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清单上再添一颗璀璨明珠,共有56项世界遗产。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泉州申遗成功,生动诠释了万千泉州人持之以恒“爱遗护遗”的深厚情怀。而作为地方高校翘楚的黎明职业大学,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早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黎大人“爱遗护遗”的文化基因。长期以来,黎明职业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发挥高校优势,从海丝文化场馆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课程内容改革、科研课题立项、国际交流合作等环节发力,始终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以及保护与研究,讲好泉州文化遗产里的生动故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合非遗技艺大师升华海丝文化集镇
记录闽南古建筑技艺历史、搜集彩绘与堆剪精湛作品……近日,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师生组建“闽南古建筑非遗技能研学实践队”参与到闽南古建筑文化论文集《匠心摭言》一书的编写工作中,通过闽南古建筑大师的阐述,将宝贵的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智慧撰写成文,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早在年就入选世界“非遗”。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价值内涵,黎明职业大学打造并依托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基地,搭建教学资源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学生社会实践、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四个平台”,开展“闽南传统建筑文化”进课程、进课题、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五进”活动,其中《“五进四平台”传承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服务“海丝”文化育人》获福建省高校思想*治工作精品培育建设项目。
为把泉州非遗文化有机融入海丝文化特色专业群的课程建设中,学校全面升级扩容了海丝文化集镇,新建南音、茶艺大师工作室等9个,建成王松柏文学工作室、林长红书法名师工作室等16个,建成宝觉书院、朱子文化园,升级改造校史馆和办学成果馆,聚集了包括闽南民居营造建筑技艺、木雕、陶瓷、锡雕、蟳埔女服饰、刻纸花灯、香道等多个富有泉州海丝非遗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集中展示了泉州海丝非遗技艺与文化。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海丝非遗技艺大师进校面对面给青年大学生传授海丝非遗技艺,把泉州非遗文化融入海丝文化特色专业群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采取“大师带徒”方式,组建技能大师领衔、专业教师配合的“海丝”非遗技艺传承导师团,每个导师团每年指导约5名学生,形成分层指导、梯次递进的成长路径,培养“海丝”非遗技艺传承人。
学校建立海丝非遗传承人“双向互通”机制,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先后聘任了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郑君亮、工艺美术大师杨峰峪等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带徒传习,在实境教学、生产实践过程中有目标地传帮带,帮助校内师生共同成长,加快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和“双师型”教师。例如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蒋钦全大师工作室设立闽南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定期组织建筑科普日、古建大讲堂、名匠大师面对面等特色活动,让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
乐当文化交流使者传播非遗海丝文化
千年古城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黎明职业大学既是泉州文化遗产的受益者,接受文化的滋养、熏陶,也是泉州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学校各学院的老师纷纷发挥各自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向四海来宾、向世界各地传播泉州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头戴耳麦、义务为市民游客讲解古城故事的志愿者,黎明职业大学林春蓉教授曾经也是古城讲解员中的一员。林春蓉教授不仅自愿成为泉州市首届海丝旅游讲解志愿者,讲述泉州的历史文化,而且参与撰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闽南文化与泉州古城》,开设《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古城》文化校选课,让更多的年轻人对泉州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
文化传承,需要前赴后继,更需星火燎原。在黎明职业大学,像林春蓉一样致力于将闽南文化遗产研究融入教育教学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经常泡在府文庙推敲比对碑刻文字原貌的李双幼老师、受邀为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的徐淑延老师……他们甘当古城文明使者,积极大力传扬泉州海丝文化及闽南文化。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黎大师生自愿加入由泉州海丝申遗中心、泉州古城办等组织的遗产讲解员、古城讲解员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课余或假期休息时间,到各重要展馆、遗产点等义务讲解,将泉州古城丰富的遗产资源、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等精彩地呈现给四海宾客。
泉州申遗成功是世代泉州人的努力成果,在这一期间,黎明职业大学始终致力于泉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传播。校长*世清主持《古泉州(刺桐)史迹保护规划》《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并参与申遗文本撰写;学校教师王强先后作为泉州市的代表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海丝”非遗项目,用世界语言讲好泉州故事,与此同时,王强还在迪安博士等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的指导下出版《LegendaryPortofMaritimeSilkRoutesofZayton/Quanzhou》与《刺桐风华录——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两本专著,并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的推荐。此外,多名师生在亚洲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中,参与国内外记者接待、外宾“一对一”现场翻译等志愿服务。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绽放“世遗”卓越风采
“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闽南人在南洋的代表商人……”整个暑期,学校商学院副院长朱毅芬都带着她的团队抓紧录制《闽商粤商下南洋》的视频微课。“为传播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学院主持了《海丝品牌文化》《闽商粤商下南洋》两门微课建设。”朱毅芬介绍,“学院项目组老师深度挖掘了‘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文化传承与创新资源,把‘包容并蓄、爱拼敢赢’的闽商文化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思*元素融入课程相关知识点,不断提升新时代丝路文明传播者的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朱毅芬口中的《海丝品牌文化》《闽商粤商下南洋》微课只是学校实施“海丝文化+”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冰山一角”。为推进“海丝”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学校编撰《“海丝”文化与视觉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与贸易》等系列教材,同时联合20所院校、11个企业、1个行指委、1个媒体机构和2个*府机构,主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教学资源库,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原则,全面梳理“海丝”传统技艺、经典故事,建设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各类教学资源多个、习题多个,将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科学研究等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教学资源库服务来自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各类学习者。
