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8月02日-
(总第八十九期)三位专家在复旦“王庄三部曲”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青年评论家
储吉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按照发言顺序排列,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其余专家发言陆续在本公号推出。)
一部厚重的长篇小说
文/王春林
我也就几句话,因为剩下的时间也不太多。王庄三部曲确实是一部厚重的长篇小说。我主要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个,我曾经这样来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的乡村叙事,它们分别是启蒙叙事、田园叙事、阶级叙事、家族叙事、村落叙事或者是方志叙事,这样五种叙事模式。王庄三部曲应该是其中的第五种,村落叙事,或者是方志叙事。这是我要表达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就是说《龙窑》这部长篇小说,有这么几点感受,一点感受是,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小说。别开生面的第一点表现在,尽管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却不是一部追求还原历史现场的小说,而是充满了现代意识。你看那个村庄里,很怪异的很突兀地,便会出现这样一些话语,一些语词,什么自由啊,选举啊,什么异化啊,其实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出现这些语词,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穿插进去了,所以,这个现代意识是很明显的,这是第一个感觉。
第二个感觉,就是作家对魔幻艺术手段的运用,这一点尤其在王世民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尽管他的脚筋和手筋都被挑断,然而,他还是那么有活力,变成一个大肉球后,仍然行动自如。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艺术想像力的一个体现,包括他后来的吃书,吃火等等一系列的细节,都是带有魔幻色彩的艺术想像力的一个表现。
第三个感觉,就是,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历史的寓言,生存的寓言,存在的寓言。作家写来写去,我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好像不是在读一本历史小说,而是在读一部80年代的改革小说。就是那种感觉。作家实际上是在巧妙地借古写今。在这一点上,绝对可以说是在“借历史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
好,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王春林近照
作者简介: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小说评论》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特聘教授。曾多次担任茅奖、鲁奖评委。有相关著述多种。
王世民就是一个窃火的使者
文/金理
王庄三部曲是篇幅超长的巨著,因时间有限,我只看了第一部《龙窑》,借刚才陈老师的说法,采取微言大义的读法。我认为这部小说通过虚、实两个方面的塑造,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预言——神秘的外来者,给沉闷保守乡土中国的村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个过程当中,这个很神秘的外来客,王世民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的身世和来历。小说当中,我至少找到了两个地方有暗示:
一个暗示就是小说最后的那场大火,世民好像有一种领悟,他说来自于火,他是火,火本身就是一种很复杂的意象,既意味着光明、温暖,但也是一种死亡,痛苦。既是毁灭,也是一种洗礼,更是一种新生。而且,我们一般把火理解为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命的起源,当一个原始人找到火以后,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展开了。读到这里,我想到普罗米修斯,其实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古老的神话故事中,都有这样类似的主题、情节。因为,火其实本来是不属于人间,它是由神来掌握的,但是有一个使者,偷盗火种,提供给了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世民就是一个窃火的使者,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火的使者。
小说中还有一个暗示,第56节,他儿子同他模模糊糊感受到,日本和英国的挤压,总之,我把这两个暗示结合起来,王世民应该来自于一个理想的国度,那个地方的文明发展的形态,肯定是要比王庄进步很多的。所以,《龙窑》这部小说,可以理解为,这个人,他依靠自己残存的记忆,把他在理想国度当中,所习得的制度、措施进行移植。比如说,他开始想经商,筑坝、水利、选举等,当然,这一路当中,会有很多挫折。因为没有时间,我就没有办法展开,总体来说,感觉这是一部关于改革的预言,写了改革者这样一个传说。
从虚的方面来说,这部小说具备很多小传统的原型,包括世民,他到最后恢复成一个圆球,我在想,他是不是在反省庄子中的那个预言,这个地方其实有很多的揣测。
最后,就是我也想表达一点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主要来自于,这篇小说确实是一部难度很高的作品,因为里面又要写到虚,又要写到实,又要写到启蒙,又要写到民间,其实启蒙这个面向在小说当中体现为,对民众愚昧的一种批判。但是,这几者之间,经常会有发生拉距,当拉距产生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比较疑惑,也就是这种疑惑的细节。
