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版本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聚焦金
TUhjnbcbe - 2021/8/18 1:12: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多次聚焦金安,报道了金安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方面的工作成果。近期,小编梳理了金安区第三季度外宣发稿情况,7月至9月,金安“亮相”中央级主流媒体平台20余次,在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新华网安徽频道、人民网安徽频道、学习强国安徽平台发稿余篇。

《人民日报》9月27日

小铅笔变成大产业


  一大早,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十字路村一家生产铅笔的扶贫工厂里,机器轰鸣。


  检查工人到岗情况,确保铅笔生产质量……同往常一样,陈苗早早地来到生产车间,开始她一天的工作。如今已是铅笔制杆车间主任的陈苗,几年前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早年间,陈苗和丈夫在江苏无锡打工,两人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元,日子过得说不上富裕,却也踏实。年,一场意外降临,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本的平静。


  “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癌症。”陈苗说,她和丈夫双双辞职回到六安,照顾老人。


  医疗费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没想到,陈苗的丈夫又出了车祸。“手臂骨折,没法干活,只能在家待着。”陈苗说,“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年,陈苗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隔壁村有家铅笔厂,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我现在就在那儿上班,你要不也去试试?”有人向陈苗介绍。陈苗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工厂,面试后,陈苗被工厂录用,并得到免费的技术培训,成了一名刨槽工。


  车间按件计酬,多劳多得,陈苗劲头十足,“每个月正常工资大约元,晚上我再加加班,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


  相比于在外务工,陈苗认为,在家门口工作,除了有一份稳定收入,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照看老人和孩子。“工厂管理特别人性化。每隔一段时间,医院看望住院的老人。”陈苗说。


  年,陈苗一家顺利脱贫。因为踏实肯干,业绩出色,年5月,陈苗被评为厂里的优秀员工。年,她从一名普通的刨槽工,升任铅笔制杆车间主任。“真是做梦都没想过的事。不过我有信心做好!”陈苗说。


  家里的情况也越来越好。丈夫身体恢复后,重新跑起了运输,一年收入6万多元。


  陈苗的脱贫之路并非个例。年工厂创办之初,工厂负责人朱兴家就在镇*委和*府支持下,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进厂务工。年,又在镇里帮助下,先后成立了4家成品包装扶贫车间。“铅笔包装工序简单,老年人、残疾人都能做。”朱兴家说。


  目前,铅笔厂已建成投产了8个扶贫车间,共吸纳贫困劳动力多人,每人年均增收1万余元,其中人先后脱贫。


  六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家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人,其中包括贫困劳动力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提供用工服务、强化资金支持、落实奖补*策,巩固提升扶贫车间的带贫减贫作用。”六安市扶贫开发局局长储诒权表示。

(记者:田先进杨一)

《科技日报》9月21日

先富带后富“葡萄大王”的帮扶心愿


  王虎小心翼翼地把套袋拉下来,一串串葡萄露了出来,晶莹透亮。


  这种葡萄叫“阳光玫瑰”,翠绿的果实,吃起来皮薄、肉脆、香甜。每年中秋节、国庆节前后上市,在超市里能卖到39块钱一斤。如此高档的葡萄品种,王虎种了亩。如果再算上其他葡萄品种,就是亩。


  “我对土地是有情结的,对葡萄是有情怀的。”王虎说,有时白天干一天特别累,就算这样,晚上还要打着手电筒再去葡萄园里看看。


  几十年种葡萄之路:从2亩到亩


  王虎是安徽六安地区的葡萄种植大户,也是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他对葡萄的深情,从合作社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晶鑫,“晶”取自女儿的名字,“鑫”取自儿子的名字。葡萄,就像他的孩子。


  这个年挂牌成立的合作社,如今的发展规模更是令人咋舌:合作社在安徽六安市范围内流转土地余亩,年产葡萄吨,年产值1.2亿元,拥有“阳光玫瑰”“醉金香”“美人指”等20多个优良葡萄品种。不但如此,合作社现在还是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定期培训。它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带动的葡萄种植面积,有多亩。


  听到这个数字的人常常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会再追问一句:“多亩?”


