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沟口渡江渔船分为3班,每班10条,每条船6人。船工掌舵,5名解放*战士中1人为机枪手,其余4人划船。”据董老回忆,第一班渔船为冲锋队。
那日天空中浓云密布,江面上雾气弥漫,自六合圩至共和洲沿线,十余里的河套、码头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大小战船,解放*战士和船工们以堤埂、麦田做掩护,大战一触即发。一声令下,大小战船破江而出,江面上顿时枪声四起,炮声大作。枪林弹雨中,董玉发和解放*战士先逆流而上,绕过急流,再顺流而下,仅半个小时便顺利登岸。
老人深情的讲述,让安徽商报记者忆起了年4月自己曾有幸采访了回民突击支队小组长的马兆美,当时他已88岁高龄(几年前不幸因病去世)。
他说,战斗在年4月20日下午5时打响,藏在北岸江堤上的百余门火炮一起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对岸的敌人前沿阵地顿时陷入火海。
当时天色已暗,长江正值桃花汛,水流湍急,选择的出发地点距离对岸有1公里的路程,途中有多处暗礁、横水,十分危险。马兆美和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桨。
马兆美回忆说,当时每条船上大概十几个人,每人身上挂着两个炸药包,肩上背着一杆步枪,手里握着一只船桨。每条船头或有一挺机关枪或有一挺迫击炮。负责开机关枪的三个人不要划船,其他人均参与划船。“当时解放*没那么多的迫击炮,很多船头的迫击炮都是用竹子做的假炮,主要是用来骗国民**的。”
子弹“呼呼”地从耳边飞过,江面上不时冲起一个个10余米高的水柱,马兆美和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桨。突然,接连三炮在距离马兆美约20米远的地方爆炸,隔壁船上的掌舵船工马吉荣当场牺牲。在快到达对岸时,50岁的船工丁宪良右腿和臀部中枪,流血过多而牺牲,当时负伤的还有年近古稀的董玉顺,他负伤后仍紧握舵杆不松手,被称为“*忠式的好汉”。
当天,马兆美先后在南北两岸摆渡了三个来回,护送两个排的战士顺利渡江。战斗胜利后,解放*某部为他们颁发了“协助解放*渡江水手光荣证”,同时授予回民支队“伊斯兰英雄”称号。(乔剑)
官方望江之声
权威传播望江好声音
编辑:徐罕
审核:柯思德、汪勇
终审:汪焱
来源:安徽商报
主管:中共望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望江县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安徽新媒体集团
服务-
投稿邮箱:wjx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