比如说,在虚和实之间,当距离产生时,会产生胡老师刚才所说的,某些人物登场时,你不太能够掌握,觉得人物有些飘渺,他的性格、行为、逻辑到底是什么?我举个例子,这个小说中,方知心的太太就每次在她出场时,我总觉得这个人物有些别扭。我要做个对比,我们都说这部小说中,世民这个人物有着很强悍的生命力,尤其表现在他的性的能力张扬上面。但是,确实就像陈老师讲的,整部小说读下来,其实又觉得很压抑。我注意到小说的一个细节,越到小说的后半部分反反复复出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讲世民,他伸出像猿一样的长臂,就把那些女人搌到房间里去。这其实是一个很悖谬的表达,首先这个猿的手臂,就告诉我们这人是很雄壮的对吧。但是,我发现其实他所有的关于性的活动,都是发生在房间里,发生在一个私密的空间里。其实,这里不具备这样一种特定意义上的一种狂欢,一种开放性质,在这个小说中是没有的。
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导致读这部小说时,总基调是感觉很悲凉,那种很酣畅的快意其实还是缺乏的,但是,反过来,有可能就是这个作家他一直都在探索,他没有找到一个很明确的落脚点,所以一直在虚和实、民间与启蒙之间在拉锯。也许这样的一个探索过程本身,能够表达出这个作家的严肃和真诚吧。
金理近照
金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青春梦与文学记忆》等。
他的书也有这个特色
文/储吉旺
我参加过无数次的经济工作会议,但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格的文学研讨会。
我读过浦子的很多文章。散文,小说,我都看过。这个三部曲,我也是从头至尾看过,大部分是在出差的途中看的。看了以后,我有四个感触。
第一感触,他写爱国爱家乡。为什么说他爱国家爱家乡呢?刚才很多专家都说了,他的文章里边,有很多乡土特色的语言,特别是宁海的语言,这是一种家乡的情节。读着他的书,就如走进了家乡。对照了这个人而之,历史和生活好像是一面镜子,竖起来就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放倒的是一本书。我看到,浦子在书中写有很多爱国家爱家乡的情节。因为时间关系,具体的我就不讲了。
第二个感触,他写出了特色。什么特色呢?我这次到坦基克斯坦一带一路走进经济会议,这个经济会议当中,我们有80个企业家,大家到这个坦基克斯坦,看到的是一片*土,一片沙漠一片的棚蓬屋,非常贫困。好像到这里来搞投资,你不是骗了我们企业家了吗?你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投资啊?但是,有的企业家,他的看法就是不一样,他看到什么?他们看到地下有石油,这个地下有金矿,这个地下有银矿,还有煤矿等等。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可以开发可以做的地方。那么,浦子写小说,他也是写出这种特色的,把这个特点挖掘出来,让我们可以看到。我读书时,非常喜欢读巴金的《家》、《春》、《秋》,特别是《家》这本书,《家》里面有些句子,我会把它读背。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书,我把书都读破了。那么,我现在再去读这些书,这个感受就没有像以前那样深刻了。同样的道理,浦子写出特色来,就这一项,我是非常欢喜。
第三个感触,是他在书里写出的新意。什么样的新意呢?我这次到香港,这个十月份,我跑了好几个国家,昨日,我跟朋友在香港吃土豆条。有个朋友讲,老储,这个比利时的土豆条特别好吃。我只是说,是啊,特别好吃。可他说,你知道不知道,比利时的土豆条,比一般的多出个卡路里热量,所以味道特别好。我也喜欢看浦子的文章,就因为他经常有如比利时的土豆条的特点——多出个卡路里的热量一样的描写,读者因此加深印象。所以,他的书有新意。
第四点感触,我希望他能够写点经济上的东西。我是三句不离本行,因为我是搞企业的。我国经济的发展,超过日本,紧随美国。我对美国印象最深,去美国五十多趟,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富商,都是土财主。中国怎么强,他都是斜着眼睛看你,这个印象特别深。日本人,我们超过日本人,但是日本的经济确实是发达,为什么很多国人还是对日本的产品,对日本的食品,对日本的建设,都非常中意和向往呢?这个需要我们作家去挖掘它。
在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报告里,我看到有一条内容,对我们企业家来说,印象特别的深,我一直在思考。我是公司*委的顾问,我们召开了有20多个*员参加的会议,专门学习习总书记的工作报告。这是一句什么话?很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刚才江苏的老朋友讲到我在南京当过兵,对江苏特别有感情。我在想,江苏跟浙江的区别在哪里?一个是公,一个是私。如果江苏还是坚持走公的道理,可能贫富悬殊虽则少,但是老百姓富不起来,是国富民穷。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把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情况原汁原味写下来,示人以希望,促进社会的均衡发展,这个就需要我们作家去写,写出好文章来。企业的经营历程,企业家的人格精神,都能够让作家写出好的作品来。
好,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储吉旺近照
作者简介:储吉旺,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我与外商打交道》(中英文版)《谈恋爱与谈生意》《谈文化与谈生意》《商旅风云》《百僧墨韵——储吉旺诗词》《百诗百书百画——储吉旺诗词》《商旅心迹》《商旅拾遗》《水带浪花衣带香》《商旅诗书》等0余部著作。其中,《我与外商打交道》被全国7家报刊杂志连载;《谈恋爱与谈生意》一书被多家大学外贸专业师生作为教学案例。
附会议新闻综述
20多位学者复旦聚论“王庄三部曲”,浦子如何找到“独特的我”?原发:钱江晚报全民阅读--:08:06
近日,浙江作家浦子的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龙窑》《独山》《大中》)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整体再版。
年0月28日,浦子“王庄三部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文艺出版社、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海县委县*府联合主办。
复旦大学浦子“王庄三部曲”学术研讨会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批评家们从作品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语言等诸多方面对“王庄三部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浦子在学术研讨会上