  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要从将近30年前讲起。在种葡萄之前,王虎养过鸡,还养过*鳝,都失败了。年开始,王虎种了2亩葡萄,第二年发展到3亩,第三年5亩。


  “一开始就是摸索着干……当时病虫害防控这一块,我们没有系统的方案,也没有配套的药剂,而且是露天栽培,病虫害特别严重。”王虎说,当时一斤葡萄也就卖个七八毛钱。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王虎把葡萄种成了精品。说起葡萄来,他也像在聊自己的孩子,无论优点和缺点,都充满怜爱。对于怎么栽培,更是心得满满。


  带动“葡萄致富”:这个很自然的嘛


  “阳光玫瑰”就是他现在最宠爱的“孩子”。


  “我们发现这个品种非常优秀。它比较耐挂,成熟时在葡萄树上能保鲜两个月时间。而且运输过程中不易脱粒。”王虎对这种葡萄评价很高。


  要培育出这么优秀的果实,就得忍耐它在栽培方面的种种缺点。王虎说,“阳光玫瑰”的小苗栽上之后,很多都长不大。它的栽培条件也很高,需要避雨栽培、滴灌设施,还需要使用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


  自己种葡萄种出门道,王虎没有忘记六安的父老乡亲们。


  在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一般是每亩每年几百块钱。王虎则以每亩每年元的价格流转了农户亩土地。


  有乡亲们看到种葡萄能挣钱,想模仿,王虎会尽量支持。


  “土地流转过来以后,一部分群众就跟在后头,在他的园子里面模仿,稍微头脑灵活一点的,或者技术稍好一点的,就自己跳槽出去。王总也鼓励他们出去搞个自己的园子。”六安市金安区马头镇*委书记吴昌*说。


  “这个很自然的嘛。”王虎笑着说,在他的葡萄基地里学过技术,又自己出去创业的有二三十个人。


  旁边乡镇有个叫张仁和的贫困户得了白血病,但依然想创业,想发展,于是跑过来找王虎,问能不能提供支持。合作社去年免费给这个贫困户提供了葡萄苗,还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


  葡萄种植基地也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不乏贫困户。“去年有13个贫困户,今年有9个贫困户在我们园子里面干活。”王虎说。


  “除草、修花、修穗、修果、打农药,园子里的活儿都干。”62岁的刘善菊是马头镇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在葡萄园里打工,每月能收入两三千元。

(记者:刘园园吴长锋陈曦)

《中国青年报》9月18日

安徽:民生幸福里的“智慧密码”

(涉金安部分)

贴心护理院


  在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乐天养老护理院,老人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在房间内,有护工拿着“照料卡”,和躺在床上的老人聊天。在护理院大厅,工作人员盯着大屏幕上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管理并更新每个房间的人员资料,所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方便个性化养护。


  护理院内住着66个人,全部是来自农村的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人员,年纪最大的94岁,年龄最小的是两个13岁的孩子。其中,13岁的男孩小方(化名)患有脑瘫和癫痫,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带着他四处看病,病没看好,还欠下了30万元外债。


  去年,母亲将小方送到这里。起初还有些担心,后来发现护工照顾得很细致,小方的母亲才放心地外出打工,减轻经济负担。


  “管理、护理人员和服务对象是一家人,大家彼此信任。我们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66人过得更好。”六安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子宏介绍说,养老护理院内设有康复室、治疗室、诊断室、药房,嫁接智慧云系统,打造一键报警、实时监控、健康监测等智能化服务。


  近年来,农村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人员的养护难问题突出。一人因病、因残在家,需要亲属陪护,往往会造成家庭贫困。年,六安市金安区试点对特殊困难人员集中供养,将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安排到养老院居住,由六安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


  目前,金安区共有8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机构,人入住。进入养护机构的失能、半失能人员除每月承担元自付费用外,剩余费用由区、乡两级财*参照有关补贴*策和办法解决。今年4月,该区又依托现有的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对集中养护机构提升扩容。


