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记者”——高粮
年09月06日燕赵晚报曹孜
在石家庄市解放四十周年庆典活动中,经我向市委书记贾然同志推荐,在贵宾名单中增添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当时已经离休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著名的新闻摄影家高粮。补邀的理由是,他当年在解放石家庄的攻坚战斗中,作为《晋察冀画报》的战地摄影记者,临时受命担任主攻团团长兼*委,胜利地指挥部队参与了攻占敌人核心工事大石桥抓获守敌指挥官第32师师长刘英的战斗,并拍摄了大量的战斗图片,提供给我们陈列在纪念碑下的展览室里,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与全市庆典同时,石家庄日报社是市委唯一批准举办社庆的局级单位。我们特邀的报纸创刊初期的老报人中自然没有高粮。可是事后当高粮知道我社也举办了隆重的庆典,邀请了许多老同志的事情后,很有意见地把我狠狠地批了一顿。他质问我“既然贾书记特许你报社自身也举行报纸创刊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调往北京和各地的老同志都请回来了,你为什么不请我?那时候石家庄日报社身兼新华分社的职能,挂着分社的牌子,我整天长在你们报社,我也应该算是石家庄日报社的编外记者吧!还有李千峰,也常到报社去,你也不邀请,唉哎!”是啊!我和千峰同志也熟,他当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时我就在他手下学习,既是领导又是老师。怎么就没想到呢?高老批评起人来可真有部队首长的威严,我无言以对,不容争辩,只能回答“是,是!” 我结识高粮,是在年5月。当时,以石少华为首的原晋察冀边区的九位老摄影家从北京结伴来石重访故地。我因工作职务关系以市新闻摄影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的身份,作为东道主负责接待并陪同采访。由于我在人民日报学习过,和他的助手田永友很熟悉;他又熟知创刊初期的石家庄日报,我俩之间的闲聊话题自然就多些,特别是石市当时面临筹备纪念解放40周年活动,市委书记贾然又交给我收集历史图片的任务,我就试探着向他提出了帮助提供图片史料的请求。想不到他不但痛快答应,而且他当时恰是战地摄影记者,是拍摄战斗场景最多的人,甚至连许多具体画面都记忆犹新,将拍摄过程也讲述得生动感人。很快他亲手从*事博物馆把几十张40年前的底片提出交给我挑选,我选出了50张,精心放大制作后如期陈列在石家庄解放纪念碑下的展览室里,十分珍贵,为此我非常感激他。
纪念大会临近,市委审定贵宾邀请名单,起初没有高粮。但高老亲口对我讲过,在解放石家庄战斗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四纵十旅三十一团团长和*委在查看阵地时被守敌炮火击中,团长牺牲*委重伤。当时他正在三纵阵地拍照,胡耀邦*委通知他赶快到四纵队去。原来四纵首长曾思玉、王昭临时想起很有战斗指挥经验的高粮,就抓他身兼三十一团团长*委两职,他成功地率领这个团突破外市沟,占领范谈村,直插中山路,会战大石桥,抓获了敌第32师师长刘英。他不但顺利完成战斗指挥任务,而且还随时抓拍了敌人举手缴枪的刹那和攻占正太饭店的激烈战斗画面。战地摄影记者身兼战斗团指挥员,这一战史上不见先例,又忽略记载的奇闻,待市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和建议后,立即指示补邀进去。
纪念大会那天,我亲眼见他就坐在主席台上杨成武将*的身后。还有时在将*耳边私语。
由那以后,我和高粮保持了十多年的交往。他对我来说宛如一部厚重的书,我初步了解了他的传奇经历,读懂他的特殊情感也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最近,从网上搜索方得知,老友高粮已经去世半年了。讣告说:“我国著名摄影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投身革命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同志追悼会27日在北京举行。高粮生于年,年投身革命,年参加八路*,同年入*。他于年任晋察冀*区画报社摄影记者,在战争年代拍摄了大量照片。高粮还是一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挥员,在年解放石家庄战役中,他临战受命,担任主攻团*委,立下了战功。高粮同志于年10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北京年10月27日讯)”