浦子,本名潘家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冠庄。
浦子著有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小说集《吃晚宴的男子》《浦子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踏遍苍苔》《从莫斯科到斯德哥尔摩》,长篇报告文学《下洋涂上》《脊梁》《东海*》等。其中,《龙窑》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下洋涂上》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长篇小说“王庄三部曲”是浦子创作时间最长、写作过程最艰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作品。三部曲以虚拟的浙东山海县王庄为背景,以百年历史、百位人物、百万文字,尽揽浙东人民的生存状态与风土民情,被文坛称为“浙东人的精神图像与中国历史的生死场”。
在研讨会上,学者普遍认为,“王庄三部曲”是一部具有生命崇拜意味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在民间世界里找寻现代人久违了的勃发的原始强力。浦子凭着自己的民间写作立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找到了“独特的我”。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致辞并作主题发言。
陈思和教授认为,浦子是坚持民间写作的理想作家,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坛中的独特现象。他站在老百姓当中写作,将民间故事与奇妙想象结合在一起,将本乡本土的沉重质感与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历史结合在一起。他并不以概念的图解,而是以生动的故事,阐释了中国式的文明如何产生;叙述手法的自由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轻松,而是沉重与压抑。
陈思和在发言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同意陈思和教授的观点,浦子的小说是民间的,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的写作。吴义勤指出,三部曲是“文学中的新发现”,浦子的小说异常丰饶,包含了历史、社会、人性等诸多元素。很作家作品里概念化的东西,在浦子的书写中的却是复杂的,具有多重歧义,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是评论家所期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厚重感,将漫长的历史拉入到文学的构思中,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方式、生命方式,书写了扭曲的变异的中国人的痛苦,深刻而又深重。这种文学的野心和雄心都值得敬佩;它无所不在没有拘束的想象力,以性的角度切入,挑战文学的正常秩序,充满喧哗与骚动,由此塑造了许多具有浙东地域特点的传奇性人物。吴义勤认为,浦子是一位“文学潜力非常大的作家”。
吴义勤在发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邹亮总编首先对浦子耗时6年创作出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表示祝贺。浦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演变不大清晰,人物行为合理性方面可能也有所欠缺,有人说这是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邹亮总编则认为,这更像是是中国水墨画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浓的地方层层运笔,淡的地方留白,这种酣畅淋漓的表现方式,体现了作家对土地的精神依恋,化不开的乡土情结化随着民间想象得到了别样呈现。他是浪漫主义者,更是表现主义者,表现出来的是浙东地区山民不屈不挠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了几代人在百年历史当中的风云际变与人性挣扎。与许多曲径通幽的精致的南方作家不同,这部作品当中有有许多大胆的想象,精神内涵丰富,让人眼前豁然一亮。
宁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秀高肯定了浦子作品的高度,表示宁海县今后会加大对文学的支持力度。宁波市文联*组成员、巡视员*旭航表示,宁波市文联都认同浦子的文学成就,借此机会希望加强宁波市的文艺工作。
浙江省作家协会创研部苏沧桑副主任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表达诚挚问候,并祝贺浦子。苏沧桑副主任精炼地概括了三部曲的文学内涵。她表示,浦子怀着对文学的执着,用百年历史,百万文字,百位人物,书写了浙东文明的生存状态和对风土人情的构想,可谓鸿篇巨制,是反映浙东人刚强血性、温柔敦厚、隐忍中庸的精神赞歌,谱子是从乡土走来的作家,因农事的艰辛和对故乡人的深情,让他的小说语言充满了南方小说作家少见的刚烈之心,又呈现出强烈的浙江地域特征。作品的内涵深刻厚重,为浙江当代文学,铺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指出,浦子6年的写作,承载着一个人的梦想,一种对故乡深沉的挚爱,王庄三部曲的出版是一次深情的回望,一段厚重的历史,一种鲜活的文化。
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选择的角度是“浦子小说创作的思维特性”。三部曲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二元对应的思维方式。二元对应的思维方式不是一种互相否定的、互相冲突的、互相征服的相克方式,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男性与女性的强势与软弱、男性与男性的争夺与冲突等性别差异方面,体现在官与民、官与匪、民与商等任务的社会关系之间,体现在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和方面,也体现在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上。这揭示了传统农村宗法秩序的完结,而又传达出江南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和谐的可贵性。因为二元相应的思维方式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可能性,这就与莫言等作家的写作宗法社会的表现有了区别。