  “养护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致富一群人。”金安区民*局局长丁德武说,越来越多特困户的家人开始外出务工,或是在家干起农业产业,日子红火起来,驶入奔小康的“快车道”。

(记者:王海涵)

安徽日报9月1日

改了不良嗜好成了脱贫榜样


  “说来惭愧,以前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给家里人和*府都带来了不少麻烦,后悔啊!”近日,刚从扶贫驿站下班回家的六安市金安区中店乡管墩村村民赵*对记者说。


  赵*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人”,从“*棍”到脱贫榜样的转变,让他成为全村励志的典型。


  “老赵以前打牌、打麻将可上瘾了。”说起过去的赵*,左邻右舍说出了他一堆“黑历史”。


  “赵*有高血压后遗症,又是个单身汉。年,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就想着靠*府帮扶,拿点低保、补贴,希望不劳而获,‘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管墩村*支部书记李本余说,“对他,我恨铁不成钢。”


  帮扶干部并不想放弃他。隔三差五,总有帮扶干部去跟他拉家常、讲*策、谈思路,不断用身边事例告诫他不要*博,要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赵*逐步有了转变。年,他将麻将扔进了垃圾桶。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利用村里闲置水塘,养了15亩鱼,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后来,管墩村建起就业扶贫驿站,吸纳了当地很多贫困群众就业。赵*也想利用养鱼的空闲时间,去扶贫驿站打工。了解到赵*的想法,管墩村又为他在扶贫驿站落实了一个保洁岗位。


  赵*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早、中、晚各去一次扶贫驿站,一个月有元工资。工作之余,他还能照顾鱼塘。“去年我打工赚了近2万元,养鱼也有0多元收入。年底我终于脱贫了,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感觉真好!”赵*说。


  改了不良嗜好,成了脱贫榜样。辛勤的劳动,让赵*获得了村里人的尊重,“**”外号也不再有人提起。“只要戒了*,有了志气,还是一条好汉。这两年老赵的变化咱们看在眼里。老赵现在鱼越养越好,工作也尽心尽责。”李本余说。

(通讯员:蒋国婷记者:袁野)

速览一下其他重点篇目吧!


  7月7日,人民日报《离家两步远方便又挣钱》


  9月1日,人民日报《受灾的老吴搬进新家》


  7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接出每一份“守望”》


  7月28日,央视2套《安徽六安:农业保险再开新试点“深贫保”赔付五万元两日内到位》


  7月29日,学习强国国家平台《安徽六安金安区:农家书屋助力灾后生产自救》


  8月11日,学习强国国家平台《安徽六安金安区:美丽乡村建设向全域拓展》


  9月2日,学习强国国家平台《安徽六安马头镇:小铅笔画出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8月6日,安徽日报《六安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签约》


  9月2日,安徽日报《搬进新房子日子有盼头》


  9月7日,安徽日报《拓内销小铅笔绘出大前景》


  9月21日,安徽日报《山里娃坐上免费校车》


  7月19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抗洪一线*旗红》


  8月2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水退人进各地全力做好灾后恢复》


  8月7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张成武:别管我,快去转移群众!》


  8月7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助企灾后重建》


  8月13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六稳”重点项目:火力全开跑出投产达效“加速度”》


  8月16日,安徽广播电视台《聚焦重点人群为灵活就业保驾护航》


  8月10日,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走基层”:小小香椿树增收好产业》


  8月27日,安徽广播电视台《专题报道: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布局特色产业,走稳脱贫振兴路》


  9月23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小葡萄串起村民致富路》


  8月21日,人民网《找准坐标融入合肥“六安新城”加速跑》


  9月6日,人民网《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科技创新城今日启建》


  9月16日,人民网《六安市金安区杭埠河治理工程今日开工》


  8月18日,新华网《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打造合六经济走廊上的“六安新城”》


  9月8日,新华网《六安:“小铅笔”写就“大文章”》

(来源:综合)

编辑:蒋国婷

审稿:陆*

承办:金安区融媒体中心

投荐稿邮箱:lasjaqrmtzx

.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聚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