在黎大人创新敢为的思想召唤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在新的历史时代续写了黎大职教新篇章。除了不遗余力地建设教学资源库,多年来,黎明职业大学针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泉州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学校先后成立了海丝文化保护传播与创新研究服务中心和海丝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聚焦古泉州聚宝城南申遗工作》等市情课题研究,开展“海丝”文化课题研究19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编、编纂《“海上丝绸之路”与泉州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古城》《闽商发展史》《梁披云评传》《梁披云全集》等11本专著,拍摄“海丝”文化主题和“商贸”主题专题片15部,申请69件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泉州申遗宣传造势、提供支持。
而今,学校教学资源库《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已建好资源达到多条,注册用户超过人,并入选国家教学资源库备选库,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中位居第2。此外,多个“海丝”文化、职教文化新媒体作品获团中央、团省委官方微博转发,1项作品获年团中央指尖正能量大赛微视频项目全国二等奖。
深化融合育人实践谱写海丝职教新篇
多年前,泉州以开放的胸怀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包容的心态接纳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技术和发展理念;多年后,黎明职业大学继续讲述着开放、互信、对话、融合的重要意义,为世界提供了有关地区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黎大方案。
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更加注重开放创新和深度融合,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地探索和实践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及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经验,推动黎大在新时代新常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学校充分发挥“侨”这一独特人脉在融合中外文化差异、嫁接中外人文交流、联通中外民众心灵方面的“化学作用”,形成了“源于海外华侨,始于青年交流,基于教育合作,成于人才培养,臻于人文交流,达于民心相通”独具特色的开放办学发展之路;学校承接了10个批次人次人/日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项目,在全国率先推出“汉语+文化+技术技能”办营模式,举办中外青年辩论赛、商标创意赛、印象泉州主题摄影比赛等特色活动,赢得海外华人华侨的充分认可,助推学校海外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逐步发展;学校先后选派49批次人次教师及14批次人次学生赴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及国内港澳台地区开展校际访问、研修学习、学术交流,接待包括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院院长李怡章拿督等来自合作院校、科研院所、侨团侨社的领导及师生代表72批次余人次,累计引进来自比利时、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外籍教师35人,与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9个国家签订了56份教育合作协议;学校引进美国沃恩航空科技大学航空维修及机场管理两个项目,开展中美合作办学,共招收、培养名学生,是福建省首个培养航空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填补了民航业大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缺口,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学校发挥印尼晋江同乡会、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及区域“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属地优势,积极开展“黎明职教海丝行”,先后选派9个团组赴沿线国家开展30余场次0余人次的宣传活动,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留学生文化育人工作。
此外,学校还牵头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研究会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携手海外华侨社团、教育机构、高校以及“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和缅甸落地5个“黎明海丝学院”,办学成果得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处周斌参赞及印尼教育部李健处长等众多海外人士、教育行*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创建非遗教育体系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保护继承好泉州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民族赋予泉州的神圣使命。黎明职业大学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在“爱遗护遗”的路上,不只是停留在对古城昔日辉煌的怀念,而是积极主动作为,整合海内外人脉与资源,不断启迪年轻人,让文化遗产的智慧照进当今生活,创造泉州古城发展新愿景。
多年来,黎明职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海丝文化育人品牌,推动泉州非遗技艺与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目前已成功构建了传承、传播、研究、实践“四位一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教学体系,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使命”要求,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不断提升办学作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职能担当。
令人欣喜的是,学校在培养具有“海丝”特色、契合区域需求的匠心人才,开展特色文化实践和文化服务,助力区域产业、文化、人才和高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毕业生李长松、饶小虎等创立百得文化传媒公司,承担“亚洲艺术节”宣传片摄制;校友华爽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旅游文化大使;校友郭建洲先生的鑫五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五彩祥云”国宴瓷成为厦门金砖峰会领导人会晤宴请用瓷……学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保护泉州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展示才华彰显作为。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为东南亚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超万人,组织实施“汉语+技术技能”“汉语+文化”、海丝研学之旅、“汉语桥”、学术交流、国别研究等教育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项目,覆盖面超过5万人。年以来,学校接待海外短期交流、海外华文教育、寻根之旅、海丝学院、双喜学院等项目的学生来校学习、培训、观摩,面向境外人员培训非遗技艺能手超过人次。而在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学校启动非遗技艺工艺标准建设,制定了非遗技艺工艺标准2项,并通过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推进标准交流互鉴。与此同时,学校师生服务“海丝”主题重大文化活动,得到中宣部、活动组委会和泉州市委市*府的好评;学校王强工作室微博账号成为宣传泉州“海丝”文化的大V和先锋平台;学校牵头的泉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负责泉州市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撰写、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咨*研究,运用易班、“油菜花”新媒体工作室宣传“海丝”文化经验成效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多所兄弟院校来校参访交流。
未来,学校将联合泉州市相关职能部门及能工巧匠,力争将现有海丝文化育人品牌做特做优,在海丝技艺整理研究、海丝技艺品牌塑造、海丝文化传播、技艺传承人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挖掘、弘扬、创新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文化,发挥新时代智库型学会作用,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构筑“海丝”文化人才培养高地。
出品:*委宣传部全媒体学生记者站
来源:《泉州晚报》年8月3日第6版
配合单位:教师工作处、宣传部
排版:官微工作室张艳凝
初审:官微工作室陈梦雪刘钰华
二审:宣传部陈婷婷吴彩云
三审:宣传部魏婷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