金理在发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评论家金理认为,这部小说主角独特性在于它虚实的塑造。王世民他为沉闷保守的乡土中国的村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指导这个神秘的外来客身世和来历。金理从小说当中至少找到了两处暗示,一个是那场大火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它意味着光明、温暖,也意味着痛苦和死亡,它既是毁灭,也可能是一种新生。火本来不属于人间,这在世界很多同类小说当中都有相似的主题,我们也可以把王世民看作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窃火者,带来新文明的起源。另一个暗示是,他总是模模糊糊地提到日本、英国等国家,可以揣测他可能来自于一个文明形态比王庄更先进的理想国度,而他想要依靠残存的记忆,把自己在理想的国度当中所习得的这些制度措施进行移植。小说当中他又变回成“肉球”,是类似于庄子寓言里的反省。这部小说还书写了启蒙和民间的拉锯,这样一种探索本身可以表达出作家的文学深度。
储吉旺在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杨剑龙从浙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引出话题。杨剑龙教授说,从“五四文学”到四九年以来的现代文学,浙江占了半壁江山,比如鲁迅、周作人、茅盾、夏衍等,如果将这些知名作家抽去,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估计就要掏空一半。所以浦子的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一种延续。主要体现在他浓郁的乡土情结和传承了五四以来的乡土叙事。中国文学当中的经典作品,也都和乡土有关;他庞大的史诗创作与民俗意味结合得相当充分,三部曲从晚清、民国一直写到当代,将王庄三代人与中国发展的构想紧密联系,配合以充分的民俗元素,为作品赋予了诱惑力。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浦子对语言的驾驭十分成功,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雅俗共赏;在艺术结构和情节推进方面,浦子也有意识的进行设计,但是用性的欲望书写来推进情节,有所利也有所弊,所以杨教授也希望浦子在今后的创作中采用更多元的书写方式,争取在文学史上留下更经典的作品。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汪*用“南人北相”一词评价浦子的三部曲。他指出,浙东文化地理的特殊性塑造了作品人物的特殊性格,多丘陵的自然环境,让浦子笔下的人物呈现了“南人北相”的特点;浙江不仅“藏富于民”,而且“藏文于民”。哪怕是只有二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一位刑警队长就能够写出好作品。作为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他认为这是他值得向浙江文学学习的地方;浦子史诗化的叙述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是挑战自己的写作。这种写作是长篇小说里面的传统工艺,就快要失传了。如何驾驭百位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作家和艺术家花费时间去打磨,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处理。这也体现了浦子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当代文学应当把这种传统的美学工艺传承下去。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学昕也评价浦子的创作是少见的“失传的写法”。他将浦子与辽宁作家沙里途作比较,认为他们的作品都是史诗式的叙事结构,汪洋恣肆,泥沙俱下,不能用看待传统的作品脉络等视角来审视,“这种小说形态确实很特别。它当然有它的问题,但也有自己的平衡方式。就像是陕北信天游,那种原始的唱腔,质朴的状态,都不比帕瓦罗蒂比拼技术的音乐差。”浦子写法的突出优势在于他的控制力,这是一部表达生命力的小说,成功地书写了大的时代是如何进入到一个家族,进入到个人的生活状态种的。与现实主义计较概念不同,这是自然主义的写法,包含了丰满的,自由的,奔放的因素。他没有概念的植入,对道德伦理亦是模糊的,但这样反而呈现了真实的,粗劣的,原始的生命力。张学昕教授也从小说叙事学、阅读审美等角度,会对浦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他的节奏感和叙述语言方面。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晓雷把浦子的三部曲称作是“有分量的小说”。他表示,这部小说挑战了既往的阅读经验。这部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寡妇翠香以为那是一条狗。满天的白雪,一朵一朵地就从她茅厕的屋檐往下掉”,似乎是类似贾平凹的飘逸、灵性的语言。然而在阅读之后,可以感受到语言背后有一种沉重的东西;他觉得浦子是写诗的人,而不是个小说家,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体的,饱满的,都是根据作家的意念设置出来的人物。他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文化观、历史观——用武侠小说的一种功法来说,提供的是一个“辟邪剑谱”。他探讨的是一种文化出路的问题,实际上却把现在的乡土作家所用的集中文化资源都封死了,比如性与启蒙。小说里体现的文化资源很多,但是浦子没有选择认同一种,而是表现得比较迷惘。所以说,浦子是这个时代一个惆怅的乡土诗人,用雅俗结合的乡村图景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储吉旺热爱文学,仰望文学。他对三部曲有四点感触:有家乡的情结,宁海的语言;挖掘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写出了新意;