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
暨公众分享会
编者按:
年7月9日,“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在良渚古城遗址举行。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共有7位来自田野一线的考古学家分享了他们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辽河流域、*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心得,更有名社会公众热情参与,与专家学者形成了热烈的互动。
为此,我们整理了7位专家的发言,经作者审核后将分期刊发,供同行和广大爱好者参考,沙龙讨论内容和部分公众的提问也将共同刊发。
需要说明的是,行文保留了口语化的文字,未做过多的修饰。凡有注释者均为编者所加。
文字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记者马黎先行整理发表,点击进入原链接。部分配图由编者重新整理。李新伟先生的系统论述以《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像的内涵及演变》为题发表于《文物》年第6期。
★专家发言内容★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像的源流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各位先生,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此前在中美地区做玛雅考古(《考古》年第9期、年第10期、年第8期),他们对于史前图像研究非常厉害,前几年我开始对中国的史前图像做一些梳理,有一些收获。
对图像的解读,以前在考古界是一件觉得有点危险的事,没有文字记载,很多要靠推测。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的方向。我们对重要图像有一些解读,才能和古人有真正的精神交流,在这样的层次上才能对很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今天主要讲神人兽面像。
它被称为良渚神徽。最初的考古简报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年第1期),对这个图像的解释是上面的羽冠方脸,下面那个像鸟爪一样的脚,是一体的,是完整的神人。他的胸前有一个獠牙神兽面部。但后来有了很多新的解读,认为脚是神兽的。
反山M12:98玉琮A-B下神徽对我启发比较大的一个解读,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尤仁德先生在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尤仁德:《雒虎神合:良渚文化玉器鸟兽纹》,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期,年)。他把神人解读为人和鸟的合体,整个图像解读为人兽鸟合体的状态。
去年我又对这些图像做了梳理,得到了三个基本的认识。1.人鸟转化,合为一体。2.不是神人骑着兽,而是鸟驮神兽——不过这个词还不太准确,因为有时候是在胸口,有时候在背上。3.也就是神徽的意义,“人面神鸟”获得并发挥驮负天极神兽、维护天体正常运转的能力。
下面对于这三点认识做一些说明。
一关于神人和鸟的关系,很多学者讨论过。比如羽冠,是鸟的象征。还有胳膊的姿势,像翅膀。我觉得最明显的特征,是脚变成了鸟爪,非常明确的人鸟相互转化的标志。不然的话,为什么脚会是鸟爪?
良渚文化玉器对这样人鸟相互转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表现?
我们看这件反山玉璜的线绘图,明显能看到这样姿势的双臂,又被简化,真的像翅膀一样,像正在飞翔的鸟,下面是兽面,在它的胸口。
反山M22:20玉璜、M22:8玉璜这件瑶山遗址出土的玉牌饰,胳膊已经变成向上扬起的翅膀,兽面在胸口。这是非常写实的人鸟相互转化的表达。
瑶山M10:20玉牌神人和鸟合体的图像状态,在良渚玉器中,我认为还是比较清晰的。对于图像的研究,我认为要看源流和发展,要看比它早的文化,也要看比它晚的文化,在发展和变化中,你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图像的含义。
左边这件是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的玉器,被认为是后石家河文化,比良渚晚一个阶段,距今年-年,这年,考古学上叫龙山时代,孕育了第一王朝夏王朝的这样一个时代。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藏、法国巴黎塞尔努斯其博物馆藏、
中国天门谭家岭W8:13这件玉人,摆了一个这样的姿势,注意它的发型,像鸡冠,还有个很重要的特征:脑后勾起一缕卷发,这是鸟的特征,头部的发饰。
最右边这件,是谭家岭遗址瓮棺里面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大家看,神鹰的头后面,也是勾发。
我们可以比较确定地说,安大略这件玉人,它表现的正是人向鸟转化的状态。
中间这件,时代晚一些,可以到商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和后石家河文化的关系,头发更像鸟冠,手臂更像鸟的翅膀,正准备变化成神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比良渚文化晚的阶段,人鸟相互转化的形象,依然清晰。其实,这是受良渚文化影响的明确证据。
刚才说的后石家河文化,在湖北的江汉平原,我们再来看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依然可以看到人鸟转化的图像,也是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
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圭刻纹,良渚神徽的獠牙兽面在这里已经变成了獠牙人面。它的两侧,有很明确的人鸟合体的形象,鸡冠式发冠,脑后勾发,虽然已经变成了两只鸟,在獠牙兽面的左右,但还可以看到人鸟转换的主题。
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圭刻纹所以,在良渚文化之后,人鸟转换的主题,依然在延续。这样的现象,对我们反过来理解良渚文化人鸟转化的主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那么我们再往前看看,在良渚文化之前,其实也有这样的人鸟转化的主题。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人鸟是如何转化的细节证据。
距今年前后玉人1.凌家滩98M29:14;2.牛河梁N16M4:4;3.赵陵山M77:71
左边这件是凌家滩文化的玉人,屈臂,屈肢。他头上戴的帽子,特别像羽冠,像良渚神徽的“介”字冠。在凌家滩墓葬中发现了6件姿态相同的玉人,红山文化的这件玉人,脸是变形的,正在转化的状态;手不是人正常的手,有一点鸟爪的形象。这样的玉人表现的是巫师在萨满状态下如昆虫般蜕变和羽化,转化为神鸟的形象。
良渚文化早期的赵陵山这件玉器,与凌家滩玉人相似,也呈屈蹲之姿,手上托起一小兽,头上有一只鸟,很难具体解读内涵,但可以看到人跟鸟相互之间的转化有关。
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