’城市。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造就了合肥的城市气质,为合肥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合肥,正是产学研协同发展才让合肥创新活水如泉般涌动。
“改革开放四十不惑,一场打造创新高地的加速跑,在合肥方兴未艾……”《人民日报》在《合肥:全力迈向创新高地》一文中,深度“解码”合肥如何在做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激活原始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称,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复建设,年安徽获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肥承担多项改革试验工作,年初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应地,鼓励科学家创业,引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一系列激发科研创新的*策出台,使高大上的前沿科技裂变为接地气的高端产业。
《合肥:全力迈向创新高地》(《人民日报》10月16日头版刊发)
“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跨国公司来合肥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发展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等优势学科,打造智能、绿色产业高端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开展百所千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合肥布下一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棋。”《人民日报》在文中用一连串数据印证着合肥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之路的正确选择: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平均每5天就诞生4家;截至去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多家。“产学研深度结合,助推合肥高质量发展。这已是合肥今天实践的经验,更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央视《朝闻天下》栏目以《合肥:产学研协同共建创新高地》为题,在新闻报道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合肥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潜心科研,培育产业,做足引导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功课,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同企业开展合作,是合肥全面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把藏在‘深宫’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落地,也让企业有了新技术支撑提档升级。”制度创新让经济与科技“两张皮”在合肥实现了深度融合。
《合肥:产学研协同共建创新高地》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10月19日播出)
据悉,目前,合肥已形成了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领先国内外的产业,近几年来产值平均增速近20%,同时*府取消和下放了72%的行*审批事项,使创新和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的能量释放出巨大生产力。*的十八大以来,合肥GDP年均增长10.1%,财*收入年均增长12.5%,综合实力进入省会城市前10位,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央视总结道。
要“聚才”
更要“爱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哈佛八剑客”追梦合肥科学岛已成为人才回归、创新报国的时代佳话。合肥正不断激发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思路转变。《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称,刘庆峰和他的科大讯飞创业团队,在厚植创新基因的合肥,正用AI让中国发声越来越响亮。科大讯飞的发展壮大,正是合肥不断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科大讯飞:用AI让中国发声越来越响亮》
(《中国青年报》10月10日头版刊发)
“早在年,合肥就‘悄悄’地将科技成果鉴定图章锁到了保险箱,以市场论英雄。”新华社相关报道中提到:只有打破体制藩篱,为科研人员松绑,才能激活科技生产力。“产业支持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就整合起来,以‘量身定制’的综合*策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初期融资难,就重点解决,‘合创券’将事后奖补前置,‘投保贷’叠加担保与投资……合肥市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可达90%,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的企业已达家,激励总额近4.7亿元,‘合肥突出贡献人才奖’的入选者每人可得万元奖励……”报道称:“人才培植、聚集效应,将助力合肥新时代新腾飞。”
人才新*吸引人才集聚。《工人日报》在文中写道: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后,合肥市出台了“人才*策20条”,并且配套出台了实施办法。从年开始,连续5年,将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对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领*人才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资助、补助。文章最后用“合肥就是一个强磁场”准确生动地形容合肥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磁力”。
《合肥:满城尽展创新旗》
(《工人日报》10月8日头版刊发)
创新驱动前行的力量。“合肥特别是在创新发展方面,一定要坚持等高对接、抬高标杆,坚持科技引领、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引用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的原话,对合肥的科技创新路径作出了深度提炼。诚如所言,如今,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纷纷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拥有了在城市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创新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高速公路,在世人
《安徽合肥做强基础研究打造创新发展广阔天地》
来源:合肥日报编辑:H
确认过眼神,
你就是那个会点赞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