高粮,河北省易县人。据我所知,他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抗战胜利后曾任北平*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摄影记者,晋察冀野战*特派记者,四纵摄影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 第二十兵团摄影科科长,《人民日报》文艺组副组长,摄影组组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摄影研究室主任。并担任过中国老年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学院教授,河北省文联顾问等社会职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从事摄影工作前,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当过晋察冀*区的连指导员、支队*委、团*委;在重新回到人民日报社前,他一度被任命为河北省*区副司令员兼保定*分区司令员。有人说他这个记者是个没有授衔的将*。
最初,高粮在我印象里有些扑朔迷离,有些作为使我迷惑不解。比如:他和杨成武将*私交甚密,他离休后对杨几乎是如影随形,我甚至觉得他有点狐假虎威。可是我逐渐听他说杨老到各地去参加社会活动或休闲散心也常主动把他叫上做伴,高就挎个相机鞍前马后,两个离休老人如此亲密这又作何解释呢?他有个警卫员叫于夫,住在谈固小区,没有城市户口,孩子上学工作都有困难,为此他要我帮其解决农转非,难为了我将近一年。石家庄的解放者不能合法地居住在自己为之流过血的城市。为这事老高很内疚。我把这一情况直接向市委贾书记汇报后他也很同情,但因为碍于有悖*策,市委一把手也只能用商量的口气批字让公安局长想想变通办法,交代我去穿针引线。三级机关,适当时机,繁杂的程序,左右制约,上下疏通,后来总算解决了。高老舒心了,老于高兴了,我可在勉为其难中累坏了。而且对他有了些说不出的想法,是否太那个了。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
由于频繁地书来信往,以后他每来石就打电话叫我去看他。毫不客气地要我陪同他去看望省*区马辉司令,会见省委书记邢崇智,到休干所去看望已离休的原装甲兵学院副*委洪朴。从他们的晤谈中我知道了他从*的经历,原来他真是一员战将。马辉当司令时中央*委拟任他第一副司令还兼保定*分区司令员,而邢当时是保定地委书记当然的*分区*委。和洪朴他俩当年都是八路*的连队长官。因此人民日报社对他有未定*衔的将*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可他为什么不当司令不要*衔坚持要当个摄影记者呢?记得那次几位老摄影家来石寻旧,有一位中年女兵,她是已故摄影家沙飞的女儿。看得出来,高粮对她比旁人更多给予一种酷似父爱的特别关心。其中有什么特殊的情节吗?还有,关于他的名字,“高粮”二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谜,高粮简直是个难解的谜。
年4月,高粮同志委托河北日报资深记者汤小薇给我稍来了一本他刚写成的书——《历史的脚印-高粮回忆录》。聂荣臻元帅亲题书名,杨成武将*挥毫写序。读完了书中的图片和文字,豁然揭开我心头的所有谜团。
先说他和杨成武,那是有着知遇一生之恩,跟随半生戎马生涯之情的结交。年,正在直隶省立第八中学读书的高粮,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参加了*的外围组织“青抗先”。第二年“七·七”事变,学校散了,中共保署特委成员李老师写信介绍他们三个爱国学生到陕北去参加红*。他们在逃难人群,败兵溃退的人流中来到了*河边上禹口,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师独立团(也就是当年中国中央红*第一*团第一师),杨成武团长接见并收留了他们。9月12日参*,9月23日就参加平型关战役。从此他的戎马生涯就和杨成武连在了一起。年冬他跟随参加了反击日*的五路合击,击毙日*中将阿部规秀的*土岭战斗。年参加百团大战。杨任晋察冀*区第一分区司令员,他曾担任过团*委和支队副*委。他曾受命单独乘坐由日本战俘飞行员驾驶的飞机,从张家口出发顺长城飞行,经过国共两*对峙区上空,到锦州侦察了解被服厂的储备以解决部队冬装问题的特别任务。内部交代,如果飞行员借机向渤海逃跑,他必须拉响手榴弹和飞机同归于尽。他顺利完成了任务。年5月,中央*委同意以杨成武为首组成的新的 第二十兵团出国作战。这时刚被任命为华北*区战友报副总编的高粮,又毅然出任兵团摄影科长,组织和率领7个*的多名记者和战斗部队摄影员,当起了战地“摄影司令”,参加了上甘岭,金城反击战等多次著名战役,在炮火第一线为记录*史,报道新闻和揭露美*细菌战的罪行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
关于他的名字。高粮原名高良玉,他有一个很早就在一个连队的战友叫王九成,东北人。他们一起流着热泪高唱流亡三部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还有衰老的爹娘……”年5月,在反日寇大扫荡中,王到九连当连长,高是十二连指导员。他俩为争抢一次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战斗任务,最后团长裁定让王九成上。王九成带领他的一个排的45人阻击了日*5个小时的进攻,最后弹绝,在肉搏中全部壮烈牺牲,*子以三倍的伤亡进入了我根据地的第一道门户。因为王九成生前常和他说:“我今后正式更名大豆,老弟你就改叫高粮吧!”那次,战后他向团*委立即递交报告,正式更名叫高粮。他随后率领自己的连队以复仇的怒火在一天一夜中奔袭40里,打了32次阻击战,以7死1伤的代价,击毙击伤日本*子余名。保护了老百姓的转移和崔巍团长率领的冀中*区火线剧社演职员的安全。这就是他更名高粮后的告慰大豆的第一份祭品。
关于他和他的警卫员。那是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中,他以摄影记者临时受命担任主力团团长兼*委指挥部队突向市区时,遇到敌机的低空轰炸拦截,他被警卫员突然按倒在一堵小墙下。接着一声巨响,他被埋在炸起的土里,好几分钟后才爬出来。后来报纸误报说“石家庄前线有位记者奉命代替指挥员被炸牺牲”。直到年由总*、人民日报社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为他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时,一位头发斑白的将*问杨成武同志:“年,《子弟兵报》不是说一个记者被敌机炸伤,牺牲了,不就叫高粮?”如果当时没有警卫员于勾点把他按倒,那条报道也许就不是误报了。这是生死的情谊呀!在朝鲜前线,在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跟随他保卫他的警卫员还是这个于勾点,不过此时高粮已经为他改名为于夫了。这就是高粮为什么后来要我帮忙为老于一家解决城市户口的深层原因。
关于他和沙飞。“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是沙飞留下的一句名言。沙飞,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重要创始人,曾拍摄大量反映纪实与抗战的摄影作品,如《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以及用白求恩送给他的相机拍照了许多白求恩生前活动和死后遗容等珍贵照片。沙飞是来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摄影记者,年2月首任晋察冀*区摄影科长,八路*总*治部前线特派记者。年9月,就是在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中将的*土岭战役中,沙飞要求随高粮连队采访,上级命令必须保证沙飞的安全。起初高粮嫌沙飞累赘,要人送沙飞到二梯队去,沙飞一听急了:“指导员同志,我是来参加战斗,拍你们这个最能打的连队的战斗场面的,到后边怎能完成拍照任务?”正是这一次“冲突”,使沙飞成为他从事摄影生涯的启蒙老师,沙飞的行动使他萌生了也要做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的志向。年上级命令高粮到一个县支队任*委,恰在同时,*区选调记者,并附来沙飞荐选高粮当摄影记者的信函,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到晋察冀画报担任特派记者,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新闻摄影生涯。年,在蒙冤戴“右派”帽子二十载后,高粮恢复了名誉,中央*委拟定任高粮为河北省*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保定*分区司令员,他却要求落实*策后,还是回人民日报社当他的新闻摄影记者。面对*级的职位高粮淡淡地说:“我多年当记者惯了,舍不得离开。”后来,有人写有关高粮的人物特写,题目就是《不当司令当记者》。沙飞却是个悲剧式的人物,由于他长期奔波在战争第一线,目睹许多日寇的残暴行为,精神受到刺激,医院住院时,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失手杀死了为他治病的日籍主任医师津泽胜,被华北*区*治部*法处判处死刑,直到年北京*区*事法院宣布撤销原判决,为沙飞恢复了*籍和*籍,而这已经过去了36年。所以年5月老高对同行来石寻找父亲遗骨的沙飞的长女给予父亲般的特殊关怀就很好解释了。
高粮,萦绕他大半生的大豆情结,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烈焰熔炼成的一颗赤诚的心,不当司令当记者矢志不渝的痴,有恩必报有诺必践的信,都使高粮这个人有着比红高粱酒还要浓烈醇厚的情感。
高粮,这位自诩为《石家庄日报》创刊初期的“编外记者”!我以你为荣!申哥旅行
与我一道为中国